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发展路径探究
【绪论】
新型媒体建设研究绪论
【第一章】
计算机技术时代
【第二章】
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
新媒体的发展模式探析
【第五章】
新媒体发展模式的启示和哲学思考
【结论/参考文献】网络新媒体发展形成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本论文从科学技术哲学角度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模式进行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研究,揭示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发展的一般模式,新媒体的使用影响着社会建制和人们观念的变革。并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使用提出了哲学思考。
本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人类历史上的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每一次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都会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的传播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需求,军事需求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政策支持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企业盈利性为网络技术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传播媒介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媒体出现不会代替旧的媒体,而是呈现迭代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有其存在的优劣势,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特色,社会的发展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多样化发展,因此人们对媒介的需求也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媒介满足人们不同状态下的需求。
3.在新媒体时代,整合各媒介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媒介的发展态势。网站、电视台、影视制作等多媒体形式成为潮流,是今后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从信息的生产到传递,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媒体间从独立经营到多媒体运营模式。随着计算机的改进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借助于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开放性的传播特质;具有个性化、平民化、感性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特质。
4.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体也出现相互融合的特点和趋势,技术发展也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媒体的技术发展模式有: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实现复制、吸收、嫁接、进化和对传统媒体时空互补和虚拟现实的融合。媒介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模式的变迁。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回归到“新”人际传播,从O2O、C2B到全媒体的八种传播模式探析,无论哪种模式都不是单一的,都是一种或两种模式的配合下共同达到传播目的,都是建立在新媒体的业务流程和传播目的之上的。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是流程模式也是服务模式。它是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根据受众的需求产生的。
5.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时代消除了人际间传播的隔膜,解构了媒介的专制和权威,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和理念,塑造了人类新的传播秩序和话语权。使普通民众的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诞生了新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社会新秩序。但是,计算机网络犹如潘多拉的盒子,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巨大惊喜甚至是财富的时候,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一是新媒体导致人类文化新的整合与分化;二是新媒体中情绪表达的紊乱化;三是网络时代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弱化;四是自身的异化;五是英语霸权和美国文化的扩张。因此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技术万能,或者任由技术创新发展。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始终是世界的唯一主体。
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
[1] 刘大椿。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27: 13-30
[2]陈昌曙。技术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5: 85-120
[3]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08-133
[4]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68-610
[5]王树恩,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0-88
[6]刘大椿。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810-900
[7]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8-54
[8]哈罗德·伊尼斯。传播与帝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25-132
[9]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范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89-198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204-236
[1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45-356
[12]邓树增:技术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1: 579-890
[13]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332-1354
[14]营井准一。科学技术史年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56: 789-870
[15]美丹尼尔伯斯坦。征服世界--数字化时代的现实与未来[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87-97
[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90-321
[17]柳卸林。 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40
[18]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3-54
[19]柳卸林。 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23
[20]徐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2-54
2论文
[1]殷晓蓉。 E M罗杰斯和他的《传播学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梅琼林。传播技术理论的现代历程及其文化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7 (8)
[3]杨艺,罗玉云。论新媒体传播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衡水学院学报, 2012 ,12
[4]宋霞。美国高科技发展模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 6
[5]杨芳芳。浅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理论与时间[J].理论月刊, 2006, 6
[6]张立彬,翟清剑,卢冶,王科理。网络技术发展及其对互动交流的影响探析。情报科学, 2010, 2
[7]张丽,张明国。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9卷第3期
[8]韩永进,技术发展模式和模式演化研究[J].天津大学,2006: 34-35
[9]蒋宏,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黄新华,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2
3网络资源
[1]张欣。全媒体时代报纸与读者的互动[DB/OL].青年记者,2011 (23)
[2]李建国。提升全媒体传播力推动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集团[DB/OL].中国记者,2011(9)
致谢
转瞬间研究生三年即将毕业。在硕士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段联合教授,段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真诚、正直的人品都使我受益匪浅。段老师不仅教会我做学问,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本论文从选题分析、提纲框架、论文写作,都是在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写作的每一次进步,段老师都给予了耐心指导,论文的每一词每一句都凝聚着段老师的心血,每一次修改都得到了段老师的宝贵意见。段老师宽广的胸怀、勤勉的求学精神和诲人不倦的学者风范使我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获益良多。在此,我对段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刘强老师和张晶老师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衷心感谢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各位授课老师,他们的辛勤教导和无私奉献,使我获取了大量专业课知识,为这篇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衷心感谢这些文献的作者。
最后特别感谢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评阅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