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打断”现象在节目中的作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16 共436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结语
  
  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言语打断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而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言语打断是机构话语体系下的打断,与日常会话有同有异。
  
  成功的一次性言语打断、不成功的一次性言语打断、成功的多次性言语打断、不成功的多次性言语打断、成功的并行谈话、不成功的并行谈话、沉默性言语打断、犹豫性言语打断、插入、冒失开始、附和语、评论语、重叠语是会话中 13种不同的日常交际现象,而只有构成话轮的转换才能被视为言语打断现象。在日常会话中进行言语打断的类型,可以分为四类,即赞同型、解释型、帮助型、主观情绪型。
  
  打断的方式可以概括为直言式、请求式、道歉式和总结式。这四种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打断,也适用于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打断。请求式、道歉式和总结式这三种打断方式总体上比较温和,适合于冲突性比较小的一对一的访谈交流。而如果节目的定位是一种对抗性的交流方式,直言式的打断会更受节目的喜欢。所以,选择何种打断方式进行打断,需要根据节目的定位和需求来确定。但是,尽管直言式的打断冲突性强,更夺人眼球,但是电视节目在定位中也不可盲目为了追求收视率而选择这种“哗众取宠”式的定位,要对节目的类型进行细致地认证和考量。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嘉宾进行言语打断,原因可以概括为补白、承接和提出异议三种,目的都是为了更明确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合作原则分析,这种打断对节目的整体效果呈现符合质的准则、关系准则等。同样,嘉宾的权势地位也会影响嘉宾的话语权,如果嘉宾对某一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嘉宾的发言就是至关重要,此种情况下就会弱化主持人的控制作用,主持人的打断也会更少。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进行的言语打断模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合作型和冲突型。分别包括帮助型、认同型、澄清型和话题转换型、抢夺发言权型、不认同型。导致言语打断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六种,分别是(1)控制会话主题,(2)控制节目时间,(3)引出新的问题,(4)平衡话语权,(5)解释与说明,(6)反对。
  
  主持人进行言语打断的功能有向上、向前、向下三种。一些。主持人的不同风格也会反应在言语打断模式的选择上,通过分析,主持人打断时话题转换型打断被应用更多。其次是帮助型、抢夺发言权型。澄清型和不认同型的打断相对较少。但是在《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对争夺发言权型和不认同型使用更多,这与节目定位也有关系,它就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来阐述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看法,要呈现的也是不同的社会观点。但是《锵锵三人行》里的打断尽管更多,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理智的、有价值的访谈节目,社会影响力也很大。这与一些电视节目盲目模仿,单纯为打断而打断的节目定位是有本质不同的。在打断的功能上,会话的向前和向下功能更明显。
  
  主持人进行言语打断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权势关系的影响下进行。合作原则要符合质的准则、量的准则、方式准则、关系准则;礼貌原则下,要求主持人或者嘉宾进行言语打断时,要遵循得体、赞誉、宽宏、赞同、谦虚、同情的六大准则。社会生活中的权势关系也会影响到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从整体来看,被邀请来参加节目的嘉宾的权势更高于主持人,拥有更多话语权。但是主持人作为一个节目的控制者,掌控着节目的灵魂,在控制节目的节奏和时间上,绝对是拥有更高的权势地位。权势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选取时机进行巧妙地言语打断要考虑时间和方式两个因素,每个因素下有四个原则需要遵循。打断的时机发生在嘉宾传递的信息冗余时、嘉宾偏题时、节目超时时、话语权需要均衡时。在这四个时间之下,主持人进行言语打断可以在必要时直接了当、换话题前总结发言、有不同观点时呈现异议和时间截止时提出再见。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言语打断作为日常交际中的一个现象,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灵活多变性,再加之学界的研究也尚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在一些概念、理论的处理上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至于其科学性尚需慢慢检验。但不可否认本文对整个打断现象做了系统的规划和处理,并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几档栏目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再者,在语料的选择上,尽管从人物型和话题型两个角度进行了区分,但是不可能分析到所有的节目,因此结果也就带有一定片面性。但是已经尽可能涵盖多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电视访谈节目,文章的实际借鉴意义依然存在。
  
  关于文章的不足之处,会随着学界和业界的不断探索创新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郑华清, 黄崇珍。 言语打断行为中的语用学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 11.
  
  [2] 朱亚莉。 会话中的“打断”现象与性别差异研究之概述[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24(6)。
  
  [3] 崔智英。 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 复旦大学, 2011.
  
  [4] 李颖。 “高端访问”中的话语打断现象分析[J]. 科技信息, 2012, (3)。
  
  [5] 陈佳, 傅惠钧。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打断现象探讨--以央视“艺术人生”节目为例[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9(4):97-102.
  
  [6] 沈咪。 门诊医患对话中的言语打断现象分析与研究[J]. 西江月, 2014, (8)。
  
  [7] 田甜。 汉语访谈节目“实话实说”打断现象成因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8] 何自然, 吴亚欣。 语用学概略[J]. 外语研究, 2001, (4)。
  
  [9] 高丽娟。 话轮转换与会话交际中打断现象解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10] 冉永平。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J]. 现代外语, 2005, (4)。
  
  [11] 赵国芳。 电视访谈节目中缓和面子威胁行为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0.
  
  [12] 陈玉梅。 “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主持人插话现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上), 2011,(7)。
  
  [13] 何自然, 吴亚欣。 语用学概略[J]. 外语研究, 2001, (4)。
  
  [14] 高航, 严辰松。 语用学在中国 20 年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4)。
  
  [15] 刘丽霞。 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16] 张鲁平。 法庭会话中的打断现象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17] 单红见。 “中央九套新闻访谈节目《对话》中打断现象的会话分析。” 中南大学, 2008.
  
  [18] 陈丽。 插话的关联机制研究[D]. 渤海大学, 2012.
  
  [19] 周静。 访谈节目主持人言语打断现象分析[D]. 暨南大学, 2010.
  
  [20] 赵一。 电视访谈节目《名人面对面》和《可凡倾听》的话语对比分析[D]. 暨南大学, 2012.
  
  [21] 赵晓炜。 语言力视角下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分析[D]. 陕西师范大学,2012.
  
  [22] 于国栋。 支持性言语反馈的会话分析[J]. 外国语, 2003, (6)。
  
  [23] 虞颖。 节目主持过程中的“打断”[J]. 视听界, 1998, (1)。
  
  [24] 郑先翠。 语用学视角下中文访谈节目中的打断现象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2013.
  
  [25] 余民。访谈节目主持人言语打断的合作原则运用初探--以《鲁豫有约》节目为例[J].北方文学:中, 2011, (12)。
  
  [26] 郑欢。 “实话实说”中的言语打断现象分析[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5)。
  
  [27] 王琛莹。 对电视访谈节目中打断现象的分析[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8)。
  
  [28] 沈家煊。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1996:1-5.
  
  [29] 翟金霞。 国内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0] 王姣。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以《鲁豫有约》为例[J]. 新闻爱好者月刊, 2011, (10)。
  
  [31] 梁瑜虹。 文化语境中的电视谈话节目辨析[J]. 电视研究, 2001, (11)。
  
  [32] 刘根辉, 李德华。 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J]. 现代外语, 2005,28(1)。
  
  [33] 于国栋。 支持性言语反馈的会话分析[J]. 外国语, 2003, (6)。
  
  [34] 高艳。 中文电视谈话节目支持性言语反馈会话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35] 张丹。 《实话实说》节目中的支持性言语反馈[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2(11)。
  
  [36] 余民。 电视访谈节目支持性言语反馈现象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37] 王义娜, 李银美。 支持性言语反馈的汉英差异与礼貌表征[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5(1) .
  
  [38] 傅昀。 机构话语中会话结构分析[J]. 梧州学院学报, 2006, 16(2)。
  
  [39] 孙咏梅,徐浩。机构话语研究述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展望[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1)。
  
  [40] 蔡长虹。 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在语言方面的体现[D]. 河南大学, 2002.
  
  [41] 巩晓亮。 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2] 周利娟, 郭涛。 再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J]. 外语学刊, 2000.
  
  [43] 齐荣军。 关于礼貌原则“拯救”合作原则的探讨[J]. 兰州学刊, 2005.
  
  [44] 吴雁。 社会权势关系与会话合作原则的背离[J]. 外语教学, 2004, 25(6)。
  
  [45] 江结宝。 权势关系中弱势角色的礼貌语言特点初探[J]. 语言文字应用, 2005,(4)。
  
  [46] 徐欢燕。 电视谈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8(2)。


  致谢
  
  到广州,到暨南大学,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毕业的一种形式,看似是用条分缕析的文章对这两年的生活做一个告别,同样它也是用一种条分缕析的方式对这两年的求学生活做一个检验。这两年,所学所思所感,在毕业论文这个答卷上慢慢汇成答案。
  
  我从沈阳到广州,从四年的大学生活到更深入的研究生求学。庆幸的是我一直在传媒这个领域里游走,学着、干着与新闻这个字眼相关的事情。如今写下结语,我怀抱所有心意,感激、感谢在暨南园、在广州给我提点、照拂的每一位老师、同学、亲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申启武先生是我研究生生涯的指导老师。从他身上我习得做学问的方式方法、觅得处世为人的真诚率直。我一直称呼申老师为师傅,从选导师的第一天他收我为门下弟子,这两年的时间他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心指导我的成长。他求真求实的做学问态度必将是我一生受益不尽的财富,所谓教书育人中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申老师做到了极致。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从我毕业论文的选题到写作成文,他悉心指导,不吝惜一丝一毫的指正,我感激备至。待我的求学、日常生活,他似自家父母一样,和蔼亲切。进步时他的表扬是一种动力,倦怠时他的批评是警醒,未来我必将用这些收获支撑起漫长的人生求学和生活。
  
  我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学院老师课堂上的讲授和私下里的交流于我都是一种汲取和吸收。谢谢两年生活里每一位站在讲台上为我讲课的老师,也谢谢校园里的他们拿出闲暇时间对我学习上的提点。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院的各位老师自始至终给予了莫大指导,我一直心存感激,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
  
  最后,谢谢父母的支持,也谢谢求学过程中同学的无私帮助,有了这些支撑,我才坚定地走完这两年的求学生活。
  
  未来我会更坚定,愿不负所有的期待和赞许。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