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人教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辽宁省实施,开始了新一轮的教材改革。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由上一轮的专题方式编写改为时序方式编写,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含义;在大单元环境下重新整合教材,充分运用新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让教材为教学服务,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统编教材; 高中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整合教材;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自2019年9月份在辽宁开始实施,从日常授课、听课乃至公开课等教学活动来看,一些历史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新教材、新课标的含义。本文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六单元为例,针对统编教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一、深入理解课程标准
在教学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过程中,有的教师缺乏对新课标的真正理解,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一些偏差。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这里的两个“认识”、一个“理解”均要求站在一定高度上认识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把事件的每个细节都做以叙述。
例如,在讲述戊戌维新运动这一子目时,有的教师把戊戌政变的每个环节都完整地讲述一遍,而在本部分内容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强调的是“努力”和“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做了怎样的努力,进行了怎样的救国探索”上,即“宣传变法—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并引导学生分析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及其局限性。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精髓,这是教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前提;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涵,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树立课程整合意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在为辽宁省历史教师培训时指出:“历史教学过程不是围绕着知识进行,而是要针对具体任务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材内容不是用来记诵,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使用教材去解决问题。……历史教学的任务不是要学生记住繁多的历史知识,而是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已经提出。正如叶小兵教授所说,历史教师备课时不是要细究知识细节,而是要以主题为中心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教材知识要为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在教学实践中,某教师在设计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设计到“战争让我们清醒了吗”这一反思主题篇章中。(见图1、图2)
图1
图2
此教学设计摒弃了“开眼看世界”的原因、代表、着作、影响等细节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这种设计是真正的整合教材,让知识为探究活动服务,为教学主题服务。
又如,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为“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孤立地作为一个个知识点为学生讲解,缺乏以某一主题对教材进行整合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两个主题,把本单元上述所列内容整合为两个系列,以“冲击—反应”为轴心将两个系列内容融合在一起。(见图3)
图3
“救亡图存”要以课标要求的“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为主题展开探究,还可以把“努力”与第六单元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进行整合。在单元背景下整合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又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指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得较好。历史解释素养在上一轮教学改革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分析背景、影响等。基于此,本文仅就历史教学中问题相对较大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两大素养,谈一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时空观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遍观各地区、各年段、各类别的历史高考试题,时间法几乎是解答每一道试题最常用的方法,如直接以时间作为判断或放在时代背景下去思考等。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还是高考历史试题解题的需要,都要求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还缺乏对时空观念的精准构建能力,在构建时空观念时多局限于简单地对时间、事件进行罗列,或是停留在简要地对某一事件进行评价的层面。如图4所示,该教学设计对于戊戌维新运动的认识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结论,是简单的识记层面。
图4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事件放在“特定的、具体的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去分析认识、准确把握理解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不仅要关注时间,更要关注时代背景,要在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因此,可把图4中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改为图5的教学设计。
图5
(二)史料实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大多是为学生直接呈现材料或对材料进行简要地分析,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对材料进行辨析,使学生真正地养成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对第六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新文化运动”子目进行教学设计时,为培养学生辨析材料、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题思想是宣传民主和科学,还引入了学者王奇生在《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一文中对《新青年》中“民主”“科学”一词的统计材料(图6),据此引导学生了解“尽管民主科学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宣传的主题,但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科学的文章和字眼并不多”的史实。同时,以2011年天津高考题(图6)为例,说明高考在命题时,也特别注重历史真实性。
图6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热衷于寻求新的历史材料而忽略教材已经提供的各种史料。这不仅使教师在备课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使教师弱化了教材各部分材料的教学功能。统编历史教材除课文正文外,还有很多教学资源,教师对其应加以充分利用。本文仅就统编历史教材中增加的《课文导引》《学习聚焦》和《历史纵横》栏目,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课文导引》
《课文导引》部分基本以各种史料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形式引导此课,该部分与岳麓版历史教材正文前的内容概要截然不同。岳麓版历史教材正文前的内容概要是对本课精髓的概括,而统编历史教材中的《课文导引》并不是内容摘要,而是对图片资料的解读,历史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资料。
(二)关于《学习聚焦》
《学习聚焦》栏目指出了每一个子目内容的核心要点,是依据新课标要求提炼的内容精华,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在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必须予以重点关注。例如,第五单元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太平天国”子目的《学习聚焦》指出:“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该部分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这一学习目标。
(三)关于《历史纵横》
《历史纵横》是对正文知识的扩展,是对正文相关知识的补充。例如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8页《历史纵横》栏目中关于宗藩关系的阐述,就是对正文中“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这一叙述的补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栏目进行阅读,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五、科学设置检测题
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往往是通过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教师对习题的选取和使用存在一定误区。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知识还不够了解,选用的习题往往是针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一定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选择习题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还要选取有一定思维含量,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如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习题(见图7)。
图7
此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漫画试题的解题方法。漫画往往体现重大事件中各方之间关系的焦点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漫画时,要挖掘漫画上的所有信息,从全局出发,判定主题寓意。漫画中的物是漫画表达寓意的载体,漫画中的字(标题、画注、画中字)是漫画的点睛之笔,漫画的夸张之处是弦外之音。在掌握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联想相关史实,从漫画的视角对某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现象等做出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研究新高考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避免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表象化。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期待通过新教材的深入学习,更能理解本轮教学改革的精髓,更好地为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J].近代史研究,2007(1).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程度。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历史...
在现行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乡土史料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史料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全国来说,各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各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史。乡土史可以说与整体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各具特色。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新课改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高质量的历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还对满足高考需求,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和指针,改变教学理念,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
当前,高中历史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确定了课程目标、拓展了课程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建构起专题体系、体现新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
文章针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重点阐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提出,我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实到位。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查找史料、整理分析,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