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历史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 确定了课程目标、拓展了课程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建构起专题体系、体现新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新历史课程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 它不过分要求或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这无疑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不适应课改精神的某些传统教学方式, 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也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 必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可恰当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内在联系。 历史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设计中,根据专题式教学内容的特点, 要妥善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梳理整合知识要素
新高中历史课程分为众多模块, 同一事件会以不同角度出现在不同模块之中。 每一具体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核心要素。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核心要素的梳理和把握。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将这件史事构成的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把握好,掌握了知识的整体架构, 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不同侧面来阐释这一史事。
例如, 构成历史人物秦始皇的基本要素为: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采取系列巩固统一措施,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刑法严苛等。 梳理出上述要素后, 无论是在必修一或选修四模块的学习中,均可应对自如了。
教师在对专题式的编排方式的知识核心要素进行梳理时,要特别注意对过程要素的梳理,必须将分散跳跃的核心内容串联起来。教学中,教师要将梳理后的核心要素及发展线索, 以学案或阅读材料的方式下发给学生, 供学生自主预习,又可作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材料。教师可将主要精力用于对重点内容的讲解。
二、分析构建历史联系
学习历史采用联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综合和整体记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也有利于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教材按照专题方式编排, 知识往往分散在各个模块里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是很鲜明和紧密。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认真分析并加以梳理,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如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实际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的联系。 一方面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会在政治、 经济与文化上都有所体现, 模块分割后就需要我们再将其组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也需要揭示出这种内在关联。 除此以外,各个模块之下的专题、课题之间的内容,也需要加以联系与沟通。
历史的联系有许多种类, 诸如前后、内在、因果以及中外、古今联系等等。 在进行联系时,要全面系统考虑相关的历史事物,多角度地认识事物的作用, 尤其要注意史事联系发生的关键处。 学习历史尤其是复习时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系,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网络。 学生就会乘着联系的翅膀,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三、归纳提炼历史特征
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都有着自身的特征。 新高中历史模块的内容涉及不同领域的历史发展, 内容上大都涉及历史制度、现象、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对历史事物的特征进行认识,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课标中多次提到特点的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等等,可见,特点的认识是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之一。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并加以归纳,以便带领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特点进行认识。归纳提炼历史事物特点的方法有多种, 其主要方法一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是分析事物各方面状况;三是把握事物新有的变化;四是对前后事物加以比较; 五是联系事物造成的影响。归纳概括历史特征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要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 还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 要多指导学生广泛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去分析,去阐述。
四、深入探究历史意义
认识历史的意义是专题式编排教材的一个重要意图, 也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高中学生探讨历史的问题,其要点便是认识历史的意义所在。 因此,要以大历史的视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的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
如必修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部分内容是以往教学中很少涉及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入挖掘,重新学习和探讨。如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其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概括起来,一是政治上有助于加强大一统和君主集权政治,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由贵族、功臣把持的局面,知识分子得以参政,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是儒家学说被定为一尊,成为正统思想,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影响至深。 三是太学的创立,使国家有了培养人才的学校,也带动了民间的办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四是尊儒结束了学说争鸣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五是知识分子偏重钻研儒家经书,忽视对科学、技艺的探索,学术思想之路难以拓开发展。
在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和意义时, 需要放宽视野,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尤其要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和评判。 无论是进行联系的构建、特点的归纳,还是对意义的发掘,所有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探究,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教学方式上应当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并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生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程度。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历史...
在现行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乡土史料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史料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全国来说,各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各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史。乡土史可以说与整体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各具特色。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新课改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高质量的历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还对满足高考需求,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和指针,改变教学理念,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
文章针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重点阐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提出,我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实到位。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查找史料、整理分析,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是...
新课标理念下对于课程的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古板教学方式,突破对课本相关史实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采取趣味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此,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