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04 共3586字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平等 交流 分享 参与
本人作为新站上讲台不久的年轻历史教师,在两年不到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最初的忐忑到如今的稍为冷静,从开始的稚嫩到如今的相对成熟,经历了一段身心的磨炼,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长.在这个为期不长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探索,不断反思,认真领会新课改教学的精神实质并积极尝试付诸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多种因素集中体现的结果,最主要一点就是互动交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与我校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普遍薄弱之间的矛盾,当然我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业务能力尚欠缺也是个重要原因而。在观摩其他资深教师上课与教学交流活动中,我也深感新课改要求的互动交流式教学在我校实施的艰难与任重道远。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摆脱历史学习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互动?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历史教师的面前,引发我对新课改下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的深深思考。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互动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明确,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老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于是教学模式大体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不相信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仍然是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上述的调查结果恐怕与一些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老师们实在应把它摒弃。另外较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展示给学生,且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指向性强,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
上学期听了这样一节历史公开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满整节课,课堂气氛热闹得很。但仔细一听,所问答得题目非常简单,思维含量太低。诸如新航路开辟在那一年人物是谁等等。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还有的课堂交流就是为了气氛热烈,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有的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且零乱,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标问题还是不理解,甚至对本节课讲了些什么都模模糊糊,这样的课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怎么办?!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已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不是为实现教学的任务做铺垫,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新课改下,这种强调师生间交流对话的模式也许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人执教的中学是一所少数民族高中,由于地处贵州偏远山区,一开始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整体素质较弱。这给我在实施互动时增加不少难度,多数学生在交流互动时茫然无措,课堂气氛沉闷,互动交流陷于尴尬。但是我从不气馁,一直坚持尝试转变自己的授课思路,尽量打破老师包办的模式,充分鼓励并相信学生,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 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目的是在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了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一个高明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去主演。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课标要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以达到和学生有效交流?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快乐。由于教师的闻道在先,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而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又很少带有差别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于是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还是死守讲台,老觉得学生自己不会学,每个问题都要自己讲过才放心,这样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
许多心理学研究也论证了知识的保留、回忆与信息的适当应用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新的信息能否牢固地保存,与它是否能够与原有知识紧密结合有关。新知识须反复使用才能重新组合而形成牢固的记忆。交流讨论法恰恰能使学生多次运用原有知识来获得和使用新知识。与学生谈话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用讨论法上课时知识外延和信息量大大增加。可见学生获得知识并不单单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是可以通过讨论,利用原有的知识来获得和巩固新知识。
当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涉及到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其一:积极学习,与时俱进,视野开阔,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也向纵深拓展,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局面,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以及整体的、综合化的研究。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求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二:意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不用老担心学生不理解史实,“推着学生走”的办法,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及逐渐钝化。而这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及思想认识结合起来,从而打通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使教学不只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而是延伸到生活的世界之中。
其三,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里面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十分关键,应有"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观念。信息时代的形势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参与意识,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并保护、爱护、鼓励他(她)们独特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能有这样得认识:学生是自由式发言,并不在于“是”与“否”,“对”与“错”,而在是否在自主学习中动了脑筋,在于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当然,要有这样的认识,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要求,大胆突破旧的高考模式的束缚,真正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相关内容推荐
-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保持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程度。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历史...
-
乡土史料在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行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乡土史料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史料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全国来说,各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各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史。乡土史可以说与整体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各具特色。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与对策
新课改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高质量的历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还对满足高考需求,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和指针,改变教学理念,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设计中的对策
当前,高中历史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确定了课程目标、拓展了课程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建构起专题体系、体现新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意义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
-
-
创建高中历史课程的情境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提出,我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
-
历史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实现路径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实到位。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查找史料、整理分析,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是...
-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理念下对于课程的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古板教学方式,突破对课本相关史实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采取趣味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此,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