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原则和路径

来源:教学与管理 作者:张伟,高怀举
发布于:2021-10-29 共4088字

  摘    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理解为途径,以家国情怀为旨归。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创设情境,要拉长考察视角,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关键词 :     中学历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中学历史教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就明确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历史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汇一体,在顺利圆满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灵活高效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长期探索的课题。

  一、历史教学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性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全面、客观认识历史的理论保障。《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才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性。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阶段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或者说,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并决定着文化观念。但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获得某种相对独立性,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因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能追根溯源认识到文化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孤立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有其物质根源,而不至于因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陷入文化决定论的泥沼;同时又要认识到文化的独立性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从而不至于产生“文化虚无”的错误观念。

  2. 以历史理解为途径,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性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质。所谓历史理解,首先是理解历史叙述及其语境,能将历史叙述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是能借助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历史事物,“神入”历史,更好地感悟历史,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同情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具体的历史内容,离不开历史理解。对那些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我们必须首先能理解其经典论述阐释表达的具体含义;其次,还要能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了解其赖以产生、存在的“语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及价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具体的历史进程之中,若将其孤零零“拎出来”,既失去具体情境,又缺失了整体脉络,而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被误读曲解,或者变为片言只语、支离破碎的知识碎片。传统文化只有被置于其据以产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还其神韵,易于理解。

1.png

  3. 以家国情怀为旨归,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性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一种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教育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殊途同归,最终都是要培养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爱国心和为祖国富强奋斗拼搏的责任感。

  二、历史教学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 创设情境,内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历史”的有效手段。恰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如在讲述“孔子的思想”这一专题时,为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预设的目标如下:(1)立足时代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2)认识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为了让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有“同情之了解”,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对孔子所处时代有个立体的了解。比如可以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展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孔子周游列国图”等。在此基础上,联系《论语》《礼记》《史记》等儒家经典着作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立足于具体时代,对其进行辩证、历史的评价。最后,通过党和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儒学中优秀的思想主张,如和谐理念、民本思想、仁义、诚信等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通过展示各国游客游览曲阜“三孔”图片、“孔子学院标示图”等,让学生感悟孔子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2. 拉长视角,丰富历史教学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拉长视角、拓宽视野,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如在讲述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历史上的疫病和医学成就”,教师可以将课本中展示仁者医术、大医精诚的相关材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见表1),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水乳交融,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前的抗疫精神联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这既体现了历史教学鉴往知今、联系现实的一贯做法,也引导学生关注了抗疫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质同源,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生命力,从而唤起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表1 古代医学成就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节选)

GetImg (1).jpg

  3. 丰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的效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而广,另外还涉及在当代的作用与影响、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等问题。为更好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度,历史课堂上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比如传统历史学进入近现代后出现了各种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方法,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效果。

  如可以引入计量史学。计量史学是指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计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历史结论。计量史学的优点在于推动历史研究的科学化、精密性、准确度。同时,能提供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及思考问题的新的思维模式,加深人们对历史的深层次认知。将计量史学的某些方法适当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能使很多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变得直观化、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历史思维品质。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我们引入了下列两份统计数据(见表2[2]、图1[3])。

  表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统计表

GetImg (2).jpg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图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图

GetImg.jpg

  注:其中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A、B、C、D分别为西方的理论、实验、技术和总和赶上中国的交叉点

  通过表2,学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大部分时间里都领先于世界,尤其到宋元时期占据绝对优势,表明古代的科技发展达到了顶峰。通过图1,我们能比较直观地发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直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同时,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始终领先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强调实用技术。这样,通过精确的数据与严谨的计量表展示,学生能具体形象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从而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也能客观发现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不足之处,学会更加理性、全面地认识问题。

  再比如,可以引入比较史学的方法。比较史学指的是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来研究历史问题,验证历史认识或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研究法。在讲述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时,适当引入比较史学的方法,纵向上将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中、横向上置于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坐标中对比考察,更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地位。

  上面所举表2,在数量上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做对比,其实也体现了比较史学的方法。再比如讲到古代科技发明的价值意义时,可以具体从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见表3)。

  表3 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GetImg (3).jpg

  通过比较,学生能更深刻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于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激起民族自豪感,更坚定地树立起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自然科学大事年会》编写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试编本)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12-25.

  [3]金观涛,樊洪业,刘青峰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试论十七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5):9.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文出处:张伟,高怀举. 历史教学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21,(30):116-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