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精神。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的生存需要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充裕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唯有精神能够导向此在的完善并于此在的适应性与创造性之间维系平衡”。精神作为灵魂的家园和人类心灵的港湾,对社会和历史具有能动性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是内在于实际主体的精神品格。它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同,人文主义过分强调推崇人的个性欲望的张扬,而人文精神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的塑造。
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在当今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与当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思想和方法,过分地强调历史学科的知识性而忽视其教育性、人文性,仅把之当作高考的一门学科对待,不从历史知识中汲取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没有注重从过去的行为、事件、趋势中寻找现实价值,没有“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不懂得“现实和过去是以它们的各自光亮互相映照的”。
三、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含着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能力上,历史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支柱。作为历史教育的功能,雅期贝尔斯说过“: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将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袁振国先生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客观地说,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支柱。历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以及生动的语言,展示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传递深刻精辟的哲理,使遥远陌生的知识,变得鲜活而又有灵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通过典型人物介绍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人教版必修 1 第 10 课《鸦片战争》一目讲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查禁鸦片期间,林则徐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表明了林则徐坚决禁绝鸦片的精神,砥砺自己无私无欲,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正如他自己曾说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这一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表明了林则徐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在讲到甲午战争时,教师可重点介绍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在海战中的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举。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面对日舰围攻,致远舰多处受伤起火,并在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撞向日舰吉野,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后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此外“,但愿海波平,封侯非我意”的抗倭英雄戚继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激发起爱祖国、爱人民之情。
五、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优秀品格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教材联系起来,如在讲到儒家思想文化时,可列举“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人的意志的培养上,可列举孟子说的:“天将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治学态度上,可列举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非一蹴而就,蕴含丰富人文资源的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永远记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要想想学生将来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这才是一位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闰.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N].光明日报,2010-10-28.
[2]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8).
[3]勒戈夫,诺拉.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舒小昀,陈滔娜.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学科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文明史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2010,(4).
[5]钟启泉.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程度。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历史...
在现行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乡土史料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史料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全国来说,各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各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史。乡土史可以说与整体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各具特色。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新课改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高质量的历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还对满足高考需求,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和指针,改变教学理念,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
当前,高中历史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确定了课程目标、拓展了课程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建构起专题体系、体现新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
文章针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重点阐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提出,我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实到位。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查找史料、整理分析,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