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

以张骞出使西域历史教学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3 共2959字
论文摘要

  一、职场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 年 9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一年多以来,新丝路建设不仅成为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也已俨然成为近几年政府工作焦点。

  新丝路的建设,单靠政府的努力略显单薄,应该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拓展开发。总体而言,丝绸之路有三大主要特点:经济上,贸易利润造成的沿线国家的冲突不断;政治上,大国的和平相处成为丝路畅通的重要保障;文化上,宗教文化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就给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作为丝路建设的重要领域,人才培养是关键。就当下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院校相关专业的支持,学校也要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交流。从具体教学上而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丝路经济带上的历史教学工作者,笔者倍感压力。在向学生传授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如何将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传递给他们,成为了教学工作上新的考验。

  《中国古代史》中张骞出使西域这一部分内容是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最为紧密的一段史实。相对以前的教学而言,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为更加紧密结合地时事做好教学,在本段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清基本知识点,作多学科认知

  “公元前 140 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及周边小国共夹击匈奴,特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各国,途经匈奴时被俘,后逃脱。而后在大夏停留了一年多返回,返回途中,张骞再次为匈奴所俘,又被拘留一年多。公元前 126 年,匈奴爆发内战,张骞乘机逃离,历经艰难终于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以上是对张骞出使西域基本史实的介绍,作为历史教学本身而言,已经详尽。但教学里面涉及到一些特定词语的解释必须做出说明,不然会导致学生对史实的误读。

  例如,“西域”一词究竟作何解释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尤为关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与意义的对比;两次出使产生的不同作用又是什么?

  西域,在古代有地理和政治上两种不同的范畴。单就地理意义来讲,不同时期地理界线差异较大,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多指我国西北青海、新疆地区,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国;狭义上的西域是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的,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但在古代“西域”一词多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西域”是其统治版图的拓展区域。

  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成为时事热点。仅仅做这样的书本教学远远不够。应当将具体时间节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现今具体地点紧密结合进行教学认知。从地理、政治等学科角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学生展示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张骞出使。

  例如,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带领学生丝路实地调研感受等能真切体会式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可以从其他学科进行延伸教学,如,旅游上张骞出使西域经过国家和省份的风土人情是什么;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什么,会产生哪些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早预热等等。

  三、提炼张骞精神,为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而改变。在这物质条件丰富,娱乐方式多样化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青年,在逐渐继承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导角色的同时,生活却逐渐被娱乐文化占据,出现物质营养有余而精神营养贫乏,普遍缺少远大的理想追求,精神意志疲软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骞,临危受命出使西域,历经百难而归。在漫长的岁月中,他望着长安的方向,想着皇帝的嘱托,受尽折磨,苦不堪言。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强,不改初衷?可以说,张骞出使西域史正是一部名族精神史,学习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不仅仅要学习历史意义更要结合当下中国青少年缺失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的学生补补课。

  张骞在两次出使西域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爱国。当下,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获取外国国籍,演艺明星、商界大佬移民国外的例子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背弃了生他养他的国家呢?

  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所以,我们在向学生传授这段历史的时候要将张骞这种爱国精神提炼出来,告诫我们的学生爱国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他所具备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利用一个一个鲜活的历史事例来引导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四、精析历史影响,勾勒职场规划

  张骞出使西域,共两次,前后历经二十多年,为西汉王朝实行开发西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正如司马迁所赞:“自张骞开通西域……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由此可见,张骞在西域诸国影响之巨。

  “张骞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由西汉朝廷有计划有准备的以寻求友好和联盟为目的的外交使团。”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有国家保证的通道,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和汉武帝的视野,带回了西方世界的信息,东物西进,西货东来,丰富了我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汉代中国人吃到了核桃、黄瓜、菠菜等。”

  “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物资和文化交流,长安开始成为国际性的帝都引起世界关注丝绸瓷器等货物开始间接的传入罗马,后来罗马商人也加入了走向丝路的商队。”

  “张骞‘凿空’西域的伟大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不仅仅在于开辟了影响千年的‘丝绸之路’,还在于当时的汉帝国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

  在这众多的历史意义面前如何做好选择和教学顺序尤为重要。注重纵向时间顺序引导的同时也要兼顾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当然,一定要明确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最初仅仅是单纯的军事行为,后面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当时所不能预料的。

  教学中应当特别提到的是,这次历史活动对于当下中国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仅仅因为这会成为高考中的热点考题,更多的是这可能为我们的学生未来职场规划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可见,历史教学的意义,不单单是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 30 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

  我国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将会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作为老师,我们在这段历史的教学中更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我们的学生解读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关于丝绸之路的政策,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和人生选择上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在张骞出使西域这类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我们不仅仅要有对历史尊重的态度更应该具备把握时事动态与引导学生响应国家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月泽 . 张骞:踏千年风沙 拓丝绸之路 [Z]. 中国产经新闻报,2014.

  [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高校教育科研发展 [Z]. 光明日报,201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职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