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极大的威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呼声。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文明的美丽梦想,我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开幕式上动情地讲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国际各界有识之士对生态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各国的历史教学。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强历史使命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生态意识涉及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两方面,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怎样才能生成。
一、利用与拓展课本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生态意识的生成
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与拓展课本中有关生态内容进行学习,是促使学生生态意识生成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如果能利用与拓展课本中的一些相关知识,那学生的生态意识就能水到渠成地自然生成。在学习中可问学生: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伐林焚木,导致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导致大量的草地林地被开垦,华夏大地上的绿色在一天天地减少,许多动物失去了家园。由本课探究学习总结中“边际土地”的开发,可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拓展:在“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驱动下,我国古代无休止地扩大耕地面积,开荒毁林,围湖造田,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一步步恶化。国内 20 世纪 50 年代大规模地开荒种地,导致鸟鸣鹿欢、水丰林美图景的消失。炎黄子孙在付出无数代价后现在认识到要退耕还林,再造青山绿水,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国外赫鲁晓夫的大规模垦荒,疯狂地粗放耕作,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虽然国内外的做法,都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引导学生用生态史观去分析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学生很容易就能感觉到科技革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让人类自身相互残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属于文化史,许多中外思想家对生态环境都曾有所关注,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适度拓展。《论语·雍 也》: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话体现了孔圣人热爱大自然的生态伦理情怀。《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线射鸟而不射杀巢宿的鸟。几千年前的孔子已重视可持续发展了。《孟子·王制》:“河池渊川薮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相互不应有伤害。如果人类没有理性地去伤害自然,大自然必然要报复人类。如果人类对自然好,自然也会惠及人类。道家思想提倡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人的贪欲是导致社会物欲横流、天下不安动荡的根源,主张人们恢复朴素之性,减少欲望和私心,以便使生命不致遭到欲望的吞噬而屡屡处于绝境。“大量的事实表明,正是无限制的贪欲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使地球生态危机急剧加重,也将人类的生存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1]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生存的环境决定人的心态和性格,人的心态和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什么样政治的、法律的制度。由此可见,利用与拓展课本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对促使学生生态意识生成的重要性。
二、联系实际与调查研究 ,促使学生生态意识的生成
“实地调查法是指在没有明确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研究者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2]它的主要特征是:
“学习者通过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或与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研究专家进行访谈,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在分析直接经验和间接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其成果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报告、调查资料汇编、研究体会、给地方决策者的具体建议等”历史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探究历史的渴望。历史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品质与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如能就相关生态环境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走出课堂,到现实中去调查研究,亲身感受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逐步生成。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关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这段历史,课本“学思之窗”栏目有这样的表述:“1958 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 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对学生生态意识的生成而言,这段文字描写,可以说是恰逢其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这段内容时,叫各个学习小组课后去做调查研究,访谈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查阅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资料,网上讨论交流。各个学习小组把调查研究的材料汇集整理,在课堂讲解展示。教学到此并未结束,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联系当今的宿迁生态实际,对宿迁的生态环境进行进一步地调查研究,看看在今天有没有人还在继续犯为经济发展而牺牲自然生态的错误。各个学习小组再次行动起来,沭阳的花海栗林,让他们流连忘返;泗阳的万亩意杨,翩翩白鹭让他们宠辱皆忘;烟波浩淼的洪泽湖让他们心旷神怡;清清大运河,悠悠林场塔。通过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学生对家乡宿迁这片生态乐园充满热爱。但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也发现了一些令他们心痛的问题,个别电池厂污染严重,工厂生产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大量污染物未经合理处理被排进河道,破坏河道周围生态。
有些木板厂,使用不合格材料,甲醛等严重超标,影响职工身体健康。产品卖出去,同样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写了给市长的一封信。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还对宿迁地区的废黄河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宋、金以前由于长期的滥垦滥伐,黄河中上游植被被破坏,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泛滥不断。南宋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在宿迁大地留下一道长长的伤口,造成千年水患。如今,流经宿迁的古黄河已由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风光旖旎的景观带。在走进现实社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生态文明的熏陶,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生成。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促使学生生态意识的生成
“世界着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个体获得的知识中,83% 来于视觉,11%来于听觉; 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已听到内容的 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 50%,在交流过程中记住自己所说的内容占70% 。”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证明:人脑有分工,左半脑是数字脑,负责语言、数字、逻辑等信息,右半脑是“模拟脑”负责处理诸如图像、模型、音乐等信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云计算能通过图(图片、图象、影象)、文(文本)、声(音效、音频)、动(动画)并茂的多媒体界面、丰富的教学信息,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这符合对人脑的科学使用,可使大脑左右两半脑功能相结合,共同参与信息处理,同时刺激大脑两半球,使思维交往频率加快,如此教学较之传统的讲述法更科学,更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更能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云计算教学的一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相关生态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创设生态教学情境,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与沉浸在学习之中,忘我地接受生态教育的洗礼。
在与学生一起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时,许多教师除了采用史料教学法外,还运用了 FLASH 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模拟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结构精巧设计,对都江堰的分流防洪、蓄水灌溉进行动态展示。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这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无坝引流工程的建设智慧 - -既灌溉了农田,又消除了岷江水患,不愧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性典范。有的教师课后还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制作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模型,从设计、功能和影响角度来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地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今天四川盆地会是怎样的情形? 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与美好。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中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理性认识。
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时,引入生态史观对三次科技革命进行评价。师生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相关图片,下载了一些相关视频。有的化工厂、钢铁厂浓烟滚滚,污水横流。
烟尘覆盖了庄稼,黑水污染了河流。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张张图片让人触目惊心。关于原子能技术,每个国家的每次核试验给地球带来的创伤都是巨大的。师生共同展示了从网上下载的前苏联切尔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纪录片的相关片段。前苏联政府宣布,在这次事件中,死亡的有 31 人,受伤的有 203 人,被疏散的有 13. 5 万人,倾泻而出的 8 吨多强辐射物质,污染遍及 15 万平方公里,694. 5 万居民,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的有 320 多万人。参加救援工作的有 83. 4 万人,其中 5. 5 万人丧生,7 万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卢布。事故后,许多放射性尘埃飘逸到东、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师生看完后,再联系日本的福岛核泄漏事件与当今台湾因核电站而引起的争端,有的学生感觉核电站犹如魔鬼,谈“核”色变。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其国际影响不言而喻。20 到 7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周口店一带穴居栖息,那时北京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但现在北京长期一直深受沙尘暴的侵扰,近来又受雾霾的笼罩,导致有的学校不时地放假停课,有的高端人才不愿驻留北京,这很不利于北京的发展。师生在看完相关视频后利用 QQ 群展开分析讨论:北京的天气状况为什么会越来越差呢? 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不注重科学发展,滥垦乱伐,破坏植被,土壤沙化加重;北京周围工业污染严重,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不能科学的处理。最后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盼望首都北京天蓝水绿山青青。
《中国环境保护 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而言,高中历史教学责任重大。历史教师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高度,放眼长远,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生态意识生成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长虹.《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4(4):53.
[2]陶保平,黄河清. 教育调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215 -216.
[3]聂幼犁.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50.
[4]蒋福军. 历史教学应重视云计算的应用[J]. 长春:考试周刊,2013(34):135.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程度。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历史...
在现行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乡土史料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史料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全国来说,各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各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史。乡土史可以说与整体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各具特色。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新课改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高质量的历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还对满足高考需求,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和指针,改变教学理念,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
当前,高中历史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确定了课程目标、拓展了课程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建构起专题体系、体现新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
文章针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重点阐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提出,我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自身的情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实到位。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查找史料、整理分析,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