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产生“女子伤春”文学意象的社会因素及心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09 共2636字
论文摘要

  "女子伤春" 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是传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与媒介,在春天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古代文学家却常常喜欢将自己悲伤情绪隐藏其中,在《淮南子·谬称训》中曾有"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的说法,这说明,中国历来就有伤春悲秋的传统. 而作家将这个传统更好地运用到了文学作品中,使文学作品具有了题旨含蓄、意义深刻的特点. 想要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和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主题,就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细致分析.从文学作品的意象中我们能够体验到作者精妙的想象力和深远的内心世界,并且能够发现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对文学意象的塑造作用.

  一、"伤春"意象简析

  "文学意象是'意'之象, 以象见意…… 是作者的内在感情活动与一切可选择之物的最自然的融合,这二者在文学作品中是那样的浑然一体, 不可离析. "[1]

  "意象论注重含蓄, 反对直露, 重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 这是欣赏心理的理论体现. 只有蕴含深刻的艺术形象才能诱发读者的心理活动. "[2]

  伤春主题是受到文人墨客青睐的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典型文学意象,它具有社会环境和主观心境的一致性,是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文人骚客为何会为落花叹惋,为流水伤怀呢?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这种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象"的含义.

  诗歌中伤春情结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召南·野有死》篇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后来的诗歌渐渐发展出固定的咏叹春天的模式,这其中有对国家兴衰、繁华易逝的哀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有对自身命运,时间飞逝的感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惆怅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无题·其二》)……为什么春天如此美好的季节却使得人们容易伤感与悲伤呢? 春天的落花、流水等景色以及春天冷风、寒冷的短促变幻的气候特点无不让诗人感到繁华易逝的悲思,时光飞逝但青春不再,季节恒定变化人生却苦于短暂等.虽然伤春主题下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但不管怎样都是看到了美好事物背后的短暂, 从而引起作者的敏感心绪, 这种借景抒情的细腻情感又与女子在面对季节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纤细敏感的情绪不谋而合. 一方面女子在感受外部事物时因她们所具有独特的女性特质,情感原本就比男子更加细腻;另一方面,古代女子受到社会及家庭的种种束缚, 使她们更加珍惜稍纵即逝的青春, 因而更容易对春天的流水落花产生悲伤的审美感受. 诗人就是借用这种哀伤的心理机制来表现忧国忧民、命途多舛等主观思想的.所以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女子伤春".

  二、产生"女子伤春"的社会因素及心理

  认知科学认为,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世界中的事物映射到人们的脑海里,才会产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而"女子伤春"正是社会环境对人有所映射时,促使人们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

  首先, 春天的气候环境影响人的情绪.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瞿明刚认为:"中国……气候的特征是季节分明.

  昼夜交替,物候既变化多端又呈现规律性循环……春秋的特征是'变'".[3]春天由冷转暖,但气候又不稳定,这种反复更轻易使人联想到自身命运的变幻无常.此外,暮春时节的残花落花让人们不禁感叹美好时光的短暂.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文中,有将春天娇艳的花朵比喻成女性的传统,如《诗经·桃夭》中所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杜秋娘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等,这些都是把女性的娇媚与花朵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因为女性的美丽是短暂的,而春天盛开的花朵也是花期短暂, 于是这种易逝的美丽就格外受到人们的珍惜.

  而女性在面对这种比对时, 一方面欣喜无以言表,但更多的是担忧韶华易逝后的年老珠黄,所以女性则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对稍纵即逝的花样年华也显得尤为敏感:她们把握不住年华的流逝,对日渐远离的美好又无可奈何,加之古代对女性的束缚,让她们无法预知自身的命运如何,这些因素都能使她们滋生出自怨自艾的哀伤性格来.诗人们借用女性的柔弱唯美, 通过女性叹息的口吻来抒发自身的悲伤抑郁,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汉书》记载:"春,令民毕出在野.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合同,草木萌动, 王命布农事. "春天正是播种未来、物种繁衍的重要季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春天有生命、希望、生殖等象征意义. 中国又是一个农耕国家,农耕文明对人们生活方式、意识心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农业活动与人们的生殖愿望相互映射,所以春天对女性的性心理有着特殊的意义. 孔颖达《十三经注疏》中说:

  "女是阴也,男是阳也. 秋冬为阴. 春物得阳而生,女则有阴而无阳,春女感阳气而思男. "春天阳气开始上升,所以万物复苏,适宜播种.而女性在春天如此繁盛的季节,思春感春也是正常的. 同时女性在父系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辅助劳动和照顾家庭,所以她们在春天适宜播种的季节中更容易感受到繁衍的压力. 班固在《白虎通义·嫁女篇》中说:"嫁娶必以春何?

  春者,天地交流,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春季是万物繁衍的好时节,所以古代的青年男女就有春天相会的习俗,《周礼》有云:"仲春,令会男女. "《诗经·郑风·溱洧》描写的也是三月三日的男女之会. "春祭社棱不但是祈求丰收的仪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先民进行情恋性爱活动的时刻,是一个开放性的男女狂欢的节日".[4]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体制下,女性则更希望在自己最美的年纪找到自己的终身眷属,所以在春天女性也寄予了殷殷期盼. 春天是短暂的,而女性的如花年龄也是短暂的,所以,女性在短暂的婚嫁年龄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此一来,当女性看到残花落叶时, 很容易联想到自身容颜老去青春不再时的伤感,这也从女性生理特征的本质上解释了为什么女子更容易"伤春".

  三、小结

  文学意象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事物概念的象征意义进行联想和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符合主观愿望的形象.女子伤春主题的文学意象是根据女性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属性的本质为基础,与流水落花这样的悲伤的春天意象相互投映而产生的.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下,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的年龄和相貌. 而春天短促的气候特征和季节性的生产生活习俗象征着繁衍和生命的含义.这就与女性心理相互契合而产生了女子伤春的文学意象. 后人就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借用女性与春天之间的象征关系表达自身感情,因而"伤春"文学孕育而生.

  参考文献

  [1] 向 锦江,张 建业.文 学概论新编[M].北 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2] 程福财.试论文学意象的内涵及其理论定位[J].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 张亚新.略谈建安诗歌的秋冬景物描写[J].延 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3).

  [4] 曲德来.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恋性爱母题[J].辽 宁大学学报,1998(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