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南朝吴均的生平思想与作品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03 共3386字
论文摘要

  南朝偏安中国南方,地域是很有限的,如荆州与襄阳已经是它的边镇了,尽管地域狭小,但南朝一些拥有豪情壮志的文人,仍然心飞万里,幻想着能在秦皇汉武时期的边疆,策马扬鞭、杀敌建功。所以在他们的作品里经常会见到轮台、祁连、龙城、马邑这些前朝重要的边塞,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到过那。 在南朝众多的伪边塞诗人中,作品写得最意气飞扬的便是吴均。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但是年幼好学而且很有天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见到吴均的文章后,非常欣赏。天监初年,着名诗人柳恽为吴兴太守,特征召吴均担任候补主簿,并经常与他饮酒赋诗、游玩赏心。

  梁建安王萧伟为扬州刺史的时候,将吴均提拔为秘书长。 萧伟这个王爷很爱惜人才,积极向上推荐吴均,不久吴均被任命为奉朝请,正式步入京官的行列。

  古代官制将春季对皇帝的朝见称为“朝”,秋季的朝见称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南朝常用此官来安置闲散官员,齐梁年间,获得这个官称的人,曾经达到数百人。

  担任了这个闲职后,吴均不想白食俸禄,于是主动提出准备撰写《齐春秋》。 吴均花费心血,不久书稿写成。 但是,萧衍看后不甚满意。 原因是吴均才思敏捷,据实而写,一蹴而就,较少琢磨君主心思,其中一些细节,引起了萧衍的不快。 认为吴均做事过于独断专行,不会向上级请示汇报。于是以其书不实,派人向他诘问其中的几个问题,吴均猝不及防,回答不够圆满。 于是萧衍下令将书稿烧毁,吴均也被免职。

  没过多久,梁武帝又启用吴均撰写《通史》,时间跨度从皇帝到齐朝。 吴均后来只完成了本纪与列表,列传没有完成。 吴均对于皇帝和从政的热情,随着第一本书的被销毁,已经荡然无存了。 留在吴均心底的是对皇帝反复无常的厌恶及对官场虚伪造作的抵触。

  一、壮志悲鸣

  史书上称吴均的诗歌作品 “文体清拔有古气” ,当时引起很多人的仿效,谓为“吴均体”。 所谓“清拔”就是清新脱俗,所谓有“古气”就是其文学风格一反当时盛行的情色萎靡的文气,而具有古诗一般慷慨悲凉的特性。

  吴均官场受挫,自然心中郁郁不平,对统治上层充满了不满。萧衍父子提倡宫体诗,讲究声色绮丽,吴均就反其道而行,鼓吹诗歌的古朴苍劲。

  吴均体的诗歌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模仿汉代乐府诗中的“疆场建功”诗,如《胡无人行》: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的前两句写了勇士的武器, 那是一把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的宝剑,这把宝剑其实象征了勇士的勇猛以及杀敌的决心。 三四两句写了勇士的战斗生活,敌人善战而狡猾, 但是勇士骑着配有金羁的铁骑,所向无敌,将敌人纷纷打败。 五六两句写了战争环境的残酷,由此来映衬勇士的悲凉慷慨的心境。 最后两句则刻画了勇士的忠肝义胆,他要破开自己的肝胆让人品尝,以此来展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心志绝对是纯真不二。 通过诗歌,一位威严、雄武、真诚的义士形象生动展示在我们眼前,他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英雄的洒脱和热情的血性,让人钦佩而尊敬。

  另一部分,则抒发了寒门微族展翅欲飞的胸襟抱负,以及被权贵压制的不平之气,和左思、鲍照相似。

  如《赠王桂阳》: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这首诗是写给当时的桂阳郡太守王嵘的,是吴均的自荐诗。

  前两句写出了松苗遭受的苦难, 它身姿弱小,甚至受到了野草的欺负,被其掩盖。 后两句写了幼松的胸襟和抱负,尽管别人看不到,但是它有一颗直上云霄的雄心和一副不惧霜雪的傲骨。五六两句写出了小松目前的困境,小松满怀理想,但是现在枝干还很弱小,容易受到摧残和打击,所以小松需要庇护和照顾。

  吴均用小松来比喻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急需要工作和容身之地,希望王桂阳能帮助收留自己。 一旦自己日后能出人头地, 自己就会像高大成才的松树一样,为王桂阳遮风挡雨,做出贡献。

  在这首诗里,作者以松树自喻,表现出了自己高远的理想和奋发有为的进取心。松树意象其实透露出吴均的内在品格:挺拔有力,不甘寂寞与平庸,努力向上。但是现实的黑暗,压制了这种渴望。但正是在与残酷现实的拼搏中,这种力量才显得愈加珍贵与顽强。

  二、山水清音

  另外吴均还有一篇着名的散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笔下的山水潇洒透彻。这块天地,空气清新,烟云洁白,湛蓝青秀的天空和山峰融为一色,白练似的流水在山谷之间任意跳跃。 河水透彻无比,从山峰下视都能一眼望穿,河中嬉戏的鱼儿和河底五彩斑斓的石头尽收眼中。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心旷神怡,产生一种放下所有世俗杂念,完全融入美,融入洁净的冲动。

  吴均笔下的山水全面细腻,有声有色。 林中的鸣鸟、聒蝉和哀猿全都纳入他的笔端。 地上被树林遮蔽产生的暗影,以及枝头上时隐时现的日头,都被他敏感的眼睛所把握。 在吴均营造的山水世界里,没有一处不是美的,没有一处不是值得歌颂的。

  吴均笔下的山水动静结合。 那起伏不绝、绵延远方的山丘,那负势竞上、直指苍天的山峰,多么像志士仁人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进取之心。 河中湍急的水流、如奔的猛浪,以及撞击岩石铿然作响的飞流,多么像豪杰之士澎湃的生命激情。

  这种动态与激昂,很有大唐的气势,在脂粉气息浓厚的六朝甚是少见。这种动态与激昂,既有愤慨,更多的是自信与洒脱。 作者通过山水之美,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然,追求高洁的美好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世俗和追求名利的藐视。

  三、荒诞与讽刺

  吴均飘逸非凡的艺术才华还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上。吴均编撰了一本志怪小说集,名曰《续齐谐录》。其中的《阳羡书生》一篇通过奇幻曲折的情节、荒诞诡异的笔法,展现出了吴均追求奇崛、标新立异的艺术主张。 故事的大意如此:

  阳羡人许彦,走在绥安山路上,遇到一个书生,十七八岁,卧在路旁,说脚痛,看见许彦担着鹅笼,便请求进入鹅笼,让许彦载自己一程。许彦以为是戏言,没想到这书生神奇地钻入鹅笼,而且许彦感觉鹅笼的分量一点没变。

  走了一段路,许彦在树下休息,书生出笼对许彦说:“我略备薄宴表示感谢。 ”于是书生便从口中吐出一个铜盒子,盒子中有丰盛的珍馐美味。食物香美,世上罕见。 酒过数巡,书生对许彦说:“我来时带一个妇人,想请她出来。”许彦说:“很好。”书生于是从口中吐出一个女子,年约十五六,衣着华丽,美貌绝伦,三人一起饮酒。

  不一会,书生醉酒而睡着了,女子偷偷对许彦说:

  “我虽然和书生是结发夫妻,但是感情不好。我偷偷带一个男伴同行,现在唤他出来,请你替我保密。 ”于是女子从口中吐出一个男子,有二十三四岁,接着女子便与男子一起喝酒。 书生偶然动了一下;那女子急忙吐出一行障将那男子遮住,自己则和书生一起睡了。

  余下的男子对许彦说:“其实我并不真心喜欢那个女子,我也暗中带一个红颜知己,现在我想见她,请你不要泄露。 ”许彦已经看呆,只是连连称好。 那男子也从口中吐出一个女的,两人一块儿饮酒谈笑。

  听书生有响动,男子说:“二人睡醒了。”取所吐女子还入口中。 不一会儿,妇人出来,赶紧吞了男子,和许彦对坐。 然后书生起来,向许彦告别,然后吞了女子,把诸器皿纳入口中,只独留下一只大铜盘,对许彦说:“这个权当纪念吧! ”

  许彦在晋太元年间担任兰台令史,曾用这个盘子款待过侍中张散,张散看盘子上的铭刻,这个盘子原来是永平三年(东汉明帝年号)制作的。

  这个故事通过一段离奇的经历, 集中展示了书生、女子和男子的互相欺骗和隐瞒,影射了当时官场的冷漠、虚伪与欺诈。 具有很强的社会讽刺意义。

  普通元年(520 年),吴均去世,时年五十二岁。 吴均确实是南朝的一位奇才,足可与唐初提倡风骨的陈子昂相比,但是因为耿介,遭到了统治者的打压与抛弃,一生抑郁不得志。但天才岂可压制,通过文字的传递,吴均被封存的巨大艺术创造力和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后,仍然凛凛如有生气。

  参考文献
  
  [1] 曹 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 京: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韦凤娟.中华文化通览·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