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

毫针排刺及拔罐治疗肩胛胸壁关节功能紊乱39例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9-02 共1660字
论文摘要

  笔者自2005年8月—2012年7月采用毫针排刺及拔罐治疗肩胛胸壁关节功能紊乱者39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39例均为我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2岁,平均49.13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平均4~6年。患者常感觉到肋骨与肩胛骨之间酸胀疼痛。

  治疗方法:采用毫针排刺及局部拔罐,不予服用消炎止痛药及封闭治疗。取穴:肩胛内侧缘膀胱经第二侧线穴位:

  附分、魄户、膏肓、噫嘻、膈关等穴。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长2.5~3.0寸毫针,与皮肤呈15°针尖朝向肩胛骨内面快速进针平刺,刺入1.5~2.5寸,要求针身一定要刺入肩胛骨与肋骨之间。各针交替提插补法行针数分钟,不留针,再摇大针孔出针。再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于针刺处予拔罐疗法,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留罐5~10min,最好针孔处有淤血流出,每3~4天治疗1次,治疗3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

  治疗效果疗效标准自拟。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好转,对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肩胛部仍留有明显酸痛等不适症状;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经过1个疗程治疗,39例患者痊愈2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4%,其中显效率为84.61%。

  2 体会

  肩胛胸壁关节功能紊乱,是指肩胛胸壁关节由于活动不协调而导致的一种胸廓与肩胛骨之间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本病与肩关节长期外展活动有关,由于肩胛、肋骨之间肌肉、筋膜长时间的劳损,而产生炎性渗出、增生、肥厚,进而影响肩胛胸壁关节的正常活动,常发病于电脑操作员、口腔科医师等。该病中医属“痹症”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血凝滞,经络不畅,不通则痛。毫针排刺穴选足太阳膀胱经第2条侧线上经穴,以痛为输,疏调局部经气,通络止痛,但针刺的技法非常重要,肩胛胸壁关节功能紊乱病变部位较深,并被肩胛骨覆盖,采用通常的毫针直刺法很难达到病灶处。采用毫针排刺及拔罐疗法,直达病所,以痛为输,疏通经络气血,通则不痛。

  排刺是在人体某一局部较为密集并且有规则排序的针刺疗法,是在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同时通过反复实践所创造出的新的针刺疗法。这种针刺疗法一般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对此我国古书有详细的记载,如《灵枢官能》一书中就曾提到“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意思是说观察患者身体出现病痛的部位,然后根据患者面部周围所体现出的神色,就能够判断出其患有的疾病是属于寒性或是温性,以及疾病发生在那一条经络上。也就是在医学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病痛表现,结合经络学说理论,对疾病属性作出判断,说明经络学说对中医的重要作用。不过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这一步,现在,排刺针疗法一般作用在经筋病的临床治疗中。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经筋乃是人体内与十二经脉紧密连接的组织系统,涵盖了肌腱、韧带以及肌肉等等。根据《灵枢经筋》中所提到的,当人体内经筋发生病变的时候,一般是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以及关联器官发生了病变。在当前应用排刺针疗法来研究中医经络学说的时候,和经筋以及神经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采用针刺疗法的时候,当针扎进肌肉中,能够有效地提升收缩蛋白转化成其他物质的效率,让它发生的分解转化以及合成转化能够维持在一个均衡的状态,最终达到复原肌肉收缩组织的效果。

  拔罐疗法具有减轻劳损组织内压,减轻疼痛的作用。中医认为疾病是因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内阴阳过盛或者过衰,从而使器官气血功能失调所致。在外界邪气进入到人体内部的时候,就会造成器官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从而出现病理产物并停滞在人体器官内部,使经络不畅,因而出现各种疾病。拔罐有恢复经络畅通状态以及调节气血的功效,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能使局部血管扩张,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流转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王涛.韩景献教授针灸排刺三法[J].中国针灸,2012(7).
  [2] 谢惺,胡幼平.排刺理论及临床应用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7(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骨伤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