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产能过剩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2 共627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一、产能过剩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产能过剩的内涵及评价指标
  
  (1)产能过剩的内涵
  
  产能过剩不是只在我国才出现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内外学者在分析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基础上,界定了产能过剩的内涵。
  
  张伯伦(1933)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选择窖藏过度的产能,这样就会导致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社会上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14].
  
  Spence(1977)很早就指出了厂商为了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行业,企业在最初制定投资策略的时候必须使自身保有过度生产能力。
  
  Eaton(1979)得出的结论是:当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增长有很好的预期时,垄断者和寡头竞争者往往会激励企业产生多余的产能,以便将来可以有能力应对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产能过剩的现象。
  
  Fair(1985)认为厂商为了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往往在决策时选择让自己保有过量的生产要素。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因为成本因素的考虑而不会随便减少生产能力要素的投入.李江涛(2006)通过对实体经济的产能情况调查研究,认为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化,实体经济受到需求变动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15].
  
  庄健(2006)认为产能过剩是个相对概念,如果我们要判断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就必须把该行业的实际产出和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行比较,如果供给持续大于有效需求,则该行业有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笔者将产能过剩定义为:所谓产能过剩是指由于受到政府 GDP 政绩考核机制、市场供需矛盾失衡和企业投资预期扭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某一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最终导致持续的产品价格下跌、销售额减小、库存量增加、企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的现象。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把产能利用率作为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产能利用率达到 80%才能达到合理水平,产能利用率在 75%-80%之间为轻度产能过剩,利用率在 70%-75%为中度产能过剩,利用率低于 70%则属于严重产能过剩。通过对某一行业产能利用率数据的掌握分析,国家和企业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该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矛盾,从而更有效地制定政策措施来治理产能过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产能过剩的评价指标
  
  第一,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是指工业总产出和生产设备之比。它是判断某一行业是否存在过剩产能以及过剩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产能利用率相关数据的考察,我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16].美国和日本从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运用产能利用率相关数据来分析行业的产能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然而,我国由于中小型企业数量比较多,而且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因此统计工作难度比较大,所以我国对产能利用率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起步比较晚。
  
  虽然很多国家都是通过产能利用率来了解行业产能利用情况的,但是具体标准有所差别。美联储把 75%作为衡量产能过剩的标准,而日本则把产能利用率为 78%作为判断产能过剩的界限。我国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众多,详细统计各个企业的数据难度比较大,所以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企业产能利用情况的数据。我们只能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网站来获取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见表 1.
  
  第二,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通过产业内部组织来反映产业的竞争力状况的[17].产业集中度越低就表明其对市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越弱。一般情况下是用几家企业的某个指标占所在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我们要了解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就可以通过几家最大的钢铁企业的产量占钢铁行业总产量的百分比来判断。
  
  国际钢铁市场大部分都是寡头市场,有些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寡头垄断。国外钢铁企业经过兼并重组,钢铁企业规模逐步扩大,钢铁数量也越来越少,大大提高了钢铁产业集中度。2010 年,欧盟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的产量总和达到了 16857 万吨,占欧盟全部钢铁产量的 92.41%.2010 年美国四大钢铁公司的产量总占美国全部钢铁产量的51.3%.经过多年的兼并重组,日本由二战后的 50 多个钢铁企业逐步形成了两大钢铁集团,2010 年四家钢铁企业的产量总和占据了全部钢铁产量的 78.3%,达到了 9835 万吨。
  
  俄罗斯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水平比较高,2008 年,全球总共有 59 家钢铁企业的产量达到了 500 万吨,其中就有六家钢铁企业是俄罗斯的。见表 2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始终比较低,一直处于国际平均水平之下,2001-2002 年 CR4保持在 15%-22%之间。2010 年粗钢产量前 5 名的钢铁企业为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鞍钢集团、舞钢集团和沙钢集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由 2000 年的 2997 家增加到 2010 年的 12143 家,平均增幅达到 36%.见表 3钢铁企业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很难提高。而新增的钢铁企业大部分属于小型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低,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同质产品的竞争,从而导致了整个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第三,产业境内需求增长率
  
  需求增长率的变动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状况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国内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大,该国需求增长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就会激发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的动机,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然而,消费增长率并非越高越好,如果某一行业的需求增长率太高,企业就会对该行业未来的市场需求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加大对该行业的投资力度,从而导致该行业的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使得供需失衡,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2000 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对钢材的需要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见表 4.
  
  2. 产能过剩的主要特征
  
  (1)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与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并存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需求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目前,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在一些传统产业当中,个别行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远远小于国际警戒线,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2015 年,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和玻璃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不足 67%、65%、67%和 68%.其中,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 64.7%,属于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在这些传统产业当中,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产能过剩形势相当严峻。
  
  其次,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鼓励,我国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产量也不断增长,其中光伏、多晶硅等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2012年,风电设备和多晶硅产能利用率分别为不足 70%和 70%.见表 5.

        (2)结构性产能过剩与体制性产能过剩并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特征,又有体制性特征。一方面,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轻工业处于成熟阶段,进入退出机制相对健全、企业竞争激烈。但是,由于我国轻工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低,所以在我国出现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明显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以玻璃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平板玻璃属于严重产能过剩,而玻璃基板只能依靠进口。其次,当前我国的重化工业还处在快速扩张期,其产能增长速度较快,产能过剩矛盾呈现出体制性特征。进入 21 世纪,为了推动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钢铁、汽车等行业的投资,从而导致了我国重化工业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矛盾的出现。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涵盖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其中,处于成熟期的轻工业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特征,而处于快速扩张期的重化工业则呈现出体制性特征。
  
  (3)周期性产能过剩与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并存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几乎每十年为一个经济增长周期,其中,有三年为调整期,剩余 7 年为高增长期,并且在每个增长周期当中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轻工业、电气工业和重化工业分别在 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过主导作用[18].
  
  2008 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经济持续低迷和产能过剩现象,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周期波动,又有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非周期性因素[19].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启动了4 万亿元经济计划,虽然在短时期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过度的人为刺激,使得市场自身调节的能力下降了。因此,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特征又有体制性特征。
  
  3. 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产量过剩的比较
  
  (1)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的比较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无政府竞争形态,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比较少。而企业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自主地做出决策。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利益最大化是资本家追求的目标,所以在选择投资行业时,厂商往往从自身出发而忽略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选择那些可以给自己带来巨额利润的行业进行投资,从而导致了该行业产能的迅速扩张,造成了市场上出现供需失衡,从而引发生产过剩。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企业大多实行以销定产,基本上消除了产品堆积所产生的生产过剩。
  
  产能过剩与过度投资有一定关联[20].各级政府为了追求 GDP 的快速增长,凭借自己的政治权力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从而导致行业的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进而导致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库存量明显上升、利润率持续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经济波动的风险,但是当产能过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产能过剩与产量过剩的比较
  
  产能过剩是某一行业长时期持续的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的现象,存在于该行业发展的始终。而产量过剩持续时间比较短,是在需求突然受到抑制时,出现的短期供大于求的现象。在高速成长期,我国钢铁业曾不断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属于产量过剩而不是产能过剩。而我国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钢材价格下跌、钢企利润率持续下降的现象则属于产能过剩。
  
  (二) 相关理论研究
  
  1. 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理论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括阶级关系,也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形式”.
  
  马克思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角度分析了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规律,并将这三种形式置于相互联系中辩证统一地把握产业资本的总循环,资本运动总公式表现为 G-W-G′。马克思指出,资本总是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不同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再回到原来的形式,这种周而复始的资本运动,就构成了资本循环,该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22].所以,通过研究资本在不同阶段上的三种形式,以及三种形式在运动过程当中的交换交替,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会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同时,生产者还在国外投资建厂,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赚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随着社会有效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对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剥夺,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即来源于资本过剩的危机”.这就是说,资本家不断加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附加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消费需求,因此生产的产品很有可能销售不出去,从而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
  
  2. 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关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该理论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的[25].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产业从形成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形成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产业形成期,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渐渐从原来的产业当中独立出来,或者某些具有类似性质的生产者为了节省产品生产的成本,选择共同使用生产设备、资源等生产要素而聚集到一块儿,逐渐形成新产业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生产关系的稳定,生产技术和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从而促进了新产业的出现,此时新产业处在萌芽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数量非常少,规模也比较小,产品的成本特别高,产量还特别低。
  
  快速扩张期,是指在产业形成以后,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获取巨额利润。它不仅包括产业在产品产量和企业数量等方面快速增多,也包括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模式逐步优化、以及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等。
  
  产业稳定期,是指市场需求基本得到饱和,市场竞争逐步出现,资本流入速度减缓,产业规模保持在最佳状态而增长缓慢。在该阶段,从事该产业的企业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既不会有太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也不会有企业大量的退出,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和市场的有效需求基本保持一致,供给和需求大致平衡,产品社会普及率和产品规模会维持在最高水平。
  
  产业衰退期,是指经过产业稳定期之后,该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能远远高于市场的需求,大批的企业选择退出该行业,企业数量和产品产能逐步减少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厂商数目有所减少,产量下滑,企业利润下降。在某一产业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当中,厂商的行为会随着阶段的变化而做出规律性的调整,主要包括产品产量的增减、企业数量的多少以及投入产出结构等内容。见图 1.
  
  3. 投资过剩周期理论
  
  Jensen 从过度投资开始研究,主要研究了自由现金流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股东和管理者无法获得市场上的完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很可能与现实需要不相符,从而导致盲目投资和过度投资的出现[25].
  
  通常情况下,有两个原因会导致过度投资。一方面,由于管理者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投资之前,管理者往往会对该行业的市场前景进行考察,但是在考察过程中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实现自己利益的行业进行投资,而忽略了其他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了企业的过度投资[26].这种过度投资虽然可能给管理者带来额外的收益,但是当这种过度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产生产能过剩矛盾。另一方面,大股东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业进行投资,而把企业的整体利益放在一边。这种决策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仅会降低企业的价值,还会导致过度投资[27].这种行为在政府当中同样存在,政府决策者往往会从本地利益出发,对企业经济发展进行干预,选择可以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行业进行投资,使自己在政绩考核当中取得优胜,而这种过度干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行业性的投资过度现象。
  
  4. 软预算约束理论
  
  1980 年,科尔奈提出了软预算约束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企业利润偏低甚至亏损的情况,此时,为了使这些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而不被市场淘汰,各地政府往往会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这些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支持。
  
  简而言之,软预算约束是指当企业出现效益下降甚至亏损时,通过借用外力(主要是政府的支持)来维持自身继续生存的现象。而硬预算约束值得是企业在遇到财务困难时,只能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凭借自身的资源进行活动。
  
  上述产能过剩的基本理论,是本文研究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它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