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2 共374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五、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 美国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1. 美国产能过剩的历史考察
  
  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次产能过剩危机。内战结束之后,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因为美国资本扩张的速度太快,导致了实际工业产值远远大于市场的有效需求,最终导致了美国出现了产能过剩危机。但是这次危机随着第一次大战的展开而逐步得到了有效化解。美国在一战中通过向参战国销售武器来增加需求,从而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房地产需求迅速膨胀,汽车市场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带动了钢铁、化工等一系列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也给美国带来了产能过剩危机。
  
  为了应对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1848 年美国政府加大了产品出口力度,实行了对外扩张的政策[37].同时,美国还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即通过在欧洲投资建厂和直接销售商品等方式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
  
  21 世纪初,在美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为应对这次产能过剩,美国采取了企业破产重组等方式进行了缓解[38].但是,在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减慢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推动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产能过快增长,产能过剩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
  
  2. 美国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
  
  (1)国家战略引导产能输出,推动产业全球转移
  
  美国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加强经济建设,使得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是过快的增长速度给战后产能过剩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美国政府为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制定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仅使欧洲获得了 131.5 亿美元的资金援助,直接带动了欧洲 GDP 的提高,同时也刺激了美国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美元国际地位的提高[39].
  
  (2)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20 世纪 50 年代,为了能够随时监测到行业生产发展的状况,美国建立了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库。在税收方面,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美国一方面对污染严重的制造业征收重税,另一方面对新兴产业减免税负。在产业政策方面,美国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的支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来化解过剩产能。同时,美国还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员工培训的资助,在此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国民收入,来刺激内需,激发市场活力。
  
  (二) 日本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1. 日本产能过剩的历史考察
  
  日本在二战后期逐步改变了战争经济体系,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和贸易往来,积极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是因为日本的经济转型不是很彻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又过多干预,使得日本企业的地位远远低于政府。
  
  1950-1970 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膨胀期,为了减缓民营企业的投资增速,防止发生产能过剩危机,日本政府对企业的投资进行了干预,但是因为日本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压制住产能的过度扩张,增加了产能过剩发生的风险。
  
  20 世纪 80 年代,为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日本政府不断降低利息,增加贷款,从而导致了投资的过快增长,产生了泡沫经济。同时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企业的股价上升,使得企业获得了较强的融资能力,从而刺激了厂商生产和投资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通过扩大出口消化了一部分过剩产能,但是由于出口竞争比较激烈,所以过剩产能在短期内很难被消化,所以产生了产能过剩危机,大量的企业被迫破产。
  
  2.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
  
  (1)干预援助政策
  
  为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过剩产业退出市场和落后产能的淘汰,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安法。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设备注册制度。对产能过剩行业新增的设备进行注册,同时限制其要生产的产品,严禁没有注册的设备和受到限制的产品上马生产。第二,收购报废的过剩设备,对于不能用的过剩设备,由政府出资收购,援助落后产能可以顺利退出。第三,设立萧条基金。用萧条基金来帮助企业处理掉需要淘汰的设备。第四,设备开工的短期调整。要求企业把设备封存,降低设备开工率,降低市场的供应量,缓解价格下跌的压力。
  
  (2)鼓励兼并重组
  
  日本在 2013 年制定了《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该法案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兼并重组时能够享受税收上的优惠[40].从而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同时激发了市场活力,刺激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促进了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治理了国内的产能过剩。
  
  (3)淘汰部分过剩设备
  
  20 世纪 70-80 年代,在日本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再产生利润的设备,而拥有这些设备的企业不愿意废弃它们,而是寄希望于竞争对手可以放弃这些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主动废弃这些设备的相关政策。首先,政府划定了结构性不景气行业的范围,使这些企业产生必须处置废弃设备的意识;其次,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主动废弃产能过剩设备的企业进行补偿,从而推动了这一计划的顺利开展,进而减少过剩产能的供给,促进产能过剩的化解。
  
  (三) 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
  
  1. 加大财政投资
  
  美国在 2009 年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使得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投资大幅度增加,美国的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在全球获得了领先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减缓产能过剩企业的扩张速度和促进落后设备的淘汰,日本政府采取了强制性限制措施。日本政府通过实行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促进过剩行业的企业自觉淘汰落后设备,从而促进过剩产能的减少。
  
  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税收、资源等方面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措施[41].这些政策的实施加快了美国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优化了美国政府的投资结构,激发了美国市场的活力,促进其经济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飞跃。
  
  3. 加强政府采购力度
  
  美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大对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公路、邮局和公共教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流通成本,从而促进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使得美国的有效需求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产能过剩。2008 年,美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出台了 7870 亿美元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时的产能过剩。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960 年,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池田内阁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即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创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缓和二重结构,促进社会安定。经过 10 年的快速发展,到 197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该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扩大了国内有效需求,缓解了日本的产能过剩矛盾。
  
  (四) 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启示
  
  1. 明确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
  
  虽然很多国家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措施来缓解本国的产能过剩,但是这些国家在化解产能过剩时都非常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美国和日本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化解过剩产能矛盾的。供给层面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减少新增产能实现的。而需求层面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增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过剩产能的有效需求实现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扩大国际市场,使本国的优势企业和过剩产品走出去,从而消耗本国的过剩产品,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创新
  
  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者往往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把资本和生产资料投入到同一个行业,从而使得该行业的资源过度集中,产能持续增加,有时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因此,政府必须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让企业实时了解各个行业的最新动态,以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加强对产品短缺行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更好地发展;减少甚至停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帮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42].同时,政府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根据国情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但是要防止过度干预经济,杜绝体制性产能过剩的发生。
  
  3. 适度扩大内需
  
  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日本政府从刺激需求入手来化解本国的产能过剩矛盾。日本政府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措施来提高本国的有效需求,从而使得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政府出台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首次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实施,日本居民的收入迅速增加,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了日本的产能过剩矛盾。
  
  4. 建立准确的信息发布制度
  
  从美国和日本的实践可以看出,由于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可以随时掌握产能的利用情况来分析研究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现状,以便了解市场上各大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从而为自己制定下一步的投资计划提高依据,加强对产能不足行业的投资,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这样就可以减小产能过剩的风险。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