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毛南族傩面具创新设计探析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04-10 共31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发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傩面具创新设计探析绪论 
【第二章】毛南族傩面具概况 
【3.1  3.2】传统工艺向文化创意转型的时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傩面具的品牌化设计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傩面具核心角色视觉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傩面具数字化图像数据库 
【4.3  4.4】毛南族傩面具“再设计”的材质转换 
【4.5】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设计的整合应用思考 
【结论/参考文献】毛南族傩面具文化传承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的开端

  毛南族傩文化的重生,要从 1984 年说起。彼时,在当地文联工作的毛南族人蒙国荣先生接到上级任务,深入基层编写《毛南族舞蹈》一书,自此重新揭开了覆盖在毛南傩身上厚重的历史尘埃。所谓毛南族的舞蹈,其实就是毛南族傩神祭祀仪式中,由傩戏师公所演绎的肢体动作,蒙国荣先生冒生命危险去暗访、收集、整理被视为迷信信仰的毛南族还愿仪式,从中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还愿仪式流程。

  1992 年,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的一次名为“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会议上,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王秋桂教授看到蒙国荣先生发表的《毛南族傩戏调查》文章,私下写信寄与蒙国荣,邀请其编写一部关于再现毛南族傩文化的书籍。借此契机,《广西省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一书才得以问世,于 1994 年被联合国图书馆收藏,并成为日后所有研究毛南族傩文化的文化学者的参考典范。从此,在毛南山乡,傩文化这个被封闭了将近二十余年的民间信仰才得以退去枷锁,重新回到历史舞台中来。

  1.1.2 对外文化交流

  据记载,1994 年,从台湾出版并发行全世界的《广西省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一书流入日本。同年,日本派学者入毛南山乡进行傩文化调研,这是继美国、韩国、俄罗斯、斯里兰卡之后,现代外国学者对毛南傩最原始最完整的文化记录之一。此次纪录中最珍贵的环节是影像资料--毛南族还愿仪式(民间傩戏的主要环节)的全记录。在山路交通相对闭塞,思想意识尚未开化、风土人情保存完好的九十年代的偏远毛南族地区,日本学者的文化记录活动意义深远。

  虽然最后各国学者并未将收集带走的珍贵资料及研究成果反馈回环江当地,但他们的到来,说明傩神祭祀活动不是守旧的封建迷信,而是文化活动,因而彻底解除了附加在傩文化身上的“封建迷信”包袱,使这一沉寂的古老信仰重新回到毛南族人生活中来。据悉,曾到过环江毛南族聚居地研究傩文化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 8 个,作为文化交流的纪念品,毛南族傩面具跟着那些文化研究资料一起,被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带到了遥远的他乡。

  1.2 研究背景

  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孕育出的多元民间文化,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壮美奇葩,是新世纪历史时期中国巩固世界之林强国地位的综合软实力。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发展民间艺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任务,同时也正迎合了国家文化大发展的主旋律。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扶持和繁荣文化事业、产业的升级转型,转变具体文化事物的生存方式,有助于激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结合实际,立足当下,为千里之行。复苏的东方巨龙,完整的不仅仅是经济骨架,还有每一片文化羽翼的丰满。文化创新的现实,是立足于传统,改良于理念。而结合现代品1统傩面具进行品牌设计,能够为毛南族傩面具的传承与创新输入新鲜血液。

  1.3.2 研究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也开始思考文化传承能够触及的深度与广度。但在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化之旅的行走却相对缓、慢、拖,是真正的文化“苦旅”.行政效率的拖延与思维方式的不开放对许多即将失传的文化瑰宝往往是最致命的打击。为了使建立文化品牌不沦为一纸空谈,本次研究将会紧密围绕环江当地民族节庆“分龙节”万人傩面嘉年华和民间傩戏祭祀活动等实际项目开展,旨在为毛南族打造“傩文化”招牌,为环江毛南族地区未来的城镇文化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运用及发展上提供设计指导。?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本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基于拥有实地走访调研、田野调查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毛南族傩面具的概况以及生存现状、发展困境进行梳理和,提出毛南族傩面具应当进行文化转型的建议,并举例阐述有利于文化转型的原因与优势。第二大部分是在品牌化设计框架下对毛南族傩面具神话故事背景和面具图纹进行整理与详细分析,筛选出核心角色、核心元素,为毛南族傩面具的品牌化设计应用做铺垫,由此探索、研究、拓展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发展的思路以及设计应用方法。

  1.4.2 创新点

  本研究论文重视文化研究信息来源的真实度,力求做到尊重历史、重视真实。在查阅大量当地“傩文化”相关文献的同时,拜访、采访相关文化作者、学者、民间手工艺人、傩戏师公,记录第一手可靠资料。在“毛南族傩面具”的内容研究方面,第一次提出以“核心视觉元素”识别面具角色身份,第一次将神话传说、面具造型、面具纹样完整记载、解析,并第一次提出将“核心视觉元素”作为傩面具文化转型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从而探索毛南族傩面具在品牌化发展中的设计应用方式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1 研究的重点

  首先,需脚踏实地回到地方进行广而泛的田野调查。了解傩文化、深读傩文化。第二点,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详实读懂、看透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发展史,分析当地傩面具的现状和思考未来发展的落脚点。第三点,结合实际存在的与傩相关的文化节庆和民间活动,梳理傩面具与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情依托点、从制度、文化、生活、精神层面思考品牌框架和定位。第四点,通过对现代实物收集、文革幸存老文物(清代傩面具)的参考,结合专业理论思维,纵向整理已有文献,横向关注文化发展经济需求,网状式对研究主题进一步深。

  1.5.2 研究的难点

  第一点,零碎的文化根基。毛南族傩文化文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旧时期的文化浩劫,使之重要历史文献和大量工艺实品几乎毁于一旦。相对傩文化古时的风靡鼎盛,流传后世的原始资料和老物件所剩无几,现当地通行的参考文献多是由民族学者收集民间老人口述内容整理而得。

  第二点,单一的现存工艺。在过去打压、摈弃封建迷信活动的岁月里,“傩”在当地曾被视为封建残存和思想意识落后的遗留物。绝大多数民间艺人们放弃了祖辈代代相传的艺技,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现毛南族地区仍在坚持制作传统傩面具的手工艺人仅有两位,且年事已高。他们凭借旧时回忆和印象制作的毛南族傩面具,几乎就是现代毛南傩面具的唯一代表和风格奠基人。

  第三点,再设计的技术支持。基于传统傩面具的木质材料而言,要使傩面具成为更易流通,环保节材,方便携带和传播的艺术产品,是构成傩面具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傩面具进行再设计时的材质转换变的尤为重要。就笔者的专业接触到的工艺及材料研究而言,素材库的积累基础比较薄弱。

  第四点,品牌化的实际阻碍。地方品牌的受众接受能力不及大城市前沿和开放,对品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对当地消费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严谨衡量。

  1.6 差异化的研究思路

  目前关于毛南族傩面具及其文化的研究多为记录性质,多是将其历史文化主线梳理记录为主。针对建立傩文化品牌概念的研究较少,关于傩面具品牌化、数字库建立及相关领域的分析几乎没有,从毛南族傩面具每一个具体鬼神形象背后的神话故事去梳理傩面“家谱”的分析也是凤毛麟角。而在中国其他地区,关于“面具”文化品牌构建的研究已有出现,比如贵池傩面具数字化图形设计研究等。

  虽然中国其他地区的对于傩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已经逐渐增多,但针对广西地区而言,思考傩文化及其面具形象的品牌化发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以品牌思维注入傩文化研究之中,必定会为其打开更广阔的思考和发展空间。(表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