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比较句的全面考察(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11836字
(3)肯定极比句的结论项W
能充当肯定极比句(“第一”“冠”字极比句除外)结论项W的绝大多数是AP,其次是VP,亦有极少数NP.副词“最”在结论项中作状语,而“至”“极”既可以在AP、VP前作状语,亦可在VP之后作补语,还可作NP的后置定语;而“第一”“冠”字极比句的序数词“第一”作谓语,直接充当结论项,动词“冠”作谓语,充当结论项,后带比较基准Y作补语。例均见前。
2.否定极比句的结构特点
(1)否定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
该类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由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无”充当。
(2)否定极比句的W
该类极比句的结论项W由AP和VP(主要是“及”“如”“若”“过”)充当。
(3)否定极比句的比较基准Y
该类极比句均有比较基准Y出现。结论项由AP充当的,其比较基准Y一般由介词“于”引入,或者以兼词“焉”取代“于+Y”;结论项是VP的,其比较基准Y往往直接置于VP之后。
3.反问极比句的结构特点特点
(1)反问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
该类极比句的比较主体X由疑问代词“孰”充当。
(2)反问极比句的结论项W
该类极比句的结论项均由AP充当。
(3)反 问 极 比 句 的 比 较 基 准Y均 隐 含 于 兼 词“焉”之中。
二、《史记》的差比句
所谓差比句“就是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数量等拿来比较,而表明他们程度的差别”[11].
(一)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差比句全书共425例,分为肯定差比句和否定差比句,其结构形式各不相同。
1.肯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史记》中肯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是X+ W(+于)+Y.由于W可分别由AP、VP和NUMP充当,因而又有下列具体的结构形式:
(1)X+AP(+于)+Y
此式88例,占全书差比句的20.7%.
例50:言周之为秦甚于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1]161
例51:安罪重于将在,谋反形已定。[1]3094例52: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1]364
例53: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明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1]2361
例54:逸《书》得 十 余 篇,盖《尚 书》滋 多 于 是矣。[1]3115
能充当AP的 全 书 有“甚”(13例)、“烈”(2例)、“富”(6例)、“长(zhng)”(2例)、“高”(6例)、“重”(7例)、“贤”(6例)、“近”(2例)、“多”(5例)、“巨”(1例)、“青”(1例)、“贱”(1例)、“劳”(1例)、“弱”(1例)、“累”(1例)、“深”(3例)、“大”(6例)、“贵”(1例)、“尊”(1例)、“捷”(1例)、“绌”(1例)、“危”(1例)、“勤”(1例)、“盛”(1例)、“强”(7例)、“显”(3例)、“卑”(1例)、“太”(1例)、“重”(1例)、“轻”(2例)、“酷”(1例)、“固”(1例)等32词88例。
(2)X+VP(+于)+Y
此式32例,占全书差比句的7.5 %.
例55:季氏亦僭公室。[1]1914
例56: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1]2560
能充当VP的 全 书 有“过”(16例)、“增”(1例)、“僭”(5例)、“亲”(2例)、“轶”(1例)、“加”(5例)、“觳”(1例)、“愈”(1例)共8词32例。
(3)(X+)NUMP(+于)(+Y)
此5例,占全书差比句的1 %.
例57: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1]2248
例58: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1]2615
例59:塞之斥,唯桥姚已致马千里,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计。[1]3280
能充当NUMP的有“五倍”(1例)、“十倍”(1例)、“倍”(2例)、“什”(1例)共4词5例。
2.否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根据充当否定差比句谓语词性的不同,可将差比句分为形容词谓语差比句和动词谓语差比句。
(1)形容词谓语否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形容词谓语差比句的结构形式可以概括为:X+非/不+AP(+于)+Y.此式全书9例,占全书差比句的2%,其中含“非”差比句4例,含“不”差比句5例。如:
例60: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1]1964
例61:臣虏之劳不烈于此。[1]271
(2)动词谓语否定差比句的结构形式
A.超过义动词谓语否定差比句
该类差比句的结构形式有二种结构形式:
a.X+不/弗/不 能/未 能/无 以+VP+Y.此式全书共16例,占全书差比句的3.7 %.
例62:起贪 而 好 色,然 用 兵 司 马 穰 苴 不 能 过也。[1]2166
例63:括之 军,虽 周、召、吕 望 之 功 不 益 于 此矣。[1]2335
例64:官爵不加于此。[1]1722
例65:虽庄氏之行未能增于是也。[1]3219
例66:使黯任职居官,无以踰人。[1]3107
此式是以否定词或含有否定词的短语表示否定。能充当式中VP的超过义动词有“过”(12例)、“增”(1例)、“加”(1例)、“益”(1例)、“踰”(1例)共5词16例。
b.X+何以/曷+Y.此式全书共3例,占全书差比句的0.7%.
例67: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1]2081
例68: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1]2080
此式是以反 问 的形 式 表示否 定。能 充 当 式 中VP的超过义动词有“过”1词3例。
B.平比义动词否定差比句
该类 差 比句结构形 式是:X+不/弗/未/莫/非+如/若/比/及/等/称/牟/类+Y.此式全书共272例,占全书的64%.
例69:是使 三 晋 之 大 臣 不 如 邹、鲁 之 仆 妾也。[1]2463
例70:商君、吴起、大夫种弗若也。[1]2421
例71:求霸莫如内王。[1]574
总计,全书“弗如”(2例)、“弗若”(1例)、“不若”(23例)、“莫 及”(2例)、“莫 若”(10例)、“莫如”(13例)、“不如”(186例)、“不侔”(1例)、“不类”(5例)、“不/毋/未 有 称”(3例)、“不 等”(1例)、“不及”(25例)共272例。
(二)差比句的结构特点
1.差比句的比较主体X
能充当差比句比较主体X的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如例51的“安罪”,例57的“秦”,例53的“孟尝君”,例55的“季氏”,例59的“桥姚”等;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如例50的“周之为秦”,例56的“二世之无道”等。
差比句中的比较主体X一般情况下不能省略,但句意自明的句子例外,如例58.
2.差比句的比较基准Y
差比句的比较基准Y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如例52的“天下”,例53的“其主”,例55的“公室”,例59的“之”等,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如例50的“楚(之为秦)”,例56的“桀、纣、夫差(之无道)”等。
差比句的比较基准Y若与比较主体X在语言形式上全然 不 同,则Y以 完 全 式 出 现,如 例51的“天下”,例52的“其 主”,例54的“公 室”例58的“之”等;若与比较主体X在语言形式上有相同的部分,则Y以简略形式出现,保留不相同部分,相同部分省略,如例49“楚(之为秦)”,例51的“将(罪)、例56”桀、纣、夫差(之无道),其中小括号内的因分别与比较主体X部分相同而省略。
比较基准Y一 般 情 况 下 不 能 全 部 省 略(例 见上),语义自明的句子除外,如例58.
3.差比句的结论项W
能充当差比句结论项W的有AP、VP、NUMP,其中AP、VP均为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例见前),前有程度副词修饰的仅见例53的“滋”,后有数量短语作补语的也仅见例51中的“十倍”;而NUMP可以是单音节数词,如例58的“十”,也可以是单音节的量词,如例59的“倍”;也可以是数量短语,如例57的“五倍”“十倍”.
4.差比句的比较词
差比句的比较词均为介词“于”.比较词“于”以出现为常例,以省略为变例,如例53的“高”之后,例59的“倍”之后均省略了比较词“于”.
相关内容推荐
-
《史记》读本在俄罗斯的保存与翻译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史记》不仅为中国历代史家提供了典范,也被世界各民族广泛关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已流传到高丽王国;在当代韩国,自1960年代中期至1999年已出版韩文《史记》翻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共20余种。①公元7世纪...
-
借助汉语史辨析《古文尚书》的真伪
杨伯峻先生说: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书的真伪以及它的写作年代应该是科学方法之一。这道理是容易明白的。生在某一时代的人,他的思想活动不能不以当日的语言为基础,谁也不能摆脱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的影响。尽管古书的伪造者在竭尽全力地向古人学舌,务使...
-
阿尔泰语对元代汉语的影响分析
元代是汉族人、女真人、蒙古人在地域和文化上长期交汇杂处时期,民族接触和融合异常活跃。朝鲜李朝时期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表现出区别于同期正宗汉语的特点,至明清时期阿尔泰语因素减少,但不容忽视阿尔泰语对元代汉语的语法、词法产生过影响。一、后置...
-
“太史公曰”论赞的形成与发展
《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中除《陈涉世家》《伯夷列传》《儒林列传》《货殖列传》外的108篇传记在文章结尾均有以太史公曰为标志的论赞。这种把作者的评论与讲述人物事迹的客观叙述分开的文体形式是司马迁的创造。它不同于《左传》中的君子曰,是...
-
《墨子》语料对汉语史研究的作用
《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家思想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墨学在众多领域的价值也随着墨学研究的深入得到很好的揭示。其实《墨子》一书除了这些重要的墨学思想价值外,还有着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其语言现象能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语料佐证。然因其篇章内容较为...
-
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用法的总结分析
明清时出现大量吴语撰写的方言文学作品,不同作品在记录同一方言词时往往有不同写法,以表示又这一意义的词为例,就有咿吚咦以夷伊亦等写法。其中,咿在文献中的用法表现得最为丰富,我们暂且称这类字为咿类字。我们以咿为切入点,比较其具体使用情况,对明...
-
刁晏斌关于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成果
刁晏斌,1959年生,山东烟台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华语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以来,刁晏斌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现代汉语史进行的,所谓现代汉语史,可以用其担任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
汉语排除范畴的汉语史分析
语言范畴是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知分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汉语学界,自吕叔湘先生[1]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率先建立汉语语义范畴系统后,范畴研究成为目前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现代汉语学界方所范畴、量范畴、时量范畴、空间范畴、...
-
汉语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历史比较
汉语史一般性研究是对汉语系统,包括语音、结构、词汇三大分支系统流变过程所进行的适应性描写和解释。早在二十世纪之前,汉语研究已经深入到汉语语言的各个层面:从《尔雅》可见语义研究,从《方言》可见对方言、土语的记录,从《说文解字》可见词本义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