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语言是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观念的改变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而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在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体现出来。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笔者通过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1989)中语义发生演变的成语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后发现,汉语成语语义演变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中语料及成语释义除特别说明的以外,均来自刘洁修编着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一版)。
二、成语理性义的演变
汉语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可以分为理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理性义扩大
1.理性义泛化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城下之盟——原指敌国兵临城下,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后用来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2.义项增加穷极无聊——原指非常贫困,生活没有着落;后也用来形容无事可做,精神空虚,非常无聊。
左右逢源——原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现也比喻办事圆滑。
(二)理性义缩小
1.理性义缩减自怨自艾——原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只指悔恨。
志士仁人——原指有节操、有仁爱观念的人;今多指献身革命或爱国的进步人士。
2.义项缩减走马看花——原义①指骑在马上边走边看花木,形容抱负实现或游赏时愉快得意的情感;②比喻粗略地观看事物,不深入不仔细。现只用后一义项。
抑扬顿挫——原义①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诗文、音乐、书法等的格调,气势富于变化而又有节奏;②指政治、教育等轻重缓急、张驰刚柔。现只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三)理性义转移
不痛不痒——原指麻木不仁;后用来比喻肤浅、不中肯,未能触及要害。
无所作为——原指什么扰民之法都不施行;现指不去努力做出成绩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三、成语感情色彩义的演变
色彩义作为词的一种附属义是附加在理性义上的,它表达的是人的特定感受或语境赋予的特定意义。因此,随着成语理性义的改变或人的特定感受的改变,成语的色彩义也可能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①感情色彩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褒义变为中性
金科玉律——原指完善的法律条文;后指必须信守的准则,或不能变更的信条。一丝不挂——原为禅宗用语,比喻不受尘俗的牵累,泛指毫无牵连拖累,十分清爽;现用来形容人赤身裸体。
(二)由褒义变为贬义
张大其事——原指扩大、显扬他人事迹;后多用来指故意把事情扩大。花天酒地——原指在美好的环境中饮酒作乐;后用来形容沉迷于酒色的荒淫腐化的生活。
(三)由中性变为褒义
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后用泛指通行便利的宽阔道路,也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安之若素——原作“安之若命”,指人把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的,因而甘于承受;后作“安之若素”,指遇到反常或不顺利的事情,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四)由中性变为贬义
粉墨登场——原指化妆上台表演戏剧;今多用来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讽刺意。陈陈相因——原指陈粮相叠加,后比喻沿袭陈旧的一套,没有改进或创新。
(五)由贬义变为褒义
昆山片玉——本为谦语,表示自己只不过象是昆仑山中许多玉石中的一块。后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事物。从井救人——原用来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并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用来比喻冒极大的危险拯救别人。
(六)由贬义变为中性
大惑不解——语出《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谓十分糊涂,不懂什么道理,含贬义;后指对某事感到疑惑,不能理解。因陋就简——原指对浅陋的状况因循苟且,不求改进;后多转用来指因循或将就原有的简陋基础(条件)办事。
四、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分析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成语演变的前提,成语的演变正是为更有效地实现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一)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造成语义演变
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成语的语义也就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精细发展。
1.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语义派生,既是人们主观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成语语义演变的重要方式如“脱胎换骨”,原为道家语,指经过修炼和服食丹药,脱去凡胎,换俗骨为仙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这条成语按照原意显然已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但是,用它来比喻人们文章写作的方法,却又恰到好处,因此,该成语后又被人们用来比喻师法前人不露痕迹,而命意技巧都有所创新。后又因字面义中“改变”之彻底(“脱”“换”),故又用来比喻彻底改变观点立场。
再如“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指随口更正不恰当的话。由于“随口更正不恰当的话”与主观的立场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可以是篡改事实,不顾事实地随口乱说,因此,后世多作“信口雌黄”,引申为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或妄加评论。
可见,成语派生的比喻义和引申义,不仅使成语满足了语用的需要,并使之成为绝大多数成语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也使成语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使用性和更强的交际功能,当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2.随着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发生了改变,部分成语的感情色彩义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指虽做不上官,处于贫穷境地,也要搞好自身修养,自我完善。
这个成语在封建社会里作为士人处世的一条准则,对于教导士人立身修德,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褒义词。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及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这种穷则消极避世,只注重个人修养的处世准则,显然与新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因而演变成了一条贬义成语。
又如“循规蹈矩”,原指一举一动都合乎规则、标准或礼法。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一举一动都合乎规则”的要求与新时代人们追求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要求在人们现代的思想观念中无异于“墨守成规”。因此,其语义也就由第3版《现代汉语词典》(1996)中的“遵守规矩”演变为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的“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作变通”,其感情色彩也由褒义演变为贬义。
成语感情色彩义的演变,既是人们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也体现了人们重视冥想和内修的程度减弱,强调成就与个性的程度增强;体现了强调整体和谐的程度减弱,强调理性与原则的程度增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左林霞,2004)
(二)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造成语义演变
汉语成语是千百年来,经过人们创造并相沿习用的古老词语,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如保留了许多的古语词,构成成分大都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这就导致了汉语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语义随着其构成成分古今意义的变化而使成语语义发生了演变。
如“千门万户”,原指多而密的门窗,形容屋宇广大。《说文·户部》:“户,护也。半门曰户。”但随着“户”的意义的改变,“半门”的意义逐渐消亡,“户”的常用意义变为了“门”“人家”“住户”,“千门万户”的语义也就演变为“形容众多的人家住户”。
再如“美轮美奂”,原用来形容房屋高大美观。轮:高大;奂:众多。但在现代汉语中,“轮”中的“高大”义已经消失;“奂”的语义由于太过书面化,变得极不常用。因而原成语中“高大”“众多”的义素在语用中逐渐脱落,只留下“美”的义素,并成为核心义素不断强化。因此,该成语的语义也逐步演变为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的“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三)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造成语义演变
1.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导致了一些成语部分语义表面上的缺失和隐含,造成了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对这些成语语义理解上偏移,继而习非成是,导致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成语作为一种结构定型,意义凝炼的固定短语,往往是以“四字格”形式对史实、典故、诗文所作的精炼的概括,在形式上当然不可能涵盖太多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些成语部分语义在表面上的缺失和隐含。而且,绝大多数成语语义并不是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直接组合,而必须经过思维的联想补充成语表面缺失和隐含的语义内容,继而推导理解整个成语语义。因此,在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们对其中部分成语语义理解上的偏移,望文生义,进而导致了这些成语语义的演变。这正如赵元任(1985)所说:“(语言)演变的最大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人所谈的‘习非成是’。错两个固然变不成正确,但是次数多了,什么错误都会变成正确。”
如“闭门造车”,其原意是“关起门来造车,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所以用起来自然与道路上的车辙相合”。
可见,在其原语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然而,由于这一信息在成语表面形式上并未显示出来,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一重要前提,于是依据人们主观的认识水平,用最常用的、最熟悉的意义,即该成语表面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意义理解该成语的语义,从而形成了与其原语义完全相反的语用意义——“关上门来盲目造车”。“闭门造车”的语义也就逐渐演变为“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又如“感同身受”,原指内心的感激就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一样。然而,从成语的原语义来看,成语原本所包含的一些核心义素在成语表面形式上大量缺失和隐含:“感”表示“感(激)”,“受”的所指“恩惠”已经缺失。因此,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当然很难与原语义联系起来,而是依据成语表面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感觉如同亲自经历一样”这一最简单、最直接的意义来理解该成语的语义,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该成语语义新的约定俗成。《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已将该成语的语义修订为此义。
2.由于汉语成语在形成时,绝大多数由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构成,因其多义性的特点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偏移,从而导致了部分成语语义的演变。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自然造成了单音节词的多义性,这在成语中体现明显。由于这种多义性,自然容易造成人们对成语理解的偏移,从而导致成语语义的演变。如“与人为善”,原义指同别人一起做好事,赞助人做好事。但是,“善”既有“善人”“善行”之义,也有“和善、友好”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最终,该成语的语义在人们的使用中演变为“多指善意帮助别人”。
当然,双音节词语的多义性,同样容易造成人们对成语语义理解的偏移,从而导致成语语义的演变。如“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明亮。但是,“玲珑”除了指“空明貌”之外,还有“精巧貌”和“灵巧貌”之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因此,当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也出现这样的语用空位时,该成语的语义自然就会在人们的使用中发生演变——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四)成语结构形式的变化造成语义演变
1.构成成分变化造成的语义演变
如“好行小惠”,原作“好行小慧”,指喜欢卖弄小聪明。但如果抛开“慧”与“惠”的通假关系,要把“喜欢卖弄小聪明”的语义转变为“指喜欢给人一些小恩小惠”,显然缺乏根据,也不太可能。相反,这种转变只有通过“惠”与“慧”的通假关系,即通过形式上的变化才能使这种语义上的演变变得顺理成章。又如“自顾不暇”,原作“自固不暇”,指自己连坚守都忙不过来(哪里还顾到别的事情)。后世多作“自顾不暇”,表示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能再管别人)。
2.结构方式变化造成的语义演变
如“得心应手”,原作“得手应心”,指操作顺手,与心思意念相适应。后世多作“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又如,成语“每况愈下”语义的演变,显然同样来自于其结构方式由“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的演变了。(史式,1979)
五、结语
成语的定型性和稳定性是相对的,成语的演变是绝对的。成语语义的演变必然是以语用的需要为前提,且必须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通过语义演变,能使这些成语更好地服务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才是汉语成语语义不断发生演变的根本动因。当然,成语所具有的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汉语成语相对漫长的语义演变过程。
注释:
①成语临时性的用变引起的感情色彩的改变并不属于成语语义的演变,对此本文不作讨论。
参考文献:
[1]左林霞.从词义褒贬色彩的演变看语言与社会互动[J].理论月刊,2004,(10).
[2]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赵元任.什么是正确的汉语[A].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叶蜚声译)[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一书中谈到,汉语词汇的积累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没有绝然分清的时代界限,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以一种造词方式为主要方式.[1]146原生阶段是指词汇的原始积累时期,词汇出现的方式就是...
唐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推定他生活在590-660年之间[1],赵和平、邓文宽认为王梵志的活动上限是初唐武德年间,最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六年[2](738)。王梵志诗在唐宋时影响广泛,唐代诗人王维、寒山、顾况、白居易、杜荀鹤、罗隐,宋代诗人苏...
语义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从语义学作为一个术语在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以来,语义学在西方已经有了一百余年的历史。而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有关语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有关语义的一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义学的影响。在...
1极度与极致的分布与用法一般认为,既可以充当状语又可以充当补语的很﹑极是典型的程度副词.张谊生认为既能做状语也能做补语的极X也应该归入程度副词,由于受实词结构关系的制约,通常只做状语的极X也应该归入程度副词,[1]本文赞成这一观点.1.1名词性极...
一、引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中阴字义项有13个: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2.指太阴,即月亮。3.形我国气象上,天空80%以上被云遮住事叫作阴。泛指空中云层密布,不...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
一、引言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目前对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的是Berlin和Key对100多种语言的调查,其成果是总结出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11个词的范围。李红...
谚语是汉语里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①其形式生动活泼,充满生活信息.如《坛经》中有着名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谚语.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指慧能)即惠明师也.(宗宝本《坛经》)这是惠明...
一、问题的提出汉语颜色词,也叫色彩词,它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自身属性的抽象化认识,能够把事物及其自身属性区别开来认识说明了人类智力的高度发展。有关颜色词的研究,学界有了不少成果。如黄行认为颜色是人对可见光的视觉和心理效应,颜色的物理属...
在当下的各类媒体语言中,我们很容易就搜到这样一组词---零容忍零风险零利率零收费这组词在结构和语义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我们把它们称为零X词族.这类词在媒体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语义上大都表示否定的没有不之义.例如:1.任建明十分赞同十八大之后中央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