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

互联网银行发展困境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455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从 2005 年到 2015 年这十年时间,我国互联网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的普及率都有大幅度的上涨。从图 1-1 可以看出,对比 2014 年,2015 年我国网民的规模和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增长了将近 4 000 万人和 2.4%.同时,这两个指标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增长率都超过了 2%,我们可以乐观的认为,我国网民规模仍将不断地扩大。我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不仅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各行各业,并催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
  
  而金融行业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资金,因而它掌握信息越多、处理信息越好,它的功能就越强大,并且能够得到越好地发挥。这也导致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移动支付、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的出现和逐步走向成熟,也加剧了新兴互联网行业与传统金融行业的融合。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可以借助其自身已有的先进技术得到大量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数据,加上其在网络资源和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足够支持其涉足金融服务领域,构建出信息对等的大规模协作平台。而这种大规模协作平台可以极大地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和交易成本,促进投资方和融资方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传统金融行业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风险甄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因此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行业融合传统金融服务业而成的全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相应而生。自 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截至 2016 年 2 月为止,我国 P2P 平台已将近 4 000家,于是盛况空前的互联网投融资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银行也相应而生,并在短时间内,截至 2015 年年底,传统银行业的直销银行增长数量达到六十多家。而对于互联网银行的概念和运营模式,目前各界都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2014 年 12 月 12 日,微众银行宣告开业,这是国内互联网巨头 BAT 之一的腾讯公司旗下的民营银行,同时这也是中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尽管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还在探索阶段,但微众银行作为首家营业互联网银行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真正地实现了纯网络化线上运营。然而国外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并且按照行业生命周期来看,我国互联网银行还处于幼稚和成长阶段,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而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银行与互联网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愈加激烈。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希望通过明确互联网银行的概念、特点,系统地分析目前国内外互联网银行所有的运营模式,全面地分析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并以微众银行为例,针对微众银行的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和得出微众银行的发展策略,为其今后的发展和其他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互联网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发展至今最全新的发展模式,它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尽管各行各界对于互联网银行是否能够真正冲击到传统银行业,且其影响力度有多大都还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银行已加快了传统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步伐,并威胁着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微众银行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互联网银行,本文以它为例,可以保证研究内容具有首创性,而研究和提出的发展策略具备一定的市场推广意义。
  
  一方面,对于想涉足银行业的互联网公司或者民营企业来说,本文可以提供代表性的微众银行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重要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传统商业银行去迎接互联网银行的挑战、寻求互联网银行的合作、或发展互联网银行业务,以及学习和融合互联网行业独具的创新性和极佳的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意义。
  
  第二,我国创业企业、微小企业和普通人的融资需求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微小企业的就业人员却占据了总就业人数的 95%以上。我国创业企业和微小企业由于多方面原因,很难在传统银行那里得到融资贷款。而微众银行将自身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于创业企业和微小企业,以及工薪阶层等普通老百姓,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专门的、独具特色的投融资方案,创新性地创立自己的“个存小贷”品牌,以满足他们这些长尾客户的融资需求,为其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这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第三,本文将国内外互联网银行的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策略用于互联网银行的具体分析中,结合微众银行的实际现状,探索出微众银行的发展策略,具有前瞻性。
  
  1.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长尾理论。长尾概念最早是在 2004 年由 Anderson 提出来的。长尾理论颠覆了“二八定律”,即 20%产品带来 80%利润的原则。它认为主流市场外异质化的潜在需求可汇聚成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需求,市场中利基产品品种远超畅销产品的少量品种,虽然每个利基产品销量微小,但产品的数字特征使其储存、分发的经营成本微乎其微。
  
  同时,互联网连接技术和搜索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显着降低。因此,众多利基产品的需求可汇聚成一个与主流畅销市场相匹敌的长尾市场,同样可为公司创造利润。
  
  长尾理论的逻辑可以用于互联网银行。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风险管控的制约,致使传统主流金融市场排斥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因而互联网银行可以服务于传统银行抛弃掉的那 80%的大众中小企业,即银行的长尾。这些长尾客户,虽然交易量或交易次数较低,但无穷的大众同样可以创造无穷的需求,形成规模经济,为互联网银行创造收益,激励互联网银行的发展。
  
  (2)银行再造理论。由于银行与银行之间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所以它们的差别实际源于各自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因而成为建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银行再造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从而建立注重客户体验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因而,银行再造理论对于微众银行的发展有如下启示。微众银行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流程上的改善,其它因素如组织结构、员工技能、制度、技术、客户满意度等,均应随着流程的再造而有重大的改变,从而提高微众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1.2.2 文献综述
  
  现阶段关于互联网银行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互联网银行的内涵与特点、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原因分析以及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策略这三个方面。
  
  (1)互联网银行的内涵与特点
  
  简单的来说,互联网银行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银行的客户可以在线上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易等服务,这些服务成本低廉,方便省时,且不受时空限制(Serkan,et al.,2004)。同时,互联网银行主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基础来提供服务,那么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汇聚可以使得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并打破原先的信息垄断,促使资金流动性加强,用户投资理财度提高(郭丁源,2014)。目前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已经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较量,更多的是在商业上的角逐,因而平台发展和多方合作已成为互联网银行竞争的重要环节(赵旭升,2014)。
  
  (2)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金融在全国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使得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的数量迅速增加。事实上,互联网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也推进了诸多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的发展(Eduardo,et al.,2012)。国外发达国家对于互联网银行的监管的趋势是宽松自由到不断规范化,但并未对传统银行做出过多限制。而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以及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一直都是抱着支持和宽松的态度,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黄旭,2013)。但自从 2015 年以来,诸多 P2P 公司倒闭和跑路,相关部门也开始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的监控。
  
  互联网银行不需要高租金、高人力成本的分布广泛的物理营业网点,竞争对手较容易进入互联网银行业,准入门槛低,使得众多非银行机构开始与传统银行开展竞争,不断抢占有市场份额,这也激励着互联网银行不断创新投融资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Foley,2000)。年轻客户是互联网使用占比最高的人群,也是互联网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银行业的主力客户(徐昕等,2000)。
  
  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断在增加,使得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银行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特别是银行的企业客户,他们对复杂业务的需要比较多,这也为银行的产品创新提供有利机会(Siriluck,2003)。
  
  (3)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策略
  
  首先,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力主要还是在用户体验上,因为互联网银行不再像传统银行一样有实体网点,可以进行人工交互,因而客户的忠诚度将影响互联网银行的发展。
  
  因而要事先对客户进行细分,给各类客户定制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满足用户地需求,提高服务质量(Lova,et al.,2013)。要想提高互联网银行的服务质量和信息质量,就要对客户进行调查,保持自身处在变动的互联网中,不断适应互联网的发展,以便提高的用户的体验,增加用户与银行的黏度(Carlos,et al.,2006)。其次,为了提高传统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传统银行应打破传统价值创造链,为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Ignacio,et al.,2007)。客户偏好可能出现变动,监测其动态变化,以便随时给客户的动态服务(张常胜,2013)。政府监管部门协调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在银行之间、银行与各通讯运营商之间、银行与电商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朱纯福,2015)。最后,互联网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风险、远程开户风险和支付风险,以及尚未出台统一的监管法律风险和针对性的法律(乔海曙等,2014)。内部管理成本的增长不容忽视,这已经成为互联网银行当前面对的主要挑战(Ivo,et al.,2011)。互联网银行必须保持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的独特优势,继续发挥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Alexandre,et al.,2012)。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首先,用到 PEST 分析法宏观地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其次,为了进一步区别各种运营模式的不同,采用的是对比分析法。而关于微众银行的发展现状,则采用了钻石模型分析法。最后,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出微众银行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本文包括以下两个创新点:
  
  第一,选题新颖。目前对互联网银行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互联网银行这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金融模式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影响。而现有关于互联网银行的文献其中大部分都是探讨直销银行这一运营模式,微众银行这一具备互联网行业血液的特殊性就拥有了其独具一格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策略为主题,以微众银行为案例,选题具有新颖性。
  
  第二,内容创新。对于互联网银行的运营模式,之前的研究分类主要是以营销模式不同为标准。本文在研究国内外互联网银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得出了运营模式的分类,从经营主体不同、营销模式不同、担任角色定位不同进行分类。
  
  由于目前关于互联网银行的研究较少,并且微众银行才刚刚成立一年,数据比较有限,这使得本文更多的是在充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分析、对比分析、PEST分析和钻石模型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得出微众银行的发展策略,以供微众银行和其他互联网银行进行参考,在这些发展策略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不可控的条件进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货币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