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最新出台的环保措施之一,本文在回顾该政策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案例,从生态保护红线框架体系的建立入手,将其拓展为空间、资源和环境质量三维一体的综合红线体系,对于我国生态保护制度改革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增加宁德市地方实践案例,检验三维体系在区域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划定方法,确定宁德市生态空间最需要保护的核心区域,保护了宁德市生态系统中供给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区域,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演变。
本文对国内外类似生态保护红线概念的实践应用及目前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按照其发展特点及关键的时间节点,将其归纳为孕育探索期、产生发展期及确立完善期三个阶段,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发展历程。在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理论进展的过程中,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存在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在此基本概念指引下,进一步形成其概念理解的拓展,生态保护红线逐步从自然资源角度展开,从生态空间红线向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红线外延,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一个综合性管控概念。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概念及发展演变的研究,为下一步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三维一体"的框架体系。
在分析国内相关政府发文与业内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得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框架体系。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一项制度安排,而区域生态风险则主要由于态空间占用、资源开发消耗和污染排放积累等人类活动。基于文献资料搜集与梳理,制度体系构建围绕生态空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为主线,提出相应的格局结构优化、规模控制、效率提升、质量保障等多方面管理要求,体现制度"三维"之间的关系,根据其内在的底线保有、中线调控和上线警示多级关系,凸显制度"一体"的结合,增加了制度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探讨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划定方法及保障机制。
针对已形成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框架体系,进一步探讨其分级红线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明确各类分级红线划分的基本思想、原则、目标及方法,形成红线制度体系实施的方法指导。其中,生态空间红线,采用国家下发的《指南》要求,进行具体划分;资源开发与环境质量红线,选择指标体系定量分析的方法,量化控制目标。针对"红线"的落地难题,从法律法规、分级管理、监察监测、考核评估、生态补偿、市场调控及公众参与等七个角度的制度层面,制定了配套的保障机制,促进红线的长效运行。
(4)以宁德市为地方性实践案例,确定了宁德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范围、控制指标及后续配套保障体系。
基于以上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研究,在分析宁德市生态资源概况和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识别出宁德市生态系统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禁止开发区,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脆弱性评价,并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信息解译相结合,对生态空间红线分布范围进行生态调查与边界核查,最终确定宁德市其 4258.03 平方公里受保护区域的范围;在分析宁德市历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消费趋势、污染排放水平及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选取核心指标及相应污染排放标准、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等,构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红线体系。同时,宁德市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建议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地方法规保障,将红线制度体系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实行分类管理与保护,统一红线监管与动态调整,建立红线监控在线数据库,其监控结果作为后续考核评估、生态补偿政策等的主要依据,确保宁德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长久发展。
7.2 不足与展望。
本文对国内热议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旨在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大背景下先进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国内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但由于目前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较少,国内各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相关经验较少,同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与多样性,故此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实施需要在今后广泛的实践中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综合以上原因,本文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但尚未对制度的实施全过程进行细致的阐述,今后有待对以上这些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和详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蒲思川, 冯启明。 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 26(5):31-34.
[2] 平措。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31(1):18-21.
[3] 黄迪, 张绍修, 邓洪伟。 刍议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现状与对策[J]. 四川环境,2012, 31(增刊):188-192.
[4] 常宏志。 浅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6):69-72.
[5] 马军, 朱庆文。 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32):10445-10447.
[6] 田卫堂, 胡维银, 李军, 等。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4):204-209.
[7] 马宗晋, 高庆华。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 60 年的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5):1-5.
[8] 白杨, 黄宇驰, 王敏, 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1, 31(20):6295-6304.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G].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0]高吉喜, 邹长新, 杨兆平, 等。 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N]. 中国环境报,2012-10-18(002)。
[11]秦天宝, 张庆川。 以法律坚守 "美丽中国" 底线--论环境法视域下生态保护红线如何落地[J]. 环境保护, 2014, 19: 012.
[12]吕红迪, 万军, 王成新, 等。 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建及其与管理制度衔接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1): 5-11.
[13]高吉喜,黄钦,聂忆黄,等。 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实践与探索: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14]赵成美。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
[15]杨邦杰, 高吉喜, 邹长新。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意义[J]. 中国发展, 2014,14(1): 1-4.
[16]福建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厦门大学, 2014.
[17]王金南, 蒋洪强, 吴文俊, 等。 构建国家环境红线管理制度框架体系[J]. 环境保护, 2014 (002): 26-29.
[18]David Lewis, Eric Peterson, Jennifer Pocock.America's National Parks. NewYork: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2009:33-35.
[19]胡潇方。 浅析加拿大自然保护区规划体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3): 66-66.
[20]张风春, 朱留财, 彭宁。 欧盟 Natura 2000: 自然保护区的典范[J]. 环境保护,2011 (6): 73-74.
[21]Ahmed W. Use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in the context of GIS for monitoring tempora changes in a forested region of Australia[J]. Asian Pacific Remote SensingJr, 1992, 5(1)。
[22]Nazarov R A, Orlov N L, Nguyen S N, et al. Taxonomy of naked-toes geckos Cyrtodactylus irregularis complex of south Vietnam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Chu Yang Sin Natural Park (Krong Bong District, Dac Lac Province,Vietnam)[J]. 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11, 15(2): 141-156.
[23]Batisse M. The biosphere reserve: A tool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82, 9(2): 101-110.
[24]Bhandari M.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J]. The Wiley-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 2012.
[25]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D]. 硕 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6]吴舜泽, 侯贵光。 珠三角城镇群环境保护战略对策[J]. 中国科技成果, 2007(5): 36-38.
[27]盛鸣。 从规划编制到政策设计: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1.
[28]杨子生, 刘彦随。 论中国确保 18 亿亩耕地 "红线" 的必要性与对策措施体系[J].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8: 20-26.
[29]杨邦杰,郧文聚。 论坚守耕地红线的内涵[J]. 中国发展, 2008,8(2):1-4.
[30]林宜。 强化林权管理守住林地红线[J]. 宁夏林业通讯, 2012, 2: 003.
[31]王吉斌, 桂来庭, 李才文, 等。 基于林地 "一张图" 的森林红线管理方法探讨[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 33(1): 4-7.
[32]但新球, 鲍达明, 但维宇, 等。 湿地红线的确定与管理[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4, 33(1): 61-66.
[33]陶洁, 左其亭, 薛会露, 等。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条红线" 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J]. 节水灌溉, 2012 (4): 64-67.
[34]刘淋淋。 基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研究[D]. 硕士论文学位, 山东: 山东大学, 2014.
[35]许妍, 梁斌, 鲍晨光, 等。 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 2013, 32(4): 361-367.
[36]王如松, 李锋, 韩宝龙, 等。 城市复合生态及生态空间管理[J]. 生态学报,2014, 34(1): 1-11.
[37]赵娜。 生态红线划得出更要守得住[N].中国环境报, 2013-12-25.
[38]王新荣。 划定生态红线, 强化底线思维[N]. 中国新闻, 2013-12-23.
[39]袁端端。 概念未落地, 部门争划线生态红线:一条悬着的线[N]. 南方周末,2013-11-21.
[40]任景明, 李天威, 黄沈发。 区域开发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14-15.
[41]刘一鸣。 潘家华:三中全会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是革命性突破[N].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13-12-30(T14)。
[42]尹科, 王如松, 姚亮, 等。 基于复合生态功能的城市土地共轭生态管理[J]. 生态学报, 2014, 34(1): 210-215.
[43]李莉。 江苏: 生态红线为民所划[J]. 环境保护, 2014, 42(2)。
[44]任力。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 社会科学家, 2009, 2(009): 2.
[45]邵泽春。 生态经济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创新[J]. 理论月刊, 2011 (1): 35-38.
[46]王灿发, 江钦辉。 论生态红线的法律制度保障[J]. 环境保护, 2014, 1.
[47]饶胜, 张强, 牟雪洁。 划定生态红线创新生态系统管理[J]. 环境经济, 2012 (6):57-60.
[48]俞龙生, 李志琴, 梁志斌, 等。 广州南沙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管理体系[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4, 4(5): 421-428.
[49]吕红迪, 万军, 王成新, 等。 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建及其与管理制度衔接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1): 5-11.
[50]高吉喜。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监管[J]. 中国建设信息, 2014 (5): 52-55.
[51]韩洪霞, 张式军。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0(1): 63-67.
[52]李天威, 耿海清, 马牧野, 等。 我国新型城镇化生态红线管控探析[J]. 环境影响评价, 2014, 4: 9.
[53]王军锋, 侯超波。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研究--基于补偿资金来源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2): 23-29.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已经变成以水土资源综合治理作为治理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我国水利部门在2006年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发展方向,就...
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索, 针对探索结果,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 提出几点能够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方法。...
该文分析了低碳生活理念下进行运动的理论诉求和现实矛盾, 并且在论述体育健身运动中呼吁大众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充分利用身边已有的条件来达到健身的目的。...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忽视环境保护,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外部负效应。...
第四章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构建技术方法研究。4.1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环境优化为整体目标,系统整合空间、资源与环境三方面管理要求,根据保护对象、环境要素功能与分...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低保障线,是国家为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一种底限思维,用创新的思路解决中国环境危机,处理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保护红线的提出符合时代特征,通过构筑生态保...
1德州概况1.1地理位置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西北部,土地总面积10356km2,辖11县(市、区),总人口56412万人,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粮棉菜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底,全市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工业销售收入、限额...
1工程概况桐子林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境内,是雅砻江下游最末一个梯级电站,回水与上游二滩水电站衔接,下距攀枝花市28km,上距二滩坝址18km,成昆铁路桐子林车站位于坝址左岸上游1.4km.电站为河床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0MW.工程等级为Ⅱ等工...
前言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更好的对土地的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水源区土地的利用...
自2008年6月限塑令出台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轰轰烈烈执行着,各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