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论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6-23 共4393字
论文摘要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内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制约着发展,如经济的升温带来通过膨胀率的升高,而失业率也一直在攀升,国家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宏观调控手段来控制失业率,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论证相应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控制失业率是否有效。

  关于失业的理论,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失业理论,也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非自愿失业,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的,同时他还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需求不足和失业是必然存在的,因此,要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刺激有效需求,带动就业。而货币学派则提出了“自然失业假说”,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制度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有一部分人口处于自然失业的状态,但同时他还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减小这部分人口的比例,例如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禁止设置最低工资标准等。而奥肯定律则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 GDP 每增加 2%,失业率会下降 1 个百分点,即就业率的上涨小于产量的增加,这一定律曾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根据这一定律,降低失业率可以采用的对策包括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带动 GDP 上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等等。国内学者也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他们主要认为,当前中国存在的失业问题来自于农村人口比例大、就业总量过剩、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从鼓励自主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健全就业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对策(王晓飞,2012;武征,2008;谢海,2011)。还有学者从利率对失业率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利率的变动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利率对失业率并不存在影响,而长期利率对失业率有影响的结论(代宇,2012)。以上文献中,国内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非政策性因素,而本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选取影响失业率的政策性因素,通过1991—2011 年的观测值做相关检验,论证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对调控失业率的政策性建议有极大的作用。

  一、经济政策变量与失业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主要有两类,根据对产量的影响,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低迷、企业投资热情下降、失业率上升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购买证券、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进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并增加就业。相反,当经济繁荣并伴随通货膨胀时,就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卖出证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提高再贴现率,减少货币供给,促使利率提高,抑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导致总需求的下降和失业率的升高。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财政工作的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以及带动就业,如政府在进行大型项目时,不仅可以增加总需求,扩大企业产品销路,增加消费,还能直接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加速折旧等方法,政府可以给私人投资以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带动生产和就业;而税收不仅能影响收入,还能通过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进而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当政府降低税率时,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会增加,会刺激总需求,同时减少企业的成本,带动就业,改变所得税结构可以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负担、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刺激社会总需求。第二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抑制总需求,通过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同时还会带来失业率的升高,如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二、经济政策变量与失业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通过上述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措施对失业率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在调控失业率的过程中贡献是否显著、贡献了多少、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待研究,因此本文将对 1991—2011 年中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做实证研究,首先研究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在非平稳的基础上,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并得出协整关系,既避免了对非平稳序列做差分后平稳所带来的长期调整信息丢失的问题,又不会产生由于非平稳序列带来的“伪回归”现象,再做误差修正模型,加入误差项,考察变量波动的问题,最后对变量的差分做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样本的选择既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得性,还要考虑实际经济状况,因此本文的区间为 1991—2011 年。由于货币政策中以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为机制,因此选择货币供应量 M1 作为因素之一,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支出较税率更为直观,因此选择财政支出作为因素之二,同时还有 21 年中国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下面对这些指标作统计前的分析。

  (1)货币供应量(M1):根据上文所作分析,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供给大于需求,会降低利率,同时降低失业率,因此该指标和失业率应该呈负相关关系。
  (2)财政支出(Finance):根据上文所作分析,财政支出能够直接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岗位,财政支出越多,失业率越低,因此该指标和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
  (3)城镇登记失业率:该指标是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中国,该指标低于自然失业率,在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该指标也可作为研究失业率的参考指标之一。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三个变量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分别用 M1、Fin、Jobs 代表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失业率,同时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带来的异方差现象,将三个变量取对数,不改变变量的协整关系,因此三个变量分别为LnM1、LnFin、LnJobs。通过 Eviews6.0 软件分析,三者具有共同变化的趋势,并且相关系数非常高,LnJobs 和 LnM1、LnFi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2、0.93,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平稳,本文将对数据做单位根检验,采用最常用的 ADF 检验。

  论文摘要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原始数据的 ADF 值的绝对值都小于 1%、5%、10%的检验水平,因此可以说明原始数据都是非平稳性的,而一阶差分后的数据的 ADF 值中,dLnJobs 和dLnM1通过了 1%、5%、10%的检验,dLnFin 则通过了 5%、10%的检验,因此可以得出 LnJobs、LnM1 和 LnFin 都是一阶单整的。

  (三)实证检验结果

  由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性的,但如果三者之间的线性组合存在平稳性,就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 Johansen 检验来得到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论文摘要

  由协整检验结果得出,LnJobs、LnM1 和 LnFin 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LnJobs=-0.105-0.861LnM1-0.461LnFin (1)

  t 值:(0.13) (0.551)(0.705)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每增加 1%,可以导致失业率下降0.86%;财政支持和失业率之间也是负相关关系,财政支出每增加 1%,可以导致失业率下降 0.46%。因此,货币供应量对控制失业率的作用大于财政支出。

  由于三组变量都是非平稳性,并且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检验它们偏离随机趋势时的调整速度。使用 eviews6.0 软件,得出增加误差项的协整方程,与之前的协整检验结论一致,方程如下:

  论文摘要

  同时得出三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
 

论文摘要

  由于原始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需要通过差分保证该模型的整体稳定性,因此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元序列的差分序列。从模型中看出,三个误差修正项都为负,说明它们偏离非均衡误差会得到修正,同时失业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系数绝对值较小,说明它们偏离趋势后回调速度小,并且波动小,而财政支出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它偏离趋势后回调速度快,并且波动大。

  从上述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中得出,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三者之间就是因果关系,因此要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论文摘要

  由于格兰杰检验需要数据是平稳的,本文选取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从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尽管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的变化可以影响失业率,但还不是主要原因。

  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可以得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在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得到了效果,同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可得,货币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较大并且较稳定,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工具中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就业的部分较为明显,而财政政策中直接用于解决就业问题的比例较小,然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并不是降低失业率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然,根据这一结论,文章可以提出相应的控制失业率的对策:(1)改善税收结构。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员工工资标准的变化,完善税收结构,充分利用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提高中低收入者和个体工商业者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降低失业率。(2)增加政府支出中用于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分。细化政府支出,将用于就业保障的财政用于实处,增加有利民生的大型项目,既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减少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同时增加总需求,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3)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用它们对基础货币的扩张机制,影响市场利率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信贷制度。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发展资金,拉动就业和产出。

  参考文献:
  [1] 王晓飞.中国自然失业率实证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35.
  [2] 武征.中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及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 谢海.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建立及政策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20.
  [4] 代宇.利率的调整对中国城镇就业的影响[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5] 张尚学.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6] 周启宏.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7] 李保民.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需要新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
  [8] 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6.
  [9] 庄佳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8.
  [10] 胡绍雨.中国财政政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3,(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宏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