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路径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11 共4994字
论文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活和生产垃圾激增,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的转移、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撤退是主要原因,农村的环保压力愈来愈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新图景,而建设美丽中国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农村环境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和不易监测性的特点,因此,依靠农民的力量,建立起农村环境保护法,使农村社区即在农村地区因特定的地缘、文化、习惯等而相互结合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到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中去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区参与可增强农民环境诉求表达力
  在当前环境立法过程中,直接倾听农民环境诉求的情况相对较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环境立法中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一般而言,农民的知识水平不能达到参与立法的要求。其二,当前的环境立法多是针对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即使存在一些关系农村环境的法律条文,也是上层立法者缺乏系统调研仅凭一些官方数据而作出的,不能真正代表农民当前最现实最紧迫的环境需求。其三,少数农民的环境诉求或者传递不畅,或者很难得到上层立法者的重视,最终难以体现在环境立法之中。农村社区是高度组织化的农民利益共同体,它可以充分地收集汇总农民的利益需求,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环境需求,它可以利用组织优势,克服农民个体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使农民弱势群体拥有专门的组织代表并表达他们的环境诉求。

  (二)社区参与可弥补法治农村环境监管机构的缺位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体系是针对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而建立起来的,其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适用性不强,农民的环境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执行,农村环保机构的匮乏导致了农村环境问题无人问津。县级环保机构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行政部门,基层环保行政机构存在着监管人员少,监测能力低、机构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其对地域辽阔、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监管几乎不具有现实性。农村社区作为该特定区域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其对当地农民所处的环境的了解相比政府环保部门更为广泛和深入,可以针对该特定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更适合该区域农村环境的持续科学的治理措施。农村社区参与农村环境监管较之政府而言,更能够契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农村社区在环境评估与监测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社区的资源整合性特点可以发挥其公众参与的优势。

  (三)社区参与可降低农村环境治理成本
  环境的外部性的产生是环境产权不明引起的,根据科斯定理,可以采取明晰环境产权的方法来解决。由于自然环境具有独特的属性,在市场条件下将其界定为私人所有将会耗费巨大的交易成本,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在将环境权益界定为国有情况下,则会因为资源使用者的激励机制缺失,政府统一进行环境监管就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农村社区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管,则可以有效解决将环境产权私有化的高交易成本和政府进行统一监管的低效率难题。农村社区是因特定的地缘、血缘、风俗习惯相同或相关而相互集合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这种由农户和农民集体组成的社区类似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对农村的环境产权进行私有化时,可以由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同一体来享有,这样就可以降低确权的交易成本。如将山林、草地等产权确权到农民个体难度较大,但是划分到农村社区就相对容易许多,而且这也与宪法中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归集体所有相契合。农村社区是农民互助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农村社区共有环境时对农民的激励机制就像农民私有一样,也同样能起到农民自主保护农村环境的良好效果。

  二、目前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 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法律地位不明
  我国现代农村社区的发展较晚,从 2003 年湖北、江西等省开始推行了“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试点,现有的农村社区的建制多是依附于自然村或者行政村,其法律地位尚未被国家层面的法律予以确定,所以农村社区作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主体的合法性,也尚未确立。

  (二)社区参与农村环境立法未得到重视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立法偏离农村,缺乏可操作性。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即使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各类规定,也未充分考虑到在农村的具体适用情况,例如《固体废物防治法》虽然专门提到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仅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条款。这些问题的存在,基本都是由于在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农民的现实的紧迫的环境诉求在环境立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我国的国情是农村地区地域广袤,农民人数众多,环境立法又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充分地倾听每一个农民的环境诉求难以实现。农村社区作为农民利益的集合体可以充分代表和表达农民的环境诉求,因此,在环境立法过程中不应忽视农村社区的作用,其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 三 ) 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执法未充分利用
  我国目前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存在着执法人员少,监管能力不高的现实特点。然而农村地区的地域十分广阔,其环境污染和破坏具有分散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等特点,所以单单依靠县级环保机构的力量监管农村环境显然不行,再加上环保工作分散于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利益职责不清,对于农村地区没有利益可寻的环保监管工作,往往会出现相互推诿、无人管理的现象。在地缘和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村社区则可以很好地解决环境执法难、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农村社区成员间共同的利益取向,使得由农村社区进行环境监管更加人性化,社区可以利用其群众参与积极性优势,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充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环境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还是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监管,而对于其所无力监管的地域,就放任其环境问题,导致有些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无人问津,这不仅是对农民环境权益的忽视,还有可能因为环境纠纷而导致更大的社会矛盾。

  ( 四 ) 有待提高的环保意识制约着社区参与环境法制建设
  农村社区组成人员的环保意识决定着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水平。农村社区的组成人员为农民,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是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和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保护意识是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具体认知,是指引人们环境行为的内部动因,它体现着人们的环境需求和价值取向。由于农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处理都很随意,乡村的面源污染成为了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其对环境法律法规的不甚知晓,这不仅造成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益的忽视,还导致了农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社区成员环保意识不足成了制约社区参与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因素。

  ( 五 ) 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也制约着农村环境法制建设
  众所周知,城市里的垃圾回收设施随处可见,城市街道都配备有专门的保洁人员。但是目前仅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才有垃圾回收设施,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和生产废物基本都是随意丢弃在住房周围和田间地头。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不够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缺乏环保投入所导致。

  三、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农村社区在环境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农村环境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社区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开始发展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时,应向其提供同城市同等的治理机制。在目前农村环境法制建设“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应大力培育农村社区在环境法制建设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进行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中,赋予农村社区明确的法律地位。此外,农村社区的权力能否实现指导本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目标,是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作用能否得到真正发挥的关键。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的环境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确农村社区在环境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培育适合各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社区治理机制十分必要。农村社区法律地位的明确,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的完善,社区成员环境权的确立等,都是农村社区有效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二)充分重视农村社区在环境立法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专门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立法偏离农村,缺乏可操作性,“重城轻乡”的环境立法取向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法理念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环境法律的制定者往往只关注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问题,对于广阔的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与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的人员多为官员或者专家,他们基本都生活在城市,所以更多地关注的是他们周围发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没有代表者进行表达,农民的环境权益在立法层面就很难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立法模式中,充分地让农民个体在环境立法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成本太高,几乎很难实现,再加上农民个体的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农民个体即使参与环境立法工作,也不能充分表达农民的环境诉求。单个农民的力量十分有限,通过农村社区把农民的环境需求聚集整合,把农村居民组织化、诉求表达秩序化,才能在环境立法中充分代表和表达农民的环境要求,真正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充分发挥社区在农村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目前环境执法行政机构设置只到县一级,县级以下则是由乡 ( 镇 ) 一级基层政府进行概括的行政执法工作。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少,工作经费有限,环境监测设备缺乏,技术落后,很难覆盖地域广阔的农村地区,农村社区的地缘优势和熟人关系网,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执法覆盖不了和执法人员少的难题。此外,可以在农村社区配备具有环保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者对农村社区负责环保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农村社区参与环境执法的有效性。各级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格处理破坏农村环境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污染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的问题要严加控制,以避免次生性的污染情况出现。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对现在已转移到农村的企业,不能放松控制,应该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监管作用,或者与农村社区进行联合监管,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安全。

  (四) 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制度意识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中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人员,是环境利益的主要享有者。但是目前农村居民的环保制度意识比较淡薄,而环保制度意识是观念性的法治文化,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个平台,广泛地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培养农村居民的环保制度意识,以便农村社区能更好地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在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应该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不能只顾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只会给农民自身造成更大的损失。只有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好了,农村社区的发展才会和谐持续,充满活力;只有农村的环境保护好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首先,应该让农民知晓自己的环境权益,让农民知道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的重要性。其次,应该让农民了解正确的维权途径,让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环境利益,而不是采用不合法的手段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再次,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他们自身会是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受益者,激励他们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对农民进行环境法制的宣传教育,还可以更多地帮助农民获得更多农村环境保护的信息,更好地保障农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利,增强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 . 论村民自治组织保护环境的法律保障 [J].湖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2):141-145.
  [2] 乐小芳,张颖 . 传统环境管理模式下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制度因素分析 [J]. 生态经济,2013,(7):153-156,162.
  [3] 乌东峰 . 论农村社区机制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J].学术论坛,2005,(1):81-85.
  [4] 彭法启 .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J]. 法制与经济,2011,(1):65-66.
  [5] 李长健,等 . 农村社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优化与可持续利用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08,(1):123-12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环境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