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的显题,因为现代消费社会使生产和消费达到了最大化,制造出各种有害的垃圾和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带来了巨大创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显着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人口众多且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水平,要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中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仍将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用政策鼓励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1]中国正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节约化和再利用,希望从源头上扭转经济增长导致生态恶化的趋势,这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大自然的城市危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城市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等物质生产资料,自然界尽管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面对资本盲目的无节制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大自然更显示出了它脆弱的一面而陷入危机.现代消费社会主要存在于城市,它毫无顾忌地攫取着自然资源,由此而产生的物质满足感不能弥补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疏远的失落感.消费社会创造出打折消息和媒体宣传的购买诱惑,由此产生的大量垃圾和污染物被抛弃到自然环境中,深刻危害着生物的多样性,损害着消费者、生态系统和自然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的城市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引导着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经济的资本流动,城市化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给自然带来了创伤性的焦虑,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已经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带有明显的城市特点和资本特性,我们可以界定为这是一场"大自然的城市危机".城市体现了一种生产、流通、消费和交换模式,城市在生态系统明显的恶化过程中越来越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城市居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对生态系统的恶化难辞其咎.城市化作为攫取自然资源并对资源加工、分配和使用影响深重的模式,造成了各种污染与危害.发生在城市大规模生产、流通、消费和交换模式中心的这场危机,源于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恢复再生的忽视.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经济规模增长、人口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方面担当着能量储存器的功能,但现今的城市系统严重地阻碍了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再生产,因此,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重新面对与自然的关系定位,让我们更好地关注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马克思看到了人类活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有时会使大自然陷入困境,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2]
恩格斯也表示:"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和谐,竟变成二者的两极对立."[3]
人类不能够恢复从自然中所取得的资源,只会产生危及生命的各种废料,大自然已经为此提出了强烈抗议并可能会向人类反扑和报复.为了使我们的后代免受未来痛苦,世界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生态维度.如今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必须做出新的变革--与那些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决裂,将生态作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新和谐的决定性原则.我们的经济体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上,致力于调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影响,避免过多地从自然索取并尽可能地予以恢复,给日益明显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提供调节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将生命的原则吸纳到经济行为中,将生物多样性的环保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性机制来对企业这一市场经济主体进行鼓励和约束,使企业在生产和创造附加值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而得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一个可以预期的目标是,让生态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成为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社会关系变化的范式.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随着大自然的城市危机、生态危机的出现,让城市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坚持生态城市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可能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比以往都更加强调与生产、交换、消费方式和自然条件融为一体,在规划清洁的交通方式时更加注重流动性问题,以实现一个公平、柔性甚至清洁的社会循环.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过度膨胀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大规模的生态透支,能源利用率普遍很低,电子垃圾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总体来说,不管是对于市场还是国家政府政策,将生态引入经济机制意味着经济发展要实现深刻的结构调整和格局改变,毕竟能源消耗的减少对于解决生态危机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正变为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变化的主导范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系统中,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依赖着自然环境这个相异却相邻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正在尝试着的"循环"理念.
二、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经济: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中国当前的生态危机是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爆发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中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引发了野蛮式的、征服式的发展,超越了自然界生态系统原有的承受力,损害了国家的自然生态基础.基于此,生态和谐的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实践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展现出巨大的革新力和创造力.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去寻找一种全新的负责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对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的清晰表述,是指这样一个经济体系:
它能够把废气、废水、固废和副产品重新纳入生产和消费循环之中,使之成为新的原材料;它们或者是保持原来形式的可以重新利用的物品,或者是以新形式出现的再创造的物品.循环经济作为工业生态政策的具体体现,与再回收利用、污染防治、能源有效利用、清洁技术等传统的环境管理政策不同,其创新性表现在它在整合过程中能够横向联合企业或部门间的工作,新的管理模式意味着服务整合、生态工业园、工业生物群落和新型生态伙伴关系.
人类活动在自然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将被重新纳入大自然循环活动中被分解和利用,这是循环经济的生态之义."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企业、社会系统,核心是使企业、社会循环经济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和循环利用模式,强调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4].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崛起,后者融合了经济及生活领域的管理模式.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减少污染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逐步建立起工业企业与政府力量间的良性互动,根据市场来重新平衡条块分割的计划管理,把循环、生态的理念贯穿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
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和生活幸福之间的和谐统一呢?中国既不能走停止经济增长的邪路,又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选择对外扩张或把城市的污染转移到农村或国外的方式.中国要想继续并成功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在平衡经济增长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鉴于此,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开展系统性的生态化变革活动,着眼于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来发展循环经济, 就必然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选择"[5].传统的线性经济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污染为特征,自然资源被大量而迅速地消耗,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重.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线性经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它涉及转变整个生产、服务、消费和交换模式的问题:工业建设中的生产、公民消费、使用者、消费者以及与市场相适应的贸易.基于对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的广义理解,中国的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再利用废弃物,而是以构建生态园区或生态城市为理念,更加具有广泛的扩展性、延续性和普遍性.
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经济这一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而站到世界经济革新前沿,从而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生态趋向相契合.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指导下很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将使自然环境受益匪浅,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中国又针对日益严重的资源问题制定了调节措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来阐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中去考量,强调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这样,中国必须由耗竭自然资本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可能维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持续发展下去.循环经济主张节约自然资源,重新审核生产程序及消耗行为,循环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最新部分,已经纳入到中国国土整治规划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虽然受到发达国家的启发,但是其理论、政策、实践均有浓重的中国背景和特色"[6].中国在经历了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重大探索后,现今的循环经济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经济的探索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上的大事件.
三、中国循环经济的生态意义
作为新兴的市场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回避生态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如果生产、消费和交换模式不进行深刻的生态转变,能源的支出和资源的短缺将会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根据生产而消费,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废物和垃圾,消耗的可再生资源远远超过大自然自身具有的更新能力.而在现代扩张性的消费社会中,经济以自己为中心运转,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丢弃而消费,然后再去生产.这样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社会运行模式曾使中国等新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市场国家陷入了发展窘境.尽管中国迫切地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但通过试验和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经过努力已经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比传统经济之所以生态友好, 之所以使更多的废物得到循环利用, 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目标选择,也就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它是否具备和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其经济目标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考虑生态条件的前提下,中国正在努力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模式,包括生产、消费和交易模式.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建立起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并已经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明确了循环经济的普遍使命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循环经济不只是要优化环境,也不只是保护环境,更是要使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挂钩,这一策略同时也将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革新的方向"[8].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会在很大范围内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把自然、土地、工农业劳动再次融入自然之中,要求我们借助法律制度去实现一种以友好方式遵守自然法则的经济.中国循环经济实践具有示范意义,一方面因为其空前的规模,另一方面因为其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人口压力、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以重型化工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化、不顾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进行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脆弱等.中国的线性发展以及末端治理污染的方式,都严重破坏了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支付了昂贵的学费.假如中国的循环经济实验取得成功,将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通过相关的文件和政策来鼓励非政府投资以及国外直接投资进入生态和环保领域,从而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补贴和贴现等举措来支持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例如,在税收措施方面,对企业合理使用资源与处理污染的行为将予以税收上的优惠,其优惠力度可以继续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发展循环经济迫切需要先进技术、资源再生、能源经济、生态理念、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这些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方向,并激励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出现"[9].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也遇到一些问题,如静脉产业分散、还没有深刻意识到保护资源和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必要性等,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全面实行循环经济,从这一意义上看,发展循环经济要脚踏实地,着眼于长远,坚持不懈地去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难题.
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表征着一种新的生态伦理道德,意味着人通过大自然的感情向制度和技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我们有必要从和谐的角度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来思考我们居住的城市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利润和自由经营的概念,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力,而循环经济的生态理念又打破了"生产-增长-消费-丢弃"这个市场带来的传统线性经济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和平、和谐的经济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没有排斥市场,而是紧紧依靠具有明确社会主义方向的工业和土地政策,制定了切实的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也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生态学理念.中国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来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已经毅然选择了经济发展的生态之路,这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也是为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福祉.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经济这一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必将开启世界经济革新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从而为世界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生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虽然生态环境破坏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其文献中对生态经济思想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解读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许多着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坚...
1绿色经济发展及其伦理内核。绿色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遵循生态、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本章通过发展观的逐渐演变,以及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绿色经济的类型、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等进行解析,更清晰地展现出绿色经济发展可以更好的发展生产力、让...
3.32013年辽宁省与其它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本小节是从纵向层面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即主要针对2013年辽宁省与其它30个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所釆用的数据主要源自各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20...
1、前言生态环境及所含资源,是发展经济的物质基...
题目: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一、环境标准理论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三、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一)环境标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标准的健全与完善...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近些年来,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众所周知,循环经济的提出为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矛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理论创新。循环经济首次被提出是在上...
3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程度是正相关,绿色经济发展既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社会公平和人类福祉,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及坚持以人为本等方面是一脉相承是,但...
摘要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本部分试图梳理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生态经济学,而后对生态经济及其他易混范畴做考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
引言化工产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在短短百年历史中,化工的发展早已超越了人类的预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化工发展中最严峻的问题是化工产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