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绘本形态内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11 共65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绘本早期形态初探

  3.1 绘本形态内涵。

  形态,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事物的造型、形式和状态、神态。绘本的形态就是其书籍形态的内在结构(图、文)和外在结构(材料、装帧、发行)珠联璧合。绘本形态的发展同样是经过了漫长的改变。从传统的手抄本、手工印刷本、机械印刷本等,从平面、静态的、单纯的书籍形态变化成更多元、开放、电子的美的视觉艺术形式。

  3.1.1 画与文字。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用图画把生活环境或者事件表达出来,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简单的线条将所看到的描绘下来,这些画逐渐变得抽象,其造型方法,又与古代象形文字相一致,其意义也更加丰富。[17]

  文字的产生,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有两个基础:语言和实物。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字。文字依附于语言而存在,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工具。人们也曾用实物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这种直观的方式不用旁人解释。

  人们将携带有意义的感知称之为符号,而符号必须有意义。简单的说,声音、文字、图片这些都属于信息符号。在人类的大脑对所听到看到的声音、文字进行能指产生出听觉图像然后概括为所指概念而对应到相应的事物。

  索绪尔通过把符号规定为"听觉"和"图像"双方组成的统一体,与图绘所表现的观念相联系;维特更斯坦通过将图像建立在它的"逻辑形式"之上,一种与现实共享的形式,与语言原则和前提相联系。至此,当图像学主要关注图像中的"所指",将造型的"能指"化减为处理的问题,"风格"的涵义,必定会导致意义和名称的混淆。[18]

  从语言、实物到文字,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记忆、记录和传播知识信息,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结绳记事、契刻、图画和刻画符号是文字产生的重要步骤。

  图画有两种基本的传达方式:指涉(denotation)和示意(exemplification)。指涉的意义是呈现某样东西的图画就是指涉那样东西。举例来说,一块表的象征符号指的就是指涉时间。这个象征符号的意义直接附属于物件本身。只要是知道如何看表得知时间,以及在所意识形态的文化传统里时间如何表示,就可以知道这个象征符号代表什么。指涉并不需要靠精确的写实技巧。就像原始岩画里的野牛并不是和真实的动物一模一样。但通过这样的图画我们能够意识到这是一头野牛。

  另一种传达的方式叫做示意,当图像需要表达抽象的意念、状况、想法等无法直接说明的东西时,不论是据实描绘或是用暗示的手法呈现,都可以藉由图画本质与包含的物件显示出来。这类象征符号的意义并不像指涉那样直接明确,必须从许多假设当中去选取最合适的,而其中配合着图像与文本所做的最佳选择,最后成为诠释的依据。[19]

  图画是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原始的人开始有意识想表达记录时,便开始了稚拙的的涂鸦。用图像来表达传递信息(如图 6,图 7)2,这被称为"记事图画".表现出来的内容是与人类的本能对自然的崇拜,将信息传达给神明和对生存繁衍的祈祷。绘本的原点也正是如此。但时间久了,人们习惯了这种图画后,就不再画的那么复杂、细致,便简化成大家约定俗成的符号。这样图画就脱离了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变为事物的一般意向的代表。于是图画和语言相结合而成为了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图画文字或图形文字。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发达阶段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刻画符号和刻画文字。

  图画符号在循序渐进的发展,就可能转变为象形文字。正如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3.1.2 文字与书。

  文字的产生,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有两个基础:语言和实物。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是事物的标记。其本身也是一种事物,用来标记另一事物或思想。符号主要分为靠视觉感知的视觉符号和靠听觉感知的听觉符号两种。而文字依附于语言而存在,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和传播语言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是记录信息的视觉感知符号。文字以人类约定俗成创造的视觉图案再现了口语的声音,使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录人类思维科学性和情感的人文性。文字既然是符号,就包括形式(能记)和内容(所记)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的内容是意义,而文字是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因此任何一种文字都是包涵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形"是文字特有的,而"音"、"义"则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一体。例如汉民族用"山"这个形体来记录"shān"这个音和表示"山峰山系"这个义。英格兰民族用"mountain"这个形体组合记录"[?ma?nt?n]"这文字记录语言方式大致可以。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5500 年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5000 年前的印度河文字,4000 年前的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几种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夏代末期。殷墟甲骨文是较为系统成熟的文字,其数量、规模及完备程度说明它已经不是早期原始文字。

  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当然并非从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最初也是利用文字来弥补其语言的不足,促进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借以唤起共同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将文字刻写在不同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就有了书。后世才可以掌握和借鉴前辈已取得的丰富知识,从而有效地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种事物,成为人类的财富,成为人进步的载体。

  社会对文字的需求的发展决定了文字发展的整个历史。最古的图画文字和最古的约定符号形成的是因为小的、分散的部落氏族变成为比较大的、稳定的部落体系。部落 氏族之间的交流、生产、贸易交换等的联系造成了所有对文字的需求。随着社会、思维和语言的不断发展,伴随着使用文字范围的不断扩大,图画文字的图形分解成一个个图画符号,并且在意义上和形式上越来越稳定。图画文字逐渐被复杂的文字所代替。例如秦统一文字,利于文化交流和思想文化的统一。[21]

  我国早期的文字和图书与史官的联系十分密切,这是中国图书的一大特点。而且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了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使得各类史籍品种繁多,体例多变。随着,即焚书坑儒后,使典籍遭受了一场空前劫难。以至于汉代广开献书之路,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历代沿袭修史制度,成了我国图书的一个缩影。汉代民间出现了流通图书的场所书肆,虽然造纸术的发明,但这一时期尚未普及,图书的形制仍为简牍制度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简册开始废除,卷轴制度逐渐取代简牍制度。这一时期的出版发行图书贸易也开始呈现初兴景象。隋唐的统一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在此背景下,中国古代的图书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我国的图书事业历史悠久,一脉相传。

  3.1.3 书与籍。

  绘本是书。装订成册成了书籍。约 3500 年前古埃及文明使用以纸莎草编制成的条状卷轴的书。这距今 3000 年前,苏美人在粘土板上以楔形文字刻写记录成书,将许多粘土板叠在一起,可以说掌握了书的样貌。

  在中国古代文字写在竹简上、兽骨玉石上等,但它们沉重不便携带,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想广泛传播思想的要求。于是在我国西汉时出现了纸,公元 105 年,蔡伦成功改进了纸张,这在书籍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虽然在纸张发明后形态上还是沿袭了简犊时期的卷轴形式。材质为纸。但材料技术的局限多以手抄文字为主,沿袭发展竹简帛书的卷轴形制,并且有了更加美观考究的装帧。文字从左往右垂直排列。蔡侯纸的标准一般高为汉制尺的一尺高两尺长,卷轴纸书的高度一般为一尺,长度可以按需要随意接长,一般长度可以达到十米左右,长的甚至有二三十米。卷轴装书籍动辄十数米长,每一本卷轴在阅读上随时查找不是很方便。于是人们根据印度佛经的贝叶经的装帧得到启发,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延续了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书写习惯。改良了一种新的书籍形式"梵夹装"出现了。为了方便阅读与携带将长卷纸进行反复左右折合,形成折页册子,并在封面和封底加厚或用硬纸板保护。出现了经折装书籍,从隋唐时期开始,中国古代书籍开始有了独立的封面和封底。经折装的每一页之间是相连的。由于它阅读使用方便,这种折子形式的书应用得非常普遍。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古代人的阅读习惯。在经折装之前,古人习惯大篇幅连接的线性阅读模式,经折装的出现,使选择性阅读成为可能,也更加方便。经折装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书籍历史上掀开的新的历史的一页。[22]

  中国古代的图书既追求美观,又注重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技术和所用载体材料、形式制度不同。在这之后虽然书籍在装订方式上先后出现了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旋风装、包背装、线装、等的形式的变化,但是书籍的外形已和现代书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基本都是呈现为一个长方体册页结构。也因为简牍制度的长期的影响,在这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中,中国书籍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书写,从右到左排列,所以发展到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以后,还会打出与竹简宽度相似的行格,相沿成习。

  3.1.4 图与书籍。

  从中国古代图书的起源来看,图画是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上古人常把自己日常所观察到的生活用图形记录在所居住的洞穴的石壁上,久而久之从图画简化到图形,图画就逐渐脱离了对具体事务的描绘,变为事物的一般意向的代表,可以拿它所代表的事物名称来称呼它。文字和图画开始分割开来,到后来图画成了辅助文字的工具成了插图。于是,图画和文字相结合加强了信息的传播。这就形成了图书。易经中记载的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在中华文明史上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书籍自初始阶段就有着图文共存的关系。

  古埃及最早带有插图的书籍是写在纸草文书上的《死人书》,作于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古西亚最早的书是锲形文字泥版文书,最早的插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举世闻名的《汉莫拉比法典纪念碑》上图下文,互相配合、互相说明。而西亚两伊现存最早的插图艺术是伊斯兰的细密画,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插图艺术之一。

  古印度最早的书是写在树皮、树叶、竹木、棉布上的文书,最早带有图的书是佛教经典《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梵文)树叶上,公元 1-10 世纪流行。

  欧洲最早的书是写在羊皮上,最早能看到的附图的是和宗教有关的书籍。直到文艺复兴(14-16 世纪)才出现木版插图。而中国的插图史是以唐为界,唐以前全是手绘插图,多为卷轴画,唐之后为木版插图为主。

  图形语言的传达不仅从传达速度上而且在视觉刺激上有着超越文字符号的表现。无形中增大了信息量,减少了文字所占的版面空间面积。因此图形表现成为了视觉传达语素的重点,文字形态在感官阅读方式下使阅读变得鲜活有趣。

  3.1.5 绘与本。

  "绘"有绘画、描画或是古代的彩绣,现指某些图画的意思。而"本"有纸本、抄本、书册的意思,顾名思义是带有图画的册子或者书。虽然"绘本"属时下流行的新颖名词,但这样的书籍形式却自古己有之。中国的绘本形态更是渊源已久。从中国早期的绘本形式可以看到带有叙事性或文学性的长卷。而日本现代绘本的原始形态又承继于中国唐代佛教美术中的唐绘经卷。

  而现今绘本的形态内容更是随着书籍形态的发展而丰富多彩。当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数字书籍的出现,我们的阅读方式和知识传播途径随之改变。这对纸质书籍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绘本也不例外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走向电子形态。

  人类信息接收是由感觉系统受到外界刺激后引起的,所产生的兴奋作用在刺激后引起的,所产生的兴奋作用在刺激消失后还能保留一段时间,这类信息称之为感觉信息。感觉信息本质上是未经大脑诠释的,由于感觉信息保留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这些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才能进一步被诠释而保留下来,而绘本中图像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够将信息快速传递给读者,并且将图像艺术化,提升它的美感,吸引读者的兴趣。

  绘本中的图是最直接的语言,也是由来已久的信息语言。能够具体而直接地将作者的意象、情绪、幻想、感触以读者最易了解的表现形式来要传达的内容。并且图像的独特性、吸引性展开视觉诱导,在循序搭配文字,表现意念,让其本来平淡文字变得生动形象,留下深刻印象,附有艺术美感。

  图像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它不需再借其他的媒介传达,只用自己的直觉语言来沟通,它不仅能传播文化和知识,而且也能触及人们内心的感动,是强有力的传播工具和媒体。[23]

  一般而言,文字和图画在表现上,是两个差异性极大的符号系统。它们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文字的特性注重线性的描述。通常会依照时间顺序,循序渐进。它可以"能指"、"所指"声音、味道、因果关系、心理转折、以及各种抽象的概念。而图像不仅擅长将内容具体化,也擅长对空间氛围或是细节的呈现,可以让读者在观看的瞬间,做到最快速的传达。

  "绘"与"本"就是将图绘与文本相互配合,协调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较而言,文字在形容场景或是细微表情时相比图绘的表现就相对薄弱,但是通过文字的描写,可以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相反的,图绘的具体画面难免会对读者的想象有所想象。如果图绘的描述语言能成为读者在对文本理解内容下所提供想象时的重要依据,而不是成为文字的终结。

  可见"绘本"将各有所长的图与文找到自己取长补短的位置,让一加一的功效大于二。

  图绘与文本除了合作分工,还可以图文不同调,产生奇妙的反差附有趣味张力的信息。例如美国佩特·哈群斯(Pat·Hutchins)《母鸡罗斯去散步》(明天出版社,2009)中的文与图的反差,用仅仅 32 个英文单词,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的事实。是利用图文关系巧妙的方式。[3]

  凡是绘画已经充分表达的内容,或绘画表现不充分之处,则应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补充绘画之不足。从而做到图文相得益彰。

  3.1.6 绘本与发行。

  绘本是带文字与图画的书,而书的传播离不开阅读对象的:它不同与个体书画与创作而是带有强烈的社会性。书籍是社会产品,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早期的文字为书契,书写材料有一类是供刻辞用,有龟甲、兽骨、玉、石和金属器物等。刻辞和铭文也都不是以传播文化知识为目的,所以这些称不上书籍。另一类则向书籍载体演进。从西汉起始,图书成为商品。东汉时已有专门的书肆。在手抄本时期,西汉景帝年间(前 156-前 141),河间献王刘德,用重金向民间收购先秦旧书。以此同时,淮南王刘安为了编写《淮南子》,也出重金向民间收购旧书。东汉时,已经在书肆出现下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工作。在整个汉代,书肆中出售的图书都是手抄,手抄作为复制图书的手段,一直延续到印刷术已相当发达的明清时代。印刷术发明之后,图书生产发展很快,产生了出版事业。

  有了商业性的书肆、政府出版机构以及私人自费刻书。我国自古古籍种类丰富,从早期的诗词歌赋、史论兵法策论等,随着社会的需求而种类不断增多。到现代社会有了现今的技术工艺、前人的文化支撑、互联网迅速的传播能力,以至信息文化有着火山喷发的猛烈。

  图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图书的内容、形式及生产制作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人类社会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社会实践需要决定这图书的内容、形式及生产制作的方式与方法。

  图文并茂的佛经、圣经是为了更好的传教,服务于宗教统治。欧洲的早期绘本也是宫廷贵族闲暇无事自制供娱乐或亲子的阅读。在汉代书已经成为商品,绘本也必然具有了商品属性,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特殊商品。商品的生产决定商品的流通,绘本的生产状况决定图书流通的方向、方式、规模和范围。[24]

  例如明中叶以后,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商业市繁荣,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而流传。大量的绣像加入戏剧小说让小说更加通俗易懂,让文化层次低的人群也可以轻易读懂。并且,对于文化的差异,也会产生出不一样形式、风格的绘本。比如,中国早期的"绘本"形式有经石壁画、长卷水墨、雕版木刻,欧洲早期"绘本"形式有羊皮纸手绘、铜版丝网、钢笔水彩,日本早期"绘本"形式有浮世绘、雪舟派、圆山四条派、文人画派等。例如室町后期开始流行的以风俗小说为题材的奈良绘本,也是由奈良各大寺院的绘佛师们制作的。进入桃山时代之后,京都的市民画师们也开始以便宜的颜料批量制作,生产册子形式的"物语绘".事实上物语绘卷比册子形式的奈良绘本要早出现,但没有大批量的发行,在桃山时代已经可以在市面上看到形式朴素的绘卷。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