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国区域教育差距的量化分析。
2.2.1 教育收敛性概念。
各地区经济不平衡已是常态,大部分学者们在研究地区经济差距时,均选择从趋同现象展开。趋同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解释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两地区,经济差异会缩小的现象。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会随时间而继续发生,如若地区间的差别仅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初始位置不同引起,那么只要朝着均衡点增长,则差异性会逐渐减小直至消失[46].
教育经济学者们借鉴经济趋同理论来支持自己对教育发展的收敛作用观点研究。这种不同地区间趋同性质也可称为收敛性,教育差距的收敛性那么就是指各区域的差距扩大或缩小趋势是否有减小即出现收敛。
在实证研究中,教育收敛又可分为 σ 收敛和 β 收敛[47].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经济趋同实证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研究了所谓的 β 收敛上方面的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绝对收敛,又包括条件收敛。在进行教育发展差距 β 收敛分析时,借鉴谢童伟[48](2011)与许庆[44]、谢童伟(2011)采用的 Barro,R.J.和 Sala-i-martin的 β-收敛模型:
式中:B为常数,i代表某一经济,t表示某一时点,T为观察期的长度,i ,ty和i ,t Ty-分别为观察期期末和期初的产出指标,β 则是指向稳态收敛的速度,im为随机误差项。经过回归计算出来的 β 值,如果大于 0 则收敛;反之,则发散。从方程可以看出,β 值取决于初期的变量水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测算出来的系数反映的是一种绝对收敛。
2.2.2 区域教育差距的收敛分析。
根据依据β-收敛模型,将 2001 年到 2012 年各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教育基尼系数的面板数据,分为 3 个时段,分别为 2001-2006 年、2006-2012 年和2001-2012 年。分别计算东、中、西部各地区教育收敛性及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的收敛性。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区域间教育收敛性(见表 2-7 到表 2-9),在三个经济带里,2001-2012 年时段,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教育水平没有明显的收敛性,且数值很小,中部地区收敛性通过检验,收敛速度为 0.005,这表明在三个区域里,东部、西部的教育差距并没有得到控制,而中部区域得到控制并进一步缩小;在2001-2006 年这段时间,东部省份间教育的差距反而出现扩大的趋势,表现出发散性质,表明这六年间东部省际间教育水平差异扩散,而中部地区有不显着的收敛性,其收敛速度为 0.008,在西部省份有不显着的发散;东部区域在 2007-2012年这期间有显着收敛性表现,西部地区没有明显收敛性,说明这段时期的教育水平差异性没有太多变化,而收敛是中部省份的体现,收敛速度达到 0.015.
而从城乡差距的收敛性来看,2001-2006 这个时间段没有显着的收敛性,在 2007-2012 和 2001-2012 这两个时间段有收敛性,2007-2012 年的收敛速度是 2001-2012 这个时段速度的 2.5 倍,远高于 2001-2012 时段的收敛速度,说明在 2007 年到 2012 年,城乡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在不断减小。
以上的数据结果和经济、政策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教育发展政府具有主导性,在 2000-2006 时段,这是我国教育投入体制开始改革的时期,财政在对教育的投入上比例相对较低,教育的被重视程度也远没有今天高。许多农村青年读完初中以后就外出打工,这使得不少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
用教育基尼系数衡量区域收敛性时[49],从三个区域的收敛性数据来看(见表2-10 至表 2-12),在 2001-2006 年时段,东部的收敛性十分不明显,中部和西部的教育公平性表现出发散性,中部区域的发散较为明显,发散速度为 0.008,而西部发散速度为 0.001,在这一时段中部和西部的教育公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东部地区虽没表现出发散,收敛性未通过检验,且本身数值非常小;在 2007-2012 年时段,东部又不显着收敛性,中部有收敛性,收敛速度为 0.008,而西部从数值来看是有发散性,但并不明显;从 2001-2012 整体来看,东部区域间教育公平性差距有所缩小,中部的收敛性很不显着,而在西部区域间有不显着的发散性。
而从城乡教育差距的收敛性来看,三个时段都具有收敛性,收敛速度分别为 0.015、0.021 和 0.006,在 2001-2012 年这 12 年里,城市和乡村间的教育公平性都有了提升。
从上述区域教育收敛性的结果来看,三个区域表现出教育收敛性或发散性和城乡间教育差距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区域的教育不区分城市和农村,将其融合在一起,而是省际间的性质,因而收敛性并没有城乡间教育的收敛性强,并且各区域内部省份之间的差异性也各不相同,城乡之间的差距弱化同类经济形态省份的差异,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收敛性或发散性。
2.2.3 农村地区教育差距收敛性分析。
为了分析各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之间的省际差异,本文在整理出各省份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数据的基础上,同样做了可比性处理,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和西藏省份数据;并且计算出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各年的均值和变异系数。
在分析各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之间的省际差异是缩小还是拉大时,借助变异系数来判断。
依据测算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在 2001 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后,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变异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也就是各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差距总体上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从 2001 年到 2011 年东部、中部、西部义务教育投入经费对比来看,东部义务教育投入生均经费的平均值为 8690.01 元,中部义务教育投入生均经费的平均值为 4461.44 元,西部义务教育投入生均经费的平均值为 5040.63 元。东部地区生均经费的各项统计均高于中西部,其次是西部,最后才是中部;教育投入区域间差距比较大。这主要东部义务教育经费充足;而近年来国家对于西部的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大于中部地区;因此,形成了义务教育投入作用东西部高而中部低的现象。
2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政府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2.1政府在学前教育服务中职责的理论界定界定政府在学前教育服务中的职责,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学前教育服务的属性。针对教育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主流观点认为不能笼统...
一、区域经济对国际合作办学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方针,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令世界震惊。然而,3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逐渐从摸着石头过河的...
教育投资分为教育经常费用、教育基本建设费用两个部分,包括教职工工资、教职工福利费、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方面,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些 教育投资论文 的范文,来了解一下教育投资方面有哪些问题让我们来探讨。 教育投资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国家间的竞争无论是从政治、经济, 还是军事上来讲,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哪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强化政府在我国学前教育服务中责任的对策4.1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总体设想4.1.1加速构建保基本、广覆盖的学前儿童教育体制通过第三部分的评析可以看到:在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强调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福利性,注重建立以公平为主导的学前儿童教...
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也经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民素质的重要尺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相应支持。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中央和地...
从本质上讲,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问题其实就是道德和基本行为的选择问题,但是它是特殊意义上的道德选择,不同于一般的道德选择.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究根结底是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与社会的道德行为标准发生了冲突.学生资助责任选择的特...
我国大型数据库资源不充足, 很多统计资料都是学者自己调查和求助他人, 无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 加强数据库建设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言教育是培育人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本是教育成果的不同形式的体现,但由于在社会经济转型和粗放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在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中出现了碰撞和冲突,本研究试图从...
3典型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供给模式及政府作为的比较和启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学前教育公平关系着社会的公平,这是世界各国(地区)对学前教育的共识,同时也是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国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