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迅速, 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 然而回顾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 也看到目前该专业发展存在学科发展动力不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单一缺乏灵活性、专业研究人才资源匮乏以及就业难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重建合理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方合作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等对策。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 发展历程; 问题; 对策;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旨在对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 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角度研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现象。未来社会发展,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教育无疑已成为中坚砥柱。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增长,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制度公平依托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受重视, 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在提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教育要立足本国, 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 加强国际交流,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教学和研究体系, 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与发展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998年正式确立, 1998年前,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科门类下两个并列学科。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颁布并于1998年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设置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是120403, 授予管理学学位或教育学学位。从学科发展历程看,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迅速, 1998年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分布个别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而2000年前, 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3所大学可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 2007年已有15所大学可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 到今天已有近百所大学可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在众大学的教育和公共管理方向有所发展, 大量博士研究生站点的设置也促进了该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其规模不断扩大, 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年轻学科, 发展过程中学科发展动力不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单一缺乏灵活性、专业研究人才资源匮乏以及就业难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1. 学科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对于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系统介绍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对教育管理学系统介绍和研究始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之后, 民国时期许多师范学院开设了教育管理学系列课程。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原因, 我国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发展并不理想,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管理专门队伍渐成规模, 两门学科合并交汇融合却难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尝试引入西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思想方法, 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 还未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加上国内专业学科研究条件欠缺, 导致该学科发展动力不足。
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单一缺乏灵活性
分析对比各高校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见其课程体系设置相差无几。该专业学年时长2.5到3年, 其中近1.5年的时间是课堂理论教学, 其余为实践教学和学位论设计;课程结构设置雷同, 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课程内容方面, 若该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以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为主, 公共管理学、政策分析等课程为辅, 导致课程设置的混乱和盲目性。加之“老师授, 学生受”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虽部分高校采用小组式学习、专题讨论研究等方法辅助教学, 见效仍不理想。此外, 在引进西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时因缺乏相关的国际课程, 课堂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轨, 导致该专业课程内容刻板, 缺乏创新性和现势性。
3. 专业研究人才资源匮乏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 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许多教师背景也不尽相同。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理应有一支高素质专业研究队伍, 作为交叉性学科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要求掌握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 并能充分运用综合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来解决该领域问题。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中, 该专业的教师资源并未完全满足要求, 许多该专业的教师都是由诸如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公共管理或者公共经济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任之, 便一定程度导致了研究方向的混乱和专业特色的不明显, 不利于研究人才的培养。
4. 就业困难
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否,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发展程度。通过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和老师的调查了解到, 大部分该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 主要原因有“该专业社会熟知程度低”、“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及“该专业就业岗位不多”。超过50%的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首选高校行政管理层, 次而考公务员或收入较高的企事业单位, 少部分选择创业, 极少部分选择读博深造。如今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岗位趋近饱和, 教学岗位要求博士才有资格进入, 企事业单位竞争压力日益增加,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优势不明显, 就业形势严峻。
三、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
1. 重建合理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 提高学科发展动力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要获得长期稳定发展, 就必须重建合理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 这也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 但重建并不意味全盘否定过去取得的成果。首先依据《纲要》, 强化该专业的学科意识, 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联系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 加强专业本身研究, 深入探索专业层次, 联系社会实际,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相结合, 完成该学科研究方式规范化的重建, 提高教育经济与管学科发展动力。
2. 创新教学,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各高校根据学科特色、自身发展目标, 结合国家纲要, 制定本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 课程体系内容、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把与该学科相关的社会前沿问题和知识渗透到相关课程中, 培养学生理论迎合实际的能力和意识, 增强现势性。同时建立平等师生交流渠道,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其专业分析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总结分析能力。实践教学方面, 高校可在校内专业、学院间或和其他高校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合作创建专业实习链条, 提高学生专业实训能力。
3. 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提供自由教学环境, 吸引优秀师资。其次, 在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 提高其跨学科专业综合素养, 科学安排师生参与型科研项目。此外, 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 吸引更多具有教育学和经济学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加入该专业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团队。
4. 多方合作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首先, 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适当调整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该专业人才。其次,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毕业生的学生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这样既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 也可督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并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此外, 在招生环节, 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学科相关特色内容, 控制招生规模, 提高生源质量。最后, 在毕业生就业环节, 学校应进行指导, 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或创业。
四、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并对该专业现状和问题做了简单分析, 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事实证明,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 应立足于现在, 展望于未来, 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应重视这一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让这一专业在砥砺中前进, 不断创新, 最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青青.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7 (41) :219.
[2]杨青青.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及对策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17) :189-190.
[3]姜尚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6.
[4]李佳源, 方苏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 (03) :26-30.
[5]杨寒雨.形相与价值: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08) :42-46.
[6]岳梦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1) :21-22.
[7]宗晓华, 束方银, 吕鑫.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全景透视:热点、方法及演变[J].教育学术月刊, 2013 (04) :106-111.
[8]赵干.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13.
[9]郭欣, 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04) :49-53.
[10]欧军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03) :57-58.
[11]孔卫萍.公共管理视阈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D].东北大学, 2009.
[12]曹淑江.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 2008:9.
[13]王梅, 陈士俊, 孙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63-67.
一、概念定义(一)教育资源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物质要素的总称。其中人力资源是指学校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的拥有量;物力资源是指学校场地、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等物质资料拥有量;财力资源是指各学校经费数量。(...
一、教育经济的概念及内涵教育经济是指以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教育投资的利用情况及教育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一种分支性的学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
农村义务教育属于特殊的公共品,具有双重外部性,这就决定了其须由政府来提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对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的路径实现。人力资本作为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桥梁,伴随着人的流动,人力资本也具有流动性。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特殊的属人性和流动性以及我国教育投资明显的属地性,在人口流动背景下,产生...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的创新与进步都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因此现阶段的我国十分重视教育。...
当前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高校成本分担体系,仅仅依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要建立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逐渐减缓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提高办学效率,促进其健康发展。...
在我国从传统的人日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作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高职教育自身的战略发展路径选择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经济学属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而。从高职教育过程而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可以被视为以人才为衡量标准的投入产出过程...
2.3政府在学前教育服务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具体表现在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但是政府作为学前教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和管理者,仍然存在诸...
中国正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能源资源面临约束,生态环境空间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资源导向型产业经济结构制约。随着制造业日趋饱和,我国人口、资源必须向服务业转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
一、导言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如教育经费在初、中、高等教育间的配置、在区域间的配置或在校际间的配置等;而对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研究则较少,即使有,也只是对诸如人力资源配置或物力资源配置等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