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学校适应与心理弹性的相互作用探讨(4)
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 作者: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
发布于:2017-06-06 共13464字
4. 4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在很多地方仍需改进。首先,本研究的测量结果全部来自问卷或量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如联合质性的访谈法,更加深入地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本研究只追踪了一年,收集了两次数据,如果能够追踪更长时间,收集三次以上的数据,可能会更加稳定和具有说服力。
5、结论
(1) 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外显问题、内隐问题和学习问题存在显着的负相关; (2) 在控制了变量自身的稳定性之后,第一年的心理弹性能显着预测第二年学校适应,第一年的学校适应能无法预测第二年心理弹性,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单向作用。
参考文献:
Beijsterveldt C. E.,Bartels J. J.,Boomsma D. I.(2003)。 Causes ofstability of aggress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genetic analysis in Dutch twins. Behavior Genetics,33,591 - 605.
Chen,X.,Rubin,K. H.,& Li,B. S.(1995)。 Depressed mood inchinese children: relations with school performanc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63,938 - 947.
Connor,K. M.,& Davidson J. R. T.(2003)。 Development of a new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Depression and Anxiety,18,76 - 82.
Ellis,B. J.,Boyce,W. T.,Belsky,J.,Bakermanskranenburg,M.J.,& Van Ijzendoorn,M. H.(2011)。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the environment: an evolutionary-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3(1) ,7 - 28.
Fergusson,D. M.,& Lynskey,M. T.(1996)。 Adolescent resiliencyto family advers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37,281 - 292.
Friborg,O.,Hjemdal,O.,Rosenvinge,J. H.,Martinussen,M.,Aslaksen,P. M.,& Flaten,M. A.(2006)。 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61,213 -219.
Hamre B. K.,& Pianta R. C.(2001)。 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grade. Child Development,72,625 - 638.
Hightower,A. D.,Work,W. C.,Cowen,E. L.,Lotyczewski,B.S.,Spinell,A. P.,& Guare,J. C.,et al.(1986)。 The Teacher-Child Rating Scale:A brief objective measure of elementary children'sschool problem behaviors and competenci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15,393 - 409.
Kidd,S. A.,& Davidson,L.(2007)。 “you have to adapt because youhave no other choice ”:the stories of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208homeless youth in new york city and toronto. Journal of CommunityPsychology,35(2) ,219 - 238.
Kim,D. H.,& Im,Y. J.(2014)。 Resilience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812017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1期the behavioral problem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18,47 - 56.
Levine,C.,Kohlberg,L.,& Hewer,A.(1970)。 The current formu-lation of kohlberg's theory and a response to critics. Human Develop-ment,28(2) ,94 - 100.
Mancevska,S.,Bozinovska,L.,Tecce,J.,Pluncevik-Gligoroska,J.,& Sivevska-Smilevska,E.(2008)。 Depression,anxiety and sub-stance use in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Bratislavské Lekárske Listy,109,568 - 572.
Martha,K.,Davis,M. C.,Stark,S. L.,& Stewart,L. A.(2011)。A resilience-oriented treatment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resultsof a preliminar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4(5) ,591 - 595.
Masten,A. S.,Douglas,C. J.,Jennifer,N.,Gest,S. D.,Auke,T.,& Norman,G.(1995)。 The structure and coherence of compe-tence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66,1635 - 1659.
Nelson,D. R.,Adger,W. N.,& Brown,K.(2007)。 Adaptation toenvironmental change:contributions of a resilience framework. Social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32,395 - 419.
Olsson,C. A.,Bond,L.,Burns,J. M.,Vella-Brodrick,D. A.,&Sawyer,S. M.(2003)。 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ournal of Adolescence,26,1 - 11.
Richardson,G. E.,& Neiger,B. L.(1990)。 The resiliency model.Health Education,21,33 - 39.
Richardson,G. E.(2002)。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58,307 - 321.
Rivers,C.(2014)。 Role of cognitive shift in resilient adaptation to diffi-cult ev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Rutten,B. P. F.,Hammels,C.,Geschwind,N.,Menne-Lothmann,C.,Pishva,E.,Schruers,K.,& Wichers,M.(2013)。 Resiliencein mental health:link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28(1) ,3 - 20.
Shek,D. T. L.(2004)。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adversity.Childhood,11,63 - 80.
Tugade,M. M.,& Fredrickson,B. L.(2004)。 Resilient individuals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6,320 - 333.
Tusaie,K.,& Dyer,J.(2004)。 Resili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construct.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18(1) ,3 - 8.
Zolkoski,S. M.,& Bullock,L. M.(2012)。 Resilience in childrenand youth:a review.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34(12) ,2295 - 2303.
陈浩,乐国安。(2005)。父母、教师在3 ~ 4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相关性上的系统性认知差异。心理科学 ,28(5) ,1213 - 1215.
陈健芷,刘昭阳,刘勇。(2013)。初中生受欺负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和同伴关系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795 - 799.
陈琦( 主编)。(2001)。教育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增娟。(2012)。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胡月琴,甘怡群。(2008)。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 ,8,902 - 912.
郭伯良,王燕,张雷。(2005)。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报 ,37,233 - 239.
郭念锋( 主编)。(2012)。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 民族出版社。
郭焱。(2012)。高职新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
李玉丽,曹枫林,孔箴,董方虹,陈倩倩,刘佳佳等。(2010)。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7,586 - 588.
林崇德( 着)。(2002)。发展心理学。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石雷山。(2013)。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孙仕秀,关影红,覃滟云,张露,范方。(2013)。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114 - 118.
谭千保。(2010)。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8 - 70.
汪清华。(2007)。中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徐晓伟。(2010)。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
杨红霞。(2014)。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
张光珍,梁宗保,陈会昌,陈欣银。(2013)。早期气质对焦虑退缩行为的影响: 社会适应的背景性作用。心理学报 ,45,70 - 81.
张莲。(2013)。大连地区初中生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调查。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医科大学。
张效芳,杜秀芳。(2014)。父母教养行为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 ,1,67 - 72.
章殷捷,叶文宣。(2004)。小学生行为问题父母与教师问卷调查比较。中国学校卫生 ,25(2) ,213 - 214.
钟振。(2014)。挫折情境下心理弹性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朱慧慧,卢国华,刘海涛。(2012)。中学生复原力与应激、学校适应的关系探讨。医学与社会 ,25,71 - 73.
周荃,肖晶,何莉,赵德懋,邢淑芬。(2016)。 “脆弱性”还是“可塑性”: 差别易感性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4) ,747 - 751.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邓慧华. 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1):11-20.
相关内容推荐
-
寄宿初中生个体心理与寝室文化作用
平时寝室内个体成员要积极参加寝室的集体活动,如寝室布置、打扫卫生、生日晚会等,只有这样个体才可能心情舒畅、心胸宽阔,进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与寝室其他成员隔离,就容易导致个体性格孤僻、心情忧郁,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管理对策
有过中小学教育经验的人大部分认同一个事实,就是相比较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初中生是最难管教的。他还是个孩子与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往往并行不悖地被成年人用来评判这个阶段的孩子。把他们当小孩看时,往往会忽略他们身上的问题,把问题简单化;把他们当成年...
-
品行障碍初中生学校疏离感的特征
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身处学校生活各种关系网络中,由于与老师、同学、学习活动、学校规范等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产生的无力感、孤立感、无义感、无规范感的消极情感.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日趋成熟,处在一个由自我分离向自我整合发展的阶段,...
-
人格角度下初中生的问题行为探讨
人格是个体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初中阶段人格发展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并对个体人际关系、内外化问题等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变量产生重要意义。...
-
普通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有关心理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研究新动向,一直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
-
初中生成绩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题目:初中生成绩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录摘要(详见正文)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1.2研究工具1.3研究方法与过程2结果2.1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发展总体水平2.2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总体水平2.3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
-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在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中的关
上大学虽然是一个积极的生活事件,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都会给刚刚入校的新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有调查发现,在学习、校园、人际、情绪等不同方面,都会有40%~50%的学生存在适应问题,其中有约3%~6%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适应问题。同样,也...
-
大学生对水文化认同及其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分
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和意义系统,既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结果,也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资源;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紧密联系、无法分割。因此,在某种特定文化中,人们的心理特点是与这种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要理解人们心理特点的含义,就必须从人...
-
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自我和谐现如今渐渐被大多数心理研究者关注,并且成为了心理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共同加强开展心理弹性、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探究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深层次内涵及对策。一、心理弹性定义以前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有许多,现在基本概括...
-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倒退现象的的心理分析
一、学业延迟满足的含义学业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源于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不仅是自我控制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的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更是一种伴随人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