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概况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22 共4922字
论文摘要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具有自我和谐并与外部社会环境和谐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从积极方面看,是指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从消极方面看,是指不存在心身症状。

  ①大学生的成材及人生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的心理。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两个 《意见》②发布后,各地贯彻落实其精神,推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江苏省教育厅相应地就师资配备、经费保障、课程学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在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度重视的同时,一些高校存在着偶发的自杀、伤害他人等突发事件,反映出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问题,且未能得到及时舒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可从师资、经费、课程等方面得到反映。同时,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切身体会和评价是反映这一教育工作实施状况的重要方面。由此,我们试图从积极方面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用自编问卷,重点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结合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反映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总结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

  本调查选取江苏省 20 所高校,其中 9 所是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11 所专科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邮寄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1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190 份,有效回收率 91. 5%。调查对象中,男生 632人,占 53. 1%; 女生 558 人,占 46. 9%。理工科学生 467人,占 39. 2%; 文科学生 387 人,占 32. 5%; 艺术类学生336 人,占 28. 2% 。大一学生 695 人,占 58. 4% ; 大二学生 211 人,占 17. 7%; 大三学生 267 人,占 22. 4%; 大四学生 17 人,占 1. 4%。学生来源分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及大城市郊区、大城市,人数及百分比分别为 591 人( 49. 7%) 、290 人 ( 24. 4%) 、225 人 ( 18. 9%) 等。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者 35 人,占2. 9%; “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者 138 人,占 11. 6%; “当地平均水平”者 771 人,占 64. 8%,“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者163 人,占13. 7%; “明显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者83 人,占 7. 0%。

  调查工具为自编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问卷题型分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封闭式题目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大学生总体心理舒适度、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扰、对心理咨询的基本认识。半封闭式题目则是了解调查对象回答的原因与动机,弥补封闭式问题的不足。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了解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 ( 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完备。

  不少高校初步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和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班级设有心理保健委员,大部分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协会以及分会。 (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完整。

  基本形成了咨询值班、预约、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的一系列工作体系,以及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前期识别与干预工作体系、心理危机转介工作体系、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体系。大部分学校开展了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普查后开展相应的访谈、排查、宣传讲座、跟踪关心、转介等工作,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能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情况及时疏导、干预和转介。( 3)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高校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公修课,设有相应的学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举办 “5·25”心理健康月活动,组织心理剧比赛。有的学校还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开展活动,有的结合素质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项目。 ( 4) 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落实到位。

  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均设有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建有团体辅导室,人均经费符合江苏省的规定。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受到重视,但发展不平衡。不少学校能够积极鼓励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培训,拨出专款专门组织全体辅导员接受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课。

  但是,少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队伍建设上面。表现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偏少,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职称普遍偏低,且多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的比例较少。专职和兼职的教师少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同时,参加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少,接受专业督导的次数较少。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界限模糊,常常履行多个角色的工作职能,工作负荷较大。

  除了上述基本情况,调查还包含大学生心理舒适度、主要心理困扰、对心理咨询的基本认识三个方面。我们试图通过这些方面,进一步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

  心理舒适度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舒适度的评价和对别的学生心理舒适度的评价两个方面,评价等级从低到高分 1 至 9 等。调查发现,对自己心理舒适度的评价平均分为 6. 9,对别的学生心理舒适度的评价平均分为 6. 27。总体而言,这一平均心理舒适度水平是较高的。可见,大学生主观评估自己和他人时,基本上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舒适度的评价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在对自己的心理舒适度评价方面,各年级间的差异极其显着。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评价等级均存在显着差异。大一学生评价等级最高,大四学生对自己心理舒适度的评价等级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对其他学生心理舒适度的评价上,各年级间的差异也非常显着,大一学生和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的评价等级差异明显,大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价等级最高,而大四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价等级最低。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发现,大一学生在对自己和别的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价等级在四个年级里面均是最高的,而大四学生的评价等级均是最低的。这一现象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对心理舒适度的自我评估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大一新生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选拔,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面对着另一番的人生风景,充满好奇和欣喜,心理舒适度整体较高。大四学生作为应届毕业生,面对着学业、就业、情感和经济独立的各种压力,心理舒适度较其他年级偏低。

  心理舒适度评价等级在家庭经济状况上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其他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价上。在调查问卷中,家庭经济状况分为 5 个水平,分别为 “明显高于当地经济水平”、“高于当地经济水平”、“当地经济水平”、“低于当地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当地经济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于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心理舒适度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 来自 “明显高于当地经济水平”家庭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分等级,显着高于来自 “明显低于当地经济水平”家庭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分等级 ( P = 0. 023 < 0. 05) ,来自 “高于当地经济水平”家庭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分等级,显着高于来自“明显低于当地经济水平”家庭学生的心理舒适度评分等级 ( P =0. 038 <0. 05) 。

  了解当下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困扰,是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必要前提。通过多重应答分析发现,位列大学生心理困扰前几位的问题分别是: 情绪压力 ( 20. 7%) ,学业问 题 ( 20. 4%) , 人 际 关 系 ( 17. 0%) , 职 业 发 展( 14. 6%) ,情感恋爱 ( 9. 9%) ,生活适应 ( 9. 7%) 等。

  其中,情绪压力和学业问题这两个问题均占到 20% 以上。

  对于大学生而言,情绪压力可能是来自各个方面困扰造成的认知方面的问题,学业问题则可能来自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不适应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业问题、生活适应困扰比例显着高于大三、大四学生,高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情感恋爱问题比例又要显着高于低年级学生。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从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在面临上述心理困扰时,亲友 ( 33. 4%) 和学生 ( 32%) 是多数大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而仅有 13. 1%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教师。这一比例表明,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教师帮助的主动性不足。探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发现对 “如果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你有没有担心的事情?”持肯定回答的占 52. 9%。

  采用多重应答分析,调查发现阻碍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前三 位 原 因 分 别 是: “相 信 自 己 一 定 能 克 服 困 扰”( 32. 2%) ,“还有其他渠道可以求助”( 22. 2%) ,“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 ( 15. 0%)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 “害怕被熟人发现自己接受心理咨询” ( 11. 5%)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 9. 9%) 。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部分学生出于对自己克服心理问题能力的自信,也有一部分是源于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和对咨询效果的不够信任。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是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对 “心理困扰等于精神有问题吗?”和 “你偶尔得知某一同学去寻求心理咨询,你认为他不正常吗?”这两题的否定回答,均占总体的 92%以上。这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将心理困扰和精神问题正确区分,将存在心理困扰看作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对于心理咨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则是持肯定的态度,并且认同应当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在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功能。31. 5% 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能提高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2. 9% 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从咨询中受益。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基本正确的认识,但与前述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主动性不足的调查结论似乎相悖,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客观上还存在一些疑虑与担忧,需要积极加以引导。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大多来自课堂学习,而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有 24. 7%的大学生通过听讲座获得心理健康知识,24% 的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还有 18. 9% 的大学生通过报纸等传媒了解。这说明,高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开设相关课程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应当进一步增加心理讲座的数量和覆盖面,以使更多的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工作场所和基本设施的配备是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

  从描述性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61. 9% 的大学生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和预约电话,表明大部分高校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这些条件也为学生所了解。调查还发现,从不浏览和偶尔浏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的大学生占到67. 4% 。

  调查显示,76. 7% 的大学生知道学校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56. 4% 的大学生倾向于参加这类活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还需加大宣传力度,以调动更多学生参与。

  此外,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校应该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 ( 15. 5%) ,心理讲座 ( 14. 4%) ,热线电话心理咨询( 12. 7%) ,网络留言 ( 10. 9%) 等服务。对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高校应该予以重视。

  社会是大学生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亲子关系也会潜在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可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对少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薄弱的高职院校来说,队伍建设是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可以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一方面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及督导,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心理咨询师专业准入机制,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素养。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确定明确的职能,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持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2) 加强分类指导和个别咨询。除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宣传,还应加强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群体学生的分类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如对大一新生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业问题的指导; 对高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情感恋爱的指导;对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学生的及时援助等等。对于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帮助,必要时送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3) 聘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以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在课外活动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设讲座,举办心理沙龙,组织心理剧比赛等,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