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小学教育生活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97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教育对个体生命发展的意义探究
  【绪论】小学教育生活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研究绪论
  【2.1】小学的教育生活幸福吗
  【2.2】小学教育生活不幸的剖析与批判
  【第三章】小学教育生活的本质
  【4.1 - 4.3】播种行为,形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4.4 - 4.6】回归自然,保护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4.7 - 4.10】保护童心,发育美好的心性品质
  【结语/参考文献】个体回溯下小学教育生活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小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快速增加,社会生活高度科技化的时代,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形态丰富多样,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如果人们不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被时代淘汰,因此人们需要终身学习。所以,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

  同时,基础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开始是一种“初始教育”.全面完整的基础教育是终身发展的关键.这种教育应该关照儿童知情意行多个方面的发展,在向儿童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美好的心性品质.但是长期以来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比较重视“学会认知”,但是,却忽视了儿童情感、个性、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而这些是促进人终身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的培养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非常的出色,拥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但是他们中有的人并不快乐,每天都感到很累,这是因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甚至有的人很厌恶自己的工作.因此,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如何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美好的心性品质是现阶段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大厦的基础,同时作为人进入社会生活的开始阶段,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小学教育生活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怎样的基础.我不禁回想,小学教育生活对现在的我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与身边人的交流,发现要对个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深刻的认识,不仅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还要对小学教育生活培养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发现小学教育生活的价值。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小学教育的关键性影响,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教育的有效性.

  1.1.2小学生被动的生存状态引起对小学教育生活的关注

  今天的办学条件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从丰富的物质资源来看,学校是孩子生活的乐园,孩子在学校里应该可以主动快乐的学习和生活。遗憾的是,孩子在学校里普遍处于被动的生存状态,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按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忽视了对儿童精神生活、自由与自主的生活的教育,只注重把人培养出工具性的人,而不关心儿童个人兴趣取向、个人情感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等生命性的活动.这种教育严重偏离了教育的价值,教育生活不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而是片面指向学科知识,教育中的人与生活世界成为两个没有联系的世界.“教育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而只是被用来传达所谓永恒的知识;教育不再关照个体的生命成长,而只是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统一规格的劳动者.”

  教育在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没有彻底的改变,学生的喜怒哀乐仅仅是学业上的喜怒哀乐,在教育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受到压制.这种状况在目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还是没根本的改变.这种教育可能在培养学生的某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是有效的,但是这种高控制的策略从根本上说是忽略了学生个人需要并压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学生都是处于这种被动的生存状态之中,小学生活不能给他们带来愉悦的体验,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突出,逃学、厌学等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优等生,考取高分的成功者当他们离开学校后,可能什么都不能适应,面对就业的压力、人生的挫折他们能有什么优势呢.人们开始反思:学生在学校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1.1.3研究者自身教育生活的价值与困惑

  作为一个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受教育的人”,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思考:自我身上表现出来的某种典型性行为样式与我受过的教育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何种关系?总结一下自己,特点非常突出:拥有较多的知识,头脑灵活,易于接受新思想,有较强的适应性,富于个性等.但是我的弱点也很多: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有时候与学历不相匹配;在工作生活遇到问题,有时候易于情绪化、心胸不够开阔、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宽容……当然,这些关于自我的描述不能完全概括与我相同年代的“80后人”的整体特征,但是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其中包含的时代的特殊教育意蕴.带着这种思考,我开始思考自己遭遇的种种独特的教育问题.

  与60、70年代人相比,正在逐步走向社会的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几个特殊的时代成长背景:一是出生正好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与前面时代的人相比,他们吃的苦较少;二是独生子女;三是应试教育.回想一下自己从小的教育经历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接受应试教育为主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与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享受着较高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父辈为了让我们享受更好的生活总是想法设法的为我们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的中学时代正好赶上了90年代的应试教育.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的竞争首当其冲,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父母、老师和学校将学习当做竞争的砝码,他们更多地把我们的生活围绕在应试教育中,实际上各种“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种点缀.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带着这样的优越性,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有点以个人为中心,个性张扬,有时候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宽容与理解.应试教育的深入使我们虽然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但缺少一种深度的精神发育与超越个体生活的对他人与世界的情感的认同.

  本文之所以要谈论自我教育生活的困惑,是要冷静地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的发展究竟给我们自身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我们对过去教育经历的回忆和反思,实际上是对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乃至我们今天的时代所遭遇的问题的反思。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国家里,我们需要给我们下一代人提供怎样的精神资源和怎样的教育取向,从而确保社会物质生活快速提高的同时,社会的精神水平保持同步的发展,从而保持社会的均衡发展.

  概括而言,我及同代人接受的教育折射出来的的问题主要就是知识、技能的高速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某种缺失。我们近20年的应试教育,在给我们的年轻一代以快速的、丰富的知识累积的同时,也确实没有给我们相应的人生涵养的熏陶.教育,包括小学教育究竟给了和应该给予下一代什么样品质的精神陶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知识、技能的发展,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并不是教育的一切.

  1.2 概念界定

  生活中包含教育,教育体现着生活.笔者以为,在生活的视野下谈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教育生活这一特殊的领域.

  首先,“教育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生活是指在教育中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因此教育生活必然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也是生活.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现代社会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如果无特别说明本文的教育生活指的是小学学校生活.小学学校生活包括教师教育生活和学生教育生活,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文主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谈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与其他生活相比,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生活是针对日常生活来讲的,是有其固有规律和原则的,它是去除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对人有引导作用的一种生活方式。小学教育生活不仅是一个时间、空间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因此,本文将小学教育生活界定为小学教育中包括逻辑、实证、知识等理性生活,也包括情感、交流等感性生活,还包括课余活动、玩乐组成的自由空间.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对象

  1.3.1研究目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小学教育生活切入,运用访谈的方式对小学教育生活以及现在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分析,以及通过对搜集文献资料的分析,归纳出小学教育对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对基础教育到底应该给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怎样的基础提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

  1.3.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充实了我国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小学教育的内容、模式、基本特征等的角度来分析的小学教育生活,没有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希望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大量个体小学阶段所受到教育影响的回溯研究,归纳小学教育生活有效内涵,丰富小学教育的研究.

  (2)实践意义深入分析个体生命发展与小学教育生活的关系,探讨小学教育生活对于个体生命发展的影响,为我国小学教育实践的改革提供难得的全程视野和新的依据.

  从个体终身发展的角度介绍小学教育生活对于个体生命发展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为终身化学习社会中的生命个体启发其生命自觉,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轨迹.

  1.3.3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本文主要有三类研究对象:

  (1)社会公共人物和历史名人.由于社会公共人物普遍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并且他们的人生经历更有代表性,选取他们小学生活的事例为研究对象给人更多的启示;(2)W小学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的小学毕业生.50年代开始小学教育的人,当他们快要毕业时遇到“文革”开始,此后的10年基本荒废。“文革”后虽有很少一些人搭“末班车”,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但由于基础太差,尤其是理科、外语很差,后发力薄弱,有生之年很难有大的建树。进入花甲之年的他们再来反思自己的小学教育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个见解.他们反映出的特点不仅能显现出那个时代小学教育的有效之处和不足,可以为当下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反思与借鉴.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小学毕业生的特点将反映出当代小学教育的特点,可能与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毕业生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3)20世纪90年代的小学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者也是这时期的小学毕业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对过去教育经历的回忆和反思有助于很好地解决我们自身的教育困惑.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大概了解了要研究领域的的历史和发展状况,进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刚开始的时候将研究的方向初步定为小学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逐步将研究聚焦在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由于小学教育与其他阶段的学习生活不同,它是入门性、基础性、奠基性的教育,所以笔者提出小学教育生活对个体生命发展的影响与价值这个研究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教育生活的特点、内涵和价值,大量查阅了与小学学校生活、儿童教育、生活价值、教育价值、基础教育基础性等相关的文献,了解前人在研究个问题上的情况以及他们的观点.此外,发现一些优秀的博士硕士论文也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同时,也查看了关于回溯性研究的书籍,比如G.H.埃尔德的《大萧条时期的孩子们》、傅国涌的《过去的小学》《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大学》等书籍,以及一些研究方法的书,给本研究提供了很多的线索.

  在文献的搜集上,主要围绕着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具体的操作上还运用了跟踪法,即从已获得文献中所列出的引用文献、参考书目作为线索,进一步深入地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已经获得的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就是对小学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法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主要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流,了解研究对象对自己所经历的小学教育的真是看法和感受,从而获得对研究有用的材料.为了和他们更好的保持联系,笔者还通过网络方式(如通过QQ、MSN和人人网等)、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以充实研究资料.除了与小学毕业生访谈外,笔者还对学校的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广泛搜集他们对小学教育生活的看法和评论,已达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况.

  最后,对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结合教育价值的相关理论提炼出小学教育生活的价值.为防止一些重要信息的遗漏,每次访谈结束后,我都快速地整理并分析访谈资料,然后将访谈资料分门别类,以便以后查阅。每次访谈后,我会分析本次访谈中不足的地方,为以后能深入地挖掘访谈资料做准备.在访谈做完后,再次分析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1.4.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两种方法.设计访谈提纲进行结构性访谈.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访谈,可以了解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和内心活动,以便深入透彻地了解他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本研究还是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灵活、深入地就某些重要问题进行访谈,了解被访谈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2)文献研究研究前期查阅关于小学教育的相关文献,了解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此类文献进行分析。阅读有关教育价值、生活价值和回溯研究方面的文献,寻找和提炼与本文相关的理论依据,在借鉴与参考的基础上开展研究.
  
  1.5 研究概述
  
  1.5.1有关教育价值的综述

  (1)有关“价值”的学说价值原本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在经济学中,“价值”是指与使用价值相对应的“交换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后来价值的概念扩展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目前关于教育价值的概念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历来对价值的界定有四类学说,即“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和“意义说”,从国内对价值的研究来看“关系说”和“意义说”得到了我国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关系说”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强调从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理解价值.“意义说”认为价值就是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它既肯定事物的意义又独立于主体感受的客观方面,同时又提醒我们它只有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由此可见,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目的具有积极意义,即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是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

  (2)教育价值的分类人类对于教育价值的思考,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教育价值理论纳入教育哲学范畴加以深入探讨,则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关于教育价值分类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查看的文献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价值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3种类型:其一,从教育的对象上,我们可以把教育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布鲁巴克认为:“内在的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他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在西方教育哲学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类型两分法的是杜威.杜威把价值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事实的命题(例如,“食物具有营养的价值”或“张生做了一件好事”);另一类是价值的命题(例如,“你应该忠诚老实”或“不要输”.)杜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认定生活所带来的益处,给学生一种能力去解释和控制已有的经验.杜威主要是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去理解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也就是说,某一教育内容或者要素当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式或者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价值的属性.

  杜威关于教育价值的分类方法对后来的教育价值分类研究影响很大,如克伯屈、波德等人就是师承杜威,来给教育价值分类的.

  我国学者黄济、刁培萼、丁沅等也赞同这样的二分法.比如,黄济首先肯定了“教育价值论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的前提下,重申了这两种价值类型.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人.教育也要满足个体的需要,教育应该让人获得全面完整的发展,不仅使人获得生存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快乐更加有意义.
  
  其二,是从教育价值的概念出发,认为教育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对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在满足社会需要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一类是教育对人的生活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在满足个体需要中体现出自身价值.

  这种分类是从教育概念中的“关系说”出发,将教育看作是满足不同主体需要的客体,并从需要--满足上去分类的.孙喜亭、梅泽铭、黄济、陈乃林、刘复兴、冒荣等赞同这样的说法。马凤岐虽然同意上述划分,但是他认为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最终方向,如果教育实践同时指向社会和个人,那么两者就会相互冲突.

  其三,主要是从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试图对教育价值进行分类.傅统先将教育价值分为“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两类.前者与教育目的有关,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后者与教育内容有关,即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效.

  在这种分类的方法中,包含着很多具体的价值,如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着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等。这种分类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育自身的特点,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教育,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是关于教育价值分类的研究。很多学者是以“人”为对象来理解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这种划分对本文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启发.本文在论述小学教育生活的价值时,也主要是以“人”为中心来划分教育价值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小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即其对人的影响与作用.

  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生活的价值应该是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中心,其教育价值应集中体现在促使个体生命持续健康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

  1.5.2有关生活价值的综述

  (1)“生活”概念的辨析生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其概念是最为复杂和含糊的词之一。当我们问一个人的近况时,经常会说:“你过得怎样?”“最经生活怎么样?”这里的“活”值得就是生活.但是,当别人反问我们“什么是生活”,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生活”主要是日常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情,它主要指代个体性的情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表示有生命的人要生活在活的环境里才叫生活.梁漱溟曾说:“生命与生活,在我说世纪上是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惟'活'与'动'则有别.所谓'生活’者,就是自动的意思”,“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续.”

  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生活就是生命.李文阁认为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它其实涵盖了人的一切活动.因此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成为生活,由此类推个人生活可以之个人的一生,因此,他认为生活与人生可以互换.看来,人们主要从两种意义上理解“生活”一词:一种是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另一种是涵盖了人的所有活动,日常的非日常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经济的与政治的等等.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生活”的概念非常复杂而含糊,因此,我们需要对此加以研究.

  (2)“生活价值”的西方传统理解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探讨生活的价值问题.德谟克利特曾说:“生活的目的是灵魂的安宁,这和某些人由于误解而与它混同起来的快乐并不是一回事.由于这种安宁,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者其他人情感所扰.”他认为生活的价值就在于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对理性的追求,所以他认为理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个生命物那里,若去掉行为的话,除了思辨还能剩下什么呢?因此,神的活动,那最高的至福,也许只能是思辨的活动,而与此同类的人的活动,也就是最大的幸福.凡是思辨所及之处都是幸福.”由此可以看出,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理性的生活是人真正的生活.伊壁鸠鲁认为生活的价值是追求快乐,快乐是人生的目的.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生活价值的看法是否肯定现存的生活,追求来生.《圣经》中写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着生命就是光.”基督教认为生命一开始是被赋予神的本质,从上帝那里开始,生命是一个整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命被分裂了,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要获得整体的生命就要信仰上帝.基督教还认为每个人是带着原罪来到人间的,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因此人需要救赎。耶稣基督的降临就是来救赎人类的,因此要信仰上帝.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就是对上帝的追求。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比特拉克、蒙田、薄伽丘、拉伯雷等人文主义学家提倡人个性的解放、反对封建神学,提倡人的价值和对世俗美好生活的追求,主张人要追求人本身所拥有的东西,生活的价值只有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人文主义学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在现实的世俗生活,在于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实现。这种生活价价观一直延续到现在.

  (3)“生活价值”的中国传统理解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在讨论生活的价值问题.《左传》中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臣范宣子就曾讨论过为何不朽即生活的价值问题。叔孙豹认为,生活的价值在于“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范宣子认为生活人生的价值在于家族的兴旺.儒家对生活价值的看法可以说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是对自己的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事.在这个意义上,儒家的生活目标可以看成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做一个圣人、贤人.不仅儒家,道家也对生活价值进行过探究.老子主张人应该谦虚、知足,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热.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成是保全生命,避免灾害。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对生活的看法,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衣食无忧,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生.

  (4)“生活价值”的现代理解郭元祥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是生活的基点,而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则是生活的归宿.因此在他看来,生活的实质是以人的发展和存在为中心的,生活的价值是通过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李文阁认为追问生活的价值就是追问人生的价值,就是追问生活这个客体对于主体人的意义,就是追问人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或者有价值的生活.他认为生活本质上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而生活的本质也就是生活的价值或意义,因此生活的价值或者人生的意义也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他把生活的价值看作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指的是人生的价值在于把人、人的生活看作自主的、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生活把人固有的本质或者先天的能力实现出来.郭元祥也认为生活的核心是创造,而不仅仅是享受和消耗.萨多夫尼科夫认为寻求生活价值问题的答案可沿两个方向进行,第一个方向是在生活本身中去寻求,在人本身去寻求,因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个人.”第二个方向,是在人之外去寻求.即寻求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并以此确定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迄今为止,凡解答生活价值的问题,都未有逾越此二轨道者.笔者赞成在生活、人身中寻求生活的价值,如果在人的生活界域之外去研究生活的价值,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生活失却了本来的价值和本来的意义.

  当然,不同的思想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不同,因此对于生活价值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一直在探讨生活价值的问题,并且将不断的思考追问生活的价值.

  1.5.3有关小学教育生活价值的综述

  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没有直接关于“小学教育生活价值”的研究,但是我们发现关于小学教育的认识,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过“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小学教育兼有双重任务”等不同提法.当代学者也有很多关于小学教育生活的认识.田本娜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并称小学为“入门学”.所谓“入门教育”,就是根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诸方面都使小学生入门,打下根基.她认为小学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朱小蔓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她认为在小学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人类倡导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生活价值不是为了选拔、升学、就业,而是尽可能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何文涛不仅认为小学教育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基础的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他还认为小学教育是对儿童实施初级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地方,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是小学教育生活的重要价值,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奠定儿童健康的体魄,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文既然选择用回溯的方式研究小学教育生活的价值,当然论文的重点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回溯性材料来具体分析小学教育生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价值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考察他们所经历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否满足他们现实需要的状况.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