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家校联系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绪论】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第三章】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中学生德育中家校合作应用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2]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6):1.
[3]刘柳迪,《农村小学家校沟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13.10.
[4]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9):3.
[5]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 ships :Caring forthe Children We Share[J]. Phi Delta Kappan, 1995(5):701-712.
[6]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教育改革,2005(10):6.
[7]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62一 66.
[8]李吴瑕。《浅析家校合作的三中基本类型》[J].科教文汇,2011(30):32.
[9]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6.
[10]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 PTA 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2)。
[11]王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澳大利亚的经验与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12]Joyce. L. Epstein & Natalie R. Jason. 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Partnerships Link the Plan[J].The Education Digest,2003(2)。
[13]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6.
[14]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36-39.
[15]杨玉柱,《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调教育新机制》[J],中小学管理,2008(3):15.
[16]叶晓璐,《国内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新实践》[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5):23.
[17] 刘 衍 玲 臧 原 张 大 均 ,《 家 校 合 作 研 究 述 评 》 [J], 心 理 科学,2007(2),400-402.
[18]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 PTA 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2.
[19]刘衍玲,臧源,王晶等。《论心理素质教育的家校合作》[J].教育探索,2007,[4]:102-103.
[20]Comer ,J .P. School power :Implications of an intervention project.New York ,NY: FreePress,1993.
[21]Linda M Raffaele; Howard M Knoff. Improving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with Disadvantaged Familie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1999(03)。
[22] 张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问题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3]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6-32.
[24]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50-53.
[25]朱卫红。《家校合作-社区教育的未来》[J].教学与管理,2010(6):56-58.
[26]徐建华。《从家校合作的视角关注学校改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33.
[27]史荣萍。《浅谈新形势下的家校沟通合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9.
[28]李新。《家校合作研究一以上海市新虹桥小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9]Joyce. L. Epstein & Natalie R. Jaso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Partnerships Link the Plan[J].The Education Digest,2003(2)。
[30]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14.
[31] 徐玉珍,《中美中小学家校合作比较研究中》,[D]华东师范大学,2006,38.
致 谢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我更愿意把三年研究生的生活当作一场修行,三年中无法复制的体验是身与心的修行,三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研究生时光是我心灵成长历程中感悟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一段旅程。这段时光是最真诚的青春,最踏实的岁月,最有收获的学习生活。
在这里我锻炼了自我,磨练了意志,获得了爱与成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在此,献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选择来到大连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来到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深入学习教育学是我最幸福的事,教育学院这种浓厚的科研探究精神和学习氛围给了我很大的熏陶和鼓励,让我在这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了科研能力。能够有幸成为倍受敬仰的傅维利老师的学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荣幸,我的恩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将对科研迷茫懵懂的我带进知识的殿堂,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带着我们去做研究,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赋予了我最有成长意义的收获,还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发问卷到最后写文章,耐心细致地指出我们存在的每一个问题,严格把关,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综合能力方面对我的悉心栽培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支持,我都铭记于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我要感恩我的家人对我不断追求梦想的这条路的支持和理解,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未来路上我将能够继续秉承傅维利老师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精神去虚心求教,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个灿烂的幸福生活。
从古至今,德育在我国一直备受重视,为了沿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在德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整个社会给予学校德育极大的关注。然而,德育却是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教师对德育的实效性存在不解;学生往往...
第五章结语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它与现行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从人的内心来说,没有人愿意被边缘化。但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教育场域中边缘化学生最初的形成是来自外界的被动性边缘化,这是一种...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一)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变化也是深刻而广泛的。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受教育的环境,不但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并且家庭通常情况...
德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正因为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有关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而仅有的研究也是从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研究德育,而不是从德育学科理论体系建立本身进行...
摘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是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的,而家校间的合作则在这其中显得更为重要,若想要发挥双方的教育优势,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就必须要使家与校能够紧密联系,共同协作起来。从根本上来讲,道...
当前, 学校德育评价存在很多弊病, 很多学者都尝试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但是已有的研究没有对传统的伦理知识进行探索。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分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给学校德育评价带来一些启示, 以期为学校德育评价的改革做一些指导。...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在深入实践之前,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支撑整个实践研究。道德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才能将提高...
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提升德育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变革、协调、共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观念,共同关注,协同努力;更需要高校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