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家校联系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绪论】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第三章】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中学生德育中家校合作应用研究参考文献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变化也是深刻而广泛的。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受教育的环境,不但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并且家庭通常情况下也是第一个给予儿童道德观的。因此,家校间共同引导的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间的沟通交流现如今已经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备受瞩目。“生活使学校必须面对如此艰巨的而复杂的任务,致使如果缺失整个社会,家庭无法进行高教育学素养的教育工作,则无论教师怎么付出辛劳,都会收效甚微。”[1]
因此,家校间的联系应该加强沟通交流的频次,为更有效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共同努力。
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师都知道家庭学校有效联系的重要性,但在目前教育体制的面前,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之间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二)家校沟通的现有问题
根据吴方红对中小学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2]
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详细掌握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大部分家长一旦知道老师要找自己谈话,家长大多都会先责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犯错误了”在普遍家长心中,在与老师进行沟通的原因就仅仅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好,所以每次联系之后家长或者批评孩子或者与学校发生分歧纠纷,认为学校没有教育好学生,但家长没有考虑到的是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会对孩子的道德价值观以及成长过程造成影响。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结果的良好表现,离不开老师和家长顺利积极的交流,但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并且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候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往往没有想象的容易。例如:
学生的表现是老师判断是否与家长的沟通效果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与家长沟通后,家长认为被“找家长”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在学生回家后更是不听学生的解释,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拳脚相加,在不满的情绪下,有的学生会为了老师不再找家长而服从,但是心理上依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有一些学生不承认老师的做法,导致处处为难老师,而在家里却表现良好,老师则认为是家长没有教育孩子,这样便引起了家庭学校之间的一系列误会,使家长老师的误会也会逐渐加深,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最后所希望的沟通结果。因此,只有学生从认知到行为上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德育才算得上是成功的。
(三)由于沟通方式不当导致的德育效果不理想
道德教育在受教育者的全面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目前在城市的中小学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父母的甚至祖父母这种隔代的希望和爱,因此他们在个体性格中,以忍耐力差、自私、心理承受能力差、个性化、自我为中心、情感易受挫折等特点是十分明显的。我国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经验使我们知道,学生需要认同老师和家长所教育的内容,无论以何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学生都需要认同老师和家长是为了他的成长而做的,而没有被学生接纳认同的道德教育,最后所带来的结果往往不是教育对象发自内心的接受,反而是表现出冷漠,不情愿的,最后没有达到老师家长的预想结果。学生惧怕反感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效果,这充分反映了家校沟通中以及在沟通之后的处理上存在着问题,学生是学校与家庭沟通内容的主要对象,受教育者完全没有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是对个人本身成长、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的感觉。
二。概念界定
(一)家校沟通
沟通的是指用工具将本不相同的河流变为相通,后来引申意思为两东西之间没有阻碍,也泛指互相交流彼此的想法的过程。沟通本质是信息的传送与收取的行为,传送者由一定的方法,将发送物发送给接受方,接收者获取并达到理解的过程。沟通既指实体物品或者抽象的消息之间的交流,也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根据交际学理论,沟通是一个既定目标,传达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然后达到共同协议进程。[3]
基于以上沟通的各种概念,本研究的家校沟通是指老师与父母关于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的联系。
(二)德育效果
本研究中的德育效果引用《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中给的定义,“德育效果的概念是在学校有关人员的道德教育工作结束后,学生的道德教育结果。”[4]
(三)德育效果的判定
根据傅维利教授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中,对学生在解决道德冲突时的过程分析和学生的反应,本研究分别将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划分判断标准:道德认知上可划分为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并有意愿改正和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两个标准;道德意志上分为在环境条件、自身条件不利下能克服不利因素和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不利的条件下没有克服困难;道德行为上分为有期待行为的产生和没有期待行为的产生。
所以,老师与家长联系后被联系的学生的状态可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种是认同老师与家长联系的内容以及联系方式内容,认同老师的做法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另一种是不认同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认为老师没有必要因为这些事情找家长,认为老师小题大做。
在第一种接受的学生类型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 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经历不利环境后,最终在行为上发生改变的学生;2.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但在经历不利环境后,在行为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学生;3.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但在没能经历不利环境和自身道德冲突的条件下,行为也没发生改变的学生。4.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在没经历不利的环境和自身道德冲突的条件下,行为发生改变的学生。
第二种不认同的学生也可以分成四种情况:
1.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不承认自身问题,在经历不利环境后,最终行为上发生改变的学生;2. 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不承认自身问题,在经历不利环境后,最终行为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学生;3.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不承认自身问题,没能经历不利环境,最终行为上发生改变的学生;4. 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不承认自身问题,没能经历不利环境,最终行为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在家校联系后总共应该有以上八种学生类型,但参考实际情况,本研究在编制问卷时,选取了四种类型,即:
1.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经历不利环境后,最终在行为上发生改变的学生;2.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但在经历不利环境后,在行为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学生;3.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道德问题,但在没能经历不利环境和自身道德冲突的条件下,行为也没发生改变的学生。4. 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不承认自身问题,没能经历不利环境,最终行为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学生;在这四种类型中,笔者认为第一种接受学生中的第一类最终行为上发生改变的类型,在此次家校沟通有理想的德育效果;而剩下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都有转变,但在行为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学生是基本有德育效果;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但没有道德行为转变的学生本研究认为是德育效果不理想;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本研究认为是没有德育效果。
三。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家校沟通”,英文最常见的表达有“ home-school corporation ”、“ 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home-schoolinteractions”.中文在文献中常用表达有“家校沟通”、“家校联系”、“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教师乔伊斯·爱泼斯坦(Joyce.L.Epstein)教授指出,家校沟通(home-school communication)是指老师或者学校管理者与父母之间关于学校对于学生的计划和学生的进展方面的交流。
而从字面意义来看,家校合作就是学生父母与学校互助联合对学生进行教育,”[5]马忠虎教授认为:家庭和学校有着同样目标的两个教育环境,应该形成教育合力,有着一样的理念,并朝着同一个目标行动。[6]
而无论是“家校沟通”的哪种形式,哪种称呼,都是一种家校的行为模式,目的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发展两方面问题有一个更好的配合。从家校合作与家校沟通两者的定义来看,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家校合作的构成部分,家校沟通是达到良好家校合作的方式之一,家校沟通可以有效地帮助家庭和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形成。
由于本研究将研究不同的沟通方式的德育效果,因此在查找文献时,主要对国内外家校沟通方式、家校沟通的实践现状,以及家校沟通的影响进行综述。
(一)家校沟通方式及沟通方式的分类
国内研究家校合作的学者一般都是在研究家校合作的时候引入家校沟通方式的,传统的家校互相联系的方式有家长会,除此之外也有老师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家长到校和老师进行沟通、家长旁听老师上课、在学校放置的家校合作宣传栏、家校信箱,还有主题是家校联系的校报、学校的宣传读物、校园家长开放日、家长自行组织的委员会、有的学校开通了家长联系热线,21 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家庭的信息化程度逐步地提高,学校也可以提供必须的软硬件设施,因此基于网络的繁荣,家校沟通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为了适应这样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少学校成功地开办了网上的家长学校和“家校通”网站。有的学校还将本校电脑中的数据库和网络和手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加快捷方便的家校沟通系统。
在对以上这么多联系方式进行分类时,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按照家长与学校合作的程度来分类,代表人物是刘力教授,他在 1992 年发表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中将家校合作的类型分成三个类型分别是形式上的参与、人际上的参与、管理上的参与:(1)形式上的沟通,这种形式的沟通有我们常见的有家校联系本、开放日、家长会等等。(2)人际上的沟通,这种形式的沟通我们常见的方式有有规律性的老师到家里的家访,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家访是规律性的而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老师的偶尔家访。
(3)管理层面上的沟通,比如家长自行组织的家长委员会。[7]
二、根据家校联
系的频繁程度来分类,代表的学者是李吴瑕教授,他把家校沟通的类型划分为分开责任型、单向指导型、全景圆桌型三种。[8]
三、根据家校联系的主次关系来分类,代表人物是马忠虎教授,可以把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以校为本”的合作模式,在“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中,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是学校,家长一般都要按照学校的计划,到校园体验学生的平常校园学习生活,一起和学生上课;按照学校的计划建立并且参与校委会和家委会;召开家校讨论会等。
第二种是“以家为主”的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家庭是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培训,家庭辅导、人才选拔;在学生居住的社区中建立以亲子发展为中心的活动中心和为家长询问提供建议的组织;组织子女和父母的相互了解的活动、学习活动和有关家庭教育的专家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活动等。[9]
从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在家校联系的方式上,各个国家既有相似处,但每个国家的情况也有不同又有各自的特点。日本的家校沟通方式:世界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各方各面都参与了战后的日本教育建设,家庭与学校的联盟(PTA)就在这时候被日本引进了本国。在 PTA 组织的管理下,日本的家校沟通的具体形式有:(1)家长教师研讨会,(2)学校教学开放日,(3)家长义工。[10]澳大利亚家校沟通的方式有:(1)包括发送家里的通知书、宣传单等无需回复的沟通。(2)进展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家庭-学校记事本、家长教师协会、定期电话的联系。使用家庭一学校记事本是家校联系的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记事本会按时送到父母和老师双方的手中,并且要求双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合理地结合教师和家长,与家长老师面对面的会议相比,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家长教师协会是一种双方可以面对面的会晤,要求双方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过相对于电话沟通和备忘录的方式,双方见面沟通效果能更显着;定期电话交流是一种更方便快捷迅速的联系方式,快捷而又节约双方时间。(3)讨论会、课堂评论、非正规讨论;在讨论会中,家校双方沟通的内容会涉及到学校对学生设定的目标、也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分析、必要的性教育内容、算术技巧等。课堂评论主要是在参与老师上课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看法,非正规讨论是一种双方私下的沟通手段。(4)作为志愿者,主要工作就是辅助老师管理学生。[11]
美国的家校联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书面通讯,主要形式有:在学生开学前给家长邮寄资料。比如,开学的欢迎信、学习的资料袋、学校开学的日程安排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日常情况和学校表达的诚意;除以之外还有,编发班级学报;制定家庭学校互访手册。(2)家长老师面对面的联系形式,主要包括:家长研讨会、在晚间举行家长教师个别会谈、成立“家长义工协调小组”等。[12]
根据家校沟通的这么多方式,国外一些学者归类这些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分级标准:一是家校沟通时家长所担当的角色,代表人物有兰根布伦纳(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Thorn 一 bury),他们把家长的角色分成三类:(1)作为学习者和支持者,家长参加的形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电话联系、家校书面联系、个别约见等;(2)作为学校组织活动的自愿者,家长参与的方式有课外辅导、职业实习、家长报告会、家长帮助指导、特殊技能训练等;(3)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管理者,家长参与的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教师一家长联合会等。[13]
二是按照父母参与程度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式来分类,代表人物是英国摩根(V. Morgan)等,这些学者把家校联系分为三个程度,每种程度分别对应不同的参与形式:(1)低水平的参与,家长可以访问学校、开放日、参加学校组成的家长会、学生功课展览等活动,家长小报、家长联系簿、家庭通讯;(2)中等水平的参与,家长的参加形式有规律性的家访、家长参加课外活动和课堂的教学、帮助教师制作教具、为学校筹集资金等;(3)高水平的参与,学生家长自主的形成家长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对学校进行监督管理。[14]
(二)家校沟通实践现状
1.国内的家校合作相关案例
北京市教委委托门头沟区从 2005 年 6 月开展家长教师协会试点,该地区确定了l1个学校为试点学校,指导这11所学校组建了以班为单位的家长教师协会,规定了家长教师协会的规则制度。家校合作理念从纸面上的理论走向了实践,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走向了制度化。[15]
家长教师协会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变化:一是增加了学校和家庭的接触频率;二是使孩子的情况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更加透明,使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能与孩子更容易相处了;三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不理解少了;四是学生对学校和家庭联系不再恐惧,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了解。另一方面,山东青岛市长阳路小学展开了通过家庭学校沟通来建立学习型的家庭活动。此活动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加强家长对学习型家庭的理解;发布了《长阳路小学学习型家庭创建标准》和《长阳路小学创建学习型家庭评估自测表》;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习型家庭的父母学习和掌握技能,提高自身家庭特点的建立。[16]
最后,成都锦江区在各个中小学开展了“家校互动和谐”的教育实验。此活动也通过三个方面进行:(1)调查实验区 14 所学校的家校联系现状,(2)在这 14 所学校开展各种有关家校合作的活动,(3)家校沟通的传统方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家庭访问的种类包括科研式家访、互相帮助式的家访、相互坦诚式家访;家长会的参加人员有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相关的教育专家;尝试形式新颖的家校沟通方式,例如,学生家长沙龙、不同的亲子游戏、小区文化活动节目、建立的研讨型家庭,有关家庭教育专题的讲座的开展,积极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等。[17]
2.在家校合作的实践问题上,国外可参考的案例
日本的 PTA 项目,PTA 是英文 Parent-Teacher-Association 的简称,即:父母与教师联合会,是家庭和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该项目19 世纪末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胜利方,美国完全参与了战后日本教育改革,PTA 就是在这时被日本引进的。班级是构成 PTA 组织的基本单位,家长可以自荐或推举成为组织的一员,与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 PTA,再由各班级的 PTA 委员组成学校 PTA 委员,在学校 PTA 委员中所有的家长和教师或者学校的管理者都是班级PTA的组成成员。学校PTA不同专业分为各个专业委员会,负责学校运动会的组织或父母与子女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的活动、带领学生和家长野营、监督使用学校设施设备的情况;提出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建议,组织和监督管理学生在社区中的活动。在多年的实践中,PTA 是致力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在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的沟通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18]
在 1964 这一年中,Mega Skill 项目成立了,这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研究所(Home and School Institute)建立的教师的培训发展项目。“它的任务是建立家庭和学校的帮助下之间的友好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做学业进步。老师将会指导参加活动的父母,让家长知道如何在家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因为该活动涉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子互动,过程中也提高了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19]
由詹姆斯(James)在 1968 年创建的美国学校发展项目(SDP),这个项目最初建于康涅狄格新港的两所初级学校,通过促进家校的良好关系推进学生学业的成功。学校的委员会计划学校发展团队的发展,负起担任代表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支持者的责任,来推进家校合作的进行,学校规定学生家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而且设立了专门的家校协调者,沟通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矛盾。
SDP 项目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五个方面,即:家长的咨询培训、老师的特殊训练、学校管理层的培养、建立学校和州政府教育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学校和父母电话的方式的培训。[20]1987 年在美国成立的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生作业项目,约翰斯· 霍普金斯(JHU) 大学的爱泼斯坦(Epstein)教授提出了初等教育中的“家长在教师的帮助下参与学生的作业的完成”项目(Teachers Involve Parentin Schoolwork,TIPS)。
“该项目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加强父母对孩子的作业了解的情况;(2)为了刺激和提升自己的孩子向家长报告学校每一天活动的愿望,帮助孩子提高表达能力;(3)提高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4)促进各门功课的完成。学校将会定期举办家长会,老师和家长会一起以数学、科学、语文和健康等课程的学习效果为主题与家长展开讨论。”[21]
欧洲七国有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作为项目协作国的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苏格兰、荷兰等原欧共体国家共用并交流有关父母参加学校教育的研究进程和结果,比如:首先,法国的相关教育者认为,家庭和学校的相互合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好方法,学校、家庭教育信息相互沟通是实现目标的最好手段:大约 1999 年,在教育部长的指示下,开展了一周的全国范围内的家长培训,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1.访问学校,让家长随时随地地参观学校,使他们能清楚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详细情况;2.了解学校,学校负责人员向家长详细说明并且让家长清楚并理解学校是如何进行工作的[22].其次是明确家长要承担的责任,部分学校鼓励家长用两种办法参与学校的管理,一种是鼓励家长加入有关团体,另一种是安排教师和家长见面。第三,与我国不相同的是欧洲七国配备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协调部门,因为家长和学校相互不是充分的信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协调部门的身份类似裁判,它的主要作用是向家长解释学校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以及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孩子,由于协调部门的出现,使家长更易于接受学校的理念。最后,每个学年开始的第二周或第三周,学校的每个班级都要召开一次由教师、各班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会议,每个班的班主任要把本学期将要实现的学习计划、具体对学生的要求等全部告诉学生和家长,将要采用的教学策略、大致的时间分配,达到学校、家庭、学生能更好地配合的效果。
(三)家校沟通效果相关研究
马忠虎教授较早地对中国家校合作目前的情况、对家庭学校沟通中的问题进行阐述的学者。他认为现存的沟通问题是学校和家庭对家校合作、家校沟通的理解不到位。而在目前的实践中则存在“随机性较强,较差的规划;更多的单向灌输,缺少必要的双向交流;较好的阶段性,连续性较差;彼此相互有很多挑剔,而且彼此沟通少”的现象。[23]
在此基础上,岳瑛在分析家校合作的效果时,创新地将家长素质也考虑进来,她把家校沟通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学校的态度和家长的素质,“相互挑剔多,合作少”.[24]
朱卫红认为,社区教育相比于以前的学校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等的特点。不过,在中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的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为战,双方没有配合的关系,或者仅仅在表面上的浅显的沟通,但在实际上缺乏深入的理解,青少年身心不能充分的发展也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这些不足而引起的,联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未来社区教育的最好选择,这样更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25]
徐建华在《从家校合作的视角关注学校改进》一文中写到,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以改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家校合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思考当下学校在家庭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例如:明确责任、加强共同目标的意识; 完善评价标准、强化监督机制、优化专业师资、规范相关指导教材;丰富指导的内涵、扩展了指引的范畴。[26]
史荣萍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的影响来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分工。在实际的运用中,不管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可以互相学习优点和摒弃自身的缺点。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工明确,两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点是相互弥补的。只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长处,青少年学生就会有我们所希望的教育效果,这样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让两者都能在学生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7].
(四)对国内外相应研究的述评
根据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对家校合作的愈加重视,我国家校合作教育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家校合作类型的分类的标准不断细致化,研究内容除了学习也转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良,国家对家校合作的科学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许多教育报刊也开辟了教育专栏。
但是,尽管如此,家校合作方面还是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去完善:
1、从理论研究角度讲,我国学校的家校合作研究许多根据国外学者的分类角度去划分,我们还没有建立根植于本土家校合作的理论体系。
2、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鼓励家校合作,但如何深入进行家校合作,家庭在这个合作关系中的主动性作用的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
3、研究学校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多,但是对于研究家校合作的效果尤其在德育效果的研究少。在文献收集过程不难发现,国内外在针对家校合作的研究时,主要针对的是“以谁为主导”,家庭如何参与学校管理等等的问题,但真正对于家校合作的效果的研究是比较罕见的,尤其在道德教育效果方面,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因此,在本研究进行选题时,发现了在家校合作效果方面空白比较大,所以本研究以“家校沟通方式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影响”作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且将结论具体到教师或者学校具体行为的细微之处,由此一来不论是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会有更多的启迪。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阐释,哪种方式的家校沟通是对学生德育效果最有效的,并以此为研究课题,从家校沟通的基本理论研究着手,调查中学家校沟通的现状,学生对家校联系的态度,以及学生对不同问题家庭学校不同的联系方式的接受程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提出改进和完善该中学家校沟通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文献法,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国内现有的家校沟通方式,以及每种方式的特点。
调查法,调查对象第五十中学的部分学生以及家长。调查目的:
1.搜集现实情况中,家校沟通普遍运用的沟通方式。
2.家长在进行沟通后的处理方法。
3.学生对待老师的沟通方法的态度。
4.学生在道德上所能发生转变的程度。
观察法,观察对象为第五十中学的部分学生,观察目的:探析学生对老师教育接受程度不同的原因。
五。创新点和难点
(一)创新点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以往的研究往往把侧重点放在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本研究在了解现有的家校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将受教育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调查相关问题后分析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另外,在研究内容上,在以往研究对家校合作整体有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针对德育效果进行研究。最后,最近发展区理论往往运用在智育方面,本研究将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本研究的部分理论支撑,将该理论运用在了道德教育方面。
(二)研究的难点
因为本研究针对学生而做的分类,相对于将教法和教育内容分类情况更复杂,并且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该结论只能代表和该地区经济水平相似的地区情况,最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调查来验证。
3教师日常生活的实然状况3.1学校生活3.1.1忙碌的工作D中学的作息时间安排秉承着农村学校一贯起早贪黑的吃苦耐劳作风。从早上6:00到晚上8:00,有的值班教师甚至要到晚上9:00一直处于工作体状态。外界都羡慕我们教师一年两个长假,他们哪知道我们平时的工...
1引言1.1研究缘起。2011年12月12日下午六时许,江苏徐州丰县发生重大校车事故。一辆校车在从丰县张后屯村开向孔庄村的路上,因乡村小道路面湿滑,校车侧翻滑入村间灌溉用的小河,造成小学生巧死8伤,让人深感痛惜。其实,小学、幼儿园校车事故的发生在近...
“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战略指向是在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千校一面”的情况,并基于学校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背景,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诉求下提出的。...
3.2家庭生活在访谈过程中,问及当前压力状况时,所有被访谈者都一致认为家庭是其目前的最大压力来源。每当谈及家庭生活,老师们脸上总是带着一丝凝重和无奈。D中学的单身教师为数不多,应该说是寥寥无几,除了几名年轻的资教生外,其他教师都已加入已婚人...
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一。学校基本情况沈阳市五十中学地处沈阳市大东区边缘,坐落于一个普通社区中,是沈阳市一所公办学校。据该学校领导介绍:在学校中共有28个班级,28个班共有1117名学生,各个科教学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有112人。建校五...
第5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5.1中职毕业生存在的特点5.1.1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从图5-1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从2007年的6.19%增长到2011年的6.77%,增加了0.58个百...
生命、技术和教育是理解人类起源与发展的三大要素。考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使整体的生命范畴涵盖技术要素,而且能使看似物化的技术范畴触及生命特质,进而在相互关联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范畴。...
4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代价产生的根源分析4.1价值窄化与偏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代价产生的文化根源。在教育政策活动中,价值问题具有特殊的核心地位。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还是教育政策的评价,都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实质上是教育政策...
当前, 学校德育评价存在很多弊病, 很多学者都尝试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但是已有的研究没有对传统的伦理知识进行探索。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分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给学校德育评价带来一些启示, 以期为学校德育评价的改革做一些指导。...
第4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4.1中职毕业生的人数分布情况4.1.1全国中职毕业生九年总人数达4000万从全国中职毕业生的总体规模来看,2006-2014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总人数为4348.6万,就业学生总人数为4190.58万1.从图4-1可以看出,2006-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