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5.12”重灾区“类隔代”教育影响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2 共342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 “5.12”重灾区“类隔代”教育影响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理论表示幼年期(包括学龄前阶段)是孩子步入社会化最早最基本的阶段,将影响整个人的一生。但家庭又是影响幼年个体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个体从出生到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员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就称为社会化因素[42].由此,本研究将从家庭内部主、客观因素和家庭外部条件入手对“类隔代”教育影响成因进行分析。
  
  5.1 家庭客观因素对“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主要是施教者在家庭范围内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客观因素有很多,例如家庭组成结构、经济状况、父母和谐度及文化素质等等。家庭教育的效果是家庭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43].本研究从家庭结构、施教者劳动时间、家庭环境、施教者文化素质四个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5.1.1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疏密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学者对亲子家庭与三代同堂家庭的儿童天性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家庭的孩子个性发展上水平显着地高于三代同堂家庭的幼儿[44].本研究在“5.12”重灾区映秀镇将“类隔代”家庭与正常亲子家庭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正常家庭父母教养的孩子比较约束有礼,性格发展较为健全;“类隔代”家庭虽然也是亲子家庭,但不同的是,父母与孩子年龄差巨大,父母与孩子的年龄结构其实更像正常家庭中的爷孙结构,因此,“类隔代”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性格形成方面存在诸如独尊、自私等弱点。可能因为地震失去至亲的缘故,再生育父母倍加爱护再生育婴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尽力满足孩子需求,很少勉强孩子,难免会溺爱孩子,但是对于孩子的智力、心理健康培养却很欠缺。再生育家庭这样放纵小孩的行为,并不对其进行严厉约束,很容易促使儿童在性格形成阶段出现唯吾独尊、任性等缺点。
  
  5.1.2 家长劳动时间
  
  在汶川县映秀镇“类隔代”家庭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父母劳动时间越长,工作量就越大,那么对再生育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就越大。父母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在工作上投入大量时间,势必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减少。在映秀镇,90%以上的被调查父母表示没时间教育孩子,因为他们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务工、务农或谋其他活计,从早忙到晚,孩子大部分都是任其自然成长,父母很少有精力放在教育孩子上。本研究在调查中,对“类隔代”家庭中典型案例做了简短的一日活动记实:
  
  【案例九】早秋的星期天清晨,映秀镇的天气开始冷了。早上 7:00,张氏夫妇已经起床,张先生将家里的黄牛牵出栏,就托着新鲜整齐的菜筐篮子,去早市卖菜。
  
  妻子开始做早饭。大约 8:00,6 岁的女娃娃佳佳起床,然后奶奶将 4 岁的弟弟小军穿起床,一家开始吃早饭。吃完早饭,妻子扛着锄头去了村子不远处的田间干活,奶奶去河里洗衣服,佳佳就带着弟弟去村口沙堆边与小伙伴玩泥巴。夫妇俩开垦了一大片菜地,塑料大棚里估计种植着反季节蔬菜,这个就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
  
  中午 12:00,夫妇俩回来吃完午饭就一起下地干活,孩子们则边吃饭边看电视,持续到一点多。14:00,奶奶带俩娃娃去邻居家耍,和同龄小朋友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
  
  19:00 天黑,夫妇回来吃饭,晚饭后,两个娃娃看了会电视,奶奶便安顿孩子们睡觉了。夫妇俩忙完家务,开始挑选明日早市上要卖的菜,在灯光下一把一把的捆整齐,直到晚上 10:00.
  
  张先生已经 54 岁了,妻子 48 岁,地震中,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未能生还,“如果还活着,现在都快上大学了”.听张先生说,震后他们身体由于受过伤一年不如一年,出去打工也没人要,只能靠自己家仅有的一块田地谋生。平时他们除了照顾年迈母亲与孩子,就是种菜、卖菜,没有菜的季节还贩卖些蔬菜维持日常花销。谈及眼前的两个孩子,娃娃妈说“震后我们生了个女娃娃,但总想着给张家留个后,就又偷偷生了一个男娃。”谈到家庭开支,张氏夫妇也开始叹气了“家里开销大的嘛,我们靠种菜也只能勉强度日,俩娃娃以后上学也愁人哇”,关于孩子现在生活状态,娃娃妈说“小娃娃还小,有时候他奶奶在屋头看着,我们也没精力带”,“我们白天都在忙着干活,点时间抽不出,就把女儿送进托儿所,每周末接娃娃回来一次”
  
  从案例九中“类隔代”家庭一日记录中整天过程中不难看出:再生育父母一整天的时间都被家务和农活排的满满的,他们早上忙着卖菜,下午下地干活,晚上还要挑拣菜品忙到深夜以供第二天清早去集市售卖。在白天一整日中,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是少之甚少,在教育孩子方面基本没有插手涉足,只是奶奶帮忙照顾孩子起居,但对教育孩子并没有多大作用。
  
  5.1.3 经济条件
  
  一般情况下,家庭主体的工作收入决定家庭经济条件是否优越。在映秀镇调查中 85%的再生育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减少,消费能力拮据不堪,家庭经济条件大不如从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很多健康的父亲都选择外出务工,母亲在家务农或照顾老小。父母们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将攒下的钱留给孩子开销,加上对灾后新生儿的珍视,她们在物质上尽力满足孩子需求,这样很不利于再生育儿童健康成长。
  
  5.1.4 父母文化素质
  
  施教者的文化素养,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能直观的反应一个家庭的家教成功与否。家长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言谈举止形成阶段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潜在示范作用。在映秀镇调查中,再生育家长文化主要集中在小学,小部分为初中水平,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表 3.5)。这些自身文化素质限制直接制约父母们思想眼界、道德水准、教育观及教育方法等等,问卷调查显示:在学龄前阶段,对于孩子智力开发与引导方面,大半的父母都是想过,但没有落实过。
  
  5.2 家庭主观因素对“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5.2.1 亲子关系
  
  在映秀镇关于参加亲子活动的家长问卷统计:96%的再生育父母表示没有参与过亲子活动,也很少有时间静下心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大部分再生育家长外出务工或勤于农事或操持小本生意,从早忙到晚,无暇顾及照料孩子,也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这样的忙碌使家长们忽略孩子对父母的依恋,长久下去未免会在儿童心里留下隔阂印记并疏远父子距离。另外,父母长期忙碌,无暇照顾小孩,出于补偿加上震后出生不易, 在孩子行为需求方面,再生育父母会尽力满足或迁就孩子,这种长期迁就、放纵的教育方式,势必形成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进而在心理上消弱父母对再生育小孩教育的权威地位。
  
  5.2.2 教育期望
  
  映秀镇调查显示,再生育家长文化主要集中在小学,小部分为初中水平,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表 3.5)。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很多健康的父母亲都选择外出务工,母亲在家务农或经营小摊顺便照顾一家老小。外出务工的父母们在社会上时刻忍受着欺侮或不公平待遇。但是他们自己年老学历又浅,想改变这种不公平待遇也无能为力。于是,自己下一代子女的肩膀变承载了他们巨大的期望。
  
  从表 3.11 统计数据不难得出:大部分再生育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或教育都有过高期望;92%的再生育父母认为孩子要上大学并接受更高的教育,还有 56%的父母认为相比大学,他们更看重技能,认为孩子必须掌握一项技能,以后能用自己的看家本领挣个“铁饭碗”.总之,大部分再生育父母有望子成龙的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功成名就,能够为家族增光。事实上,再生育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于理想化的同时也有一些功利化。
  
  5.3 家庭外部因素对“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内因和外外因一起作用而形成的,“类隔代”家庭教育成功与否除了受家庭内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外在条件影响。
  
  5.3.1 幼儿教育
  
  在映秀镇,由于震后人口稀少,幼儿生源不足,农村幼儿园很难开办。目前映秀镇镇只有一所国家办的幼儿园,也是全镇仅有的一所幼儿园。然而,由于幼儿园的管理理念、方法与执行力严重滞后,在幼儿这一块儿的教育显得相当贫乏。
  
  与此同时,幼儿园在当地民众心中权威性与公信度并不高。加之震后再生育孩子的宝贵性,再生育父母对孩子寄予高期望,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就另择他地接受幼儿教育。据调查,表 3.6 数据显示当地 32%的家长将孩子送往都江堰市托儿所,但孩子也未必接收到规范的幼儿教育。
  
  5.3.2 社区环境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加上社区环境的影响氛围并不浓厚,所以社区对每个家庭的早教指导较少,进而增加了“类隔代”家庭教育开展的难度。在映秀镇调查的大部分社区中,藏书室内基本没什么书籍,农村社区教育内容也特别少,特别是幼儿教育知识更是匮乏。每当有上级领导检查,也只是要求社区家庭及孩子按要求做足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加上再生育父母自身文化素质有限,对于幼儿早期教育意识又非常淡薄。所以灾区再生育家庭“类隔代”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灾区“类隔代”教育的欠缺对再生育家庭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