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5.12”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2 共571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6 “5.12”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类似隔代”家庭是“5.12”震后“人口再生育”政策下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家庭群体,也是“5.12”重灾区独有的一种家庭现象。但是,当初该政策下再生育父母平均生育年龄都在 40 岁以上,即:再生育父母与小孩产生的巨大年龄差(>40 岁),超过正常家庭父子间年龄差。另外,面对目前国家正式实施“二胎”政策,随着“原独生家庭”陆续进行“二胎”生育,二孩与父母扩大的年龄差也在所难免,“类似隔代”家庭也将越来越多的涌现。因此,“类似隔代”教育问题将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成本也在持续增加,但是汶川县映秀镇作为“5.12”重灾区,经济欠发达,再生育家庭除了在家务农或摆摊贩外,外出务工是他们最多的谋生途径,但是收入也是微乎其微;另外,映秀镇再生育家庭最大的特征是主体成员大多已经步入中老年化,据统计,80%以上的再生育父母年龄在 45 岁以上,随着年龄老化,劳动能力也相应的减弱,经济收入就更加微薄,家庭对于再生育孩子成长和教育高额成本支出显得更加艰难。
  
  显而易见,彻底解决“5.12”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在短期内将难以实现。但是,如何降低灾区“类隔代”教育对再生育儿童的不良影响,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是政府、教育者及家长关注的焦点。个人的力量相当有限,诚然,解决“类隔代”教育问题,也不能只靠单方面组织的努力。映秀镇中心小学也曾尝试克服“类隔代”教育问题,但因家长们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告终。解决“类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政府发挥(政策)主导作用,家庭与学校(行动)积极响应,相互配合。
  
  政府引导涉及政策倾斜、人口管理、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等问题,学校侧重管理、教育方式、沟通等问题,家庭则要注意自我提升、更进教育观及教育行为。所以,本章节针对映秀镇“类隔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6.1 政府推行“人口再生育”延续政策,减轻再生育家庭后续成本
  
  汶川地震后,政府在重灾区出台了“人口再生育”的关怀政策,鼓励因震失独家庭进行再生育,并且有大量失独家庭积极响应进行再生育。但是,当初该政策下再生育父母平均生育年龄都在 40 岁以上,随着“再生育”政策实行 8 年来,再生育儿童大部分已经步入学龄前阶段(最大孩子已达 7 岁),父母随着年龄老化劳动力日益退化,经济收入更是微薄,加上再生育孩子步入幼儿园花费,家庭经济更加拮据。
  
  再生育父母们目前通过劳动尚且勉强维持开销,但是等到孩子步入中学或更高教育阶段,他们已经步入 60 岁的老年队伍,没能力劳动赚钱时,自己尚且需要赡养,孩子正处于上学需要教育经费阶段。那么再生育儿童的未来教育费用该由谁买单?年老体迈的再生育父母该由谁来赡养?这一切都是再生育家庭后续将要面对的客观难题。
  
  对于解决“类隔代”教育以及经济这种困境,最核心的要靠政府。政府“后人口”政策的支撑,解决是“类隔代”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当初,政府为弥补灾区人口损失出台“再生育”人口政策,的确减轻众多失独家庭的伤痛。
  
  但是,它依旧只是灾后临时性应急政策,在孩子出生后,该政策有效性便停止了。
  
  该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再生育家庭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再生育父母年老使得保障问题与再生育家庭重新有了孩子后产生的一系列教育、经济、心理等问题。面对巨震对经济毁灭性的打击,后续孩子教育、经济“青黄不接”等问题都缺少长效规划。所以,“再生育”政策后期衍生的“类隔代”问题,依然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扶持,出台“再生育”后期的延续政策,解决再生育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及再生育儿童的教育可持续问题。
  
  6.2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办学设施,开展家庭教育培训
  
  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加大教育投入可以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与组织家庭教育培训两方面入手。
  
  在完善灾区学校办学设施方面,学校硬件设施以及师资质量是关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扩大学校规模并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建学生宿舍,将灾区学校转变成“寄宿式”学校。映秀镇再生育父母大多为生活所迫整日忙碌,无暇看管孩子,任由孩子放纵自由成长,本就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将学生定期寄宿在学校,与同龄人集体生活,这在无形中增加孩子团结合作精神,并且能提高他们自理能力;与此同时,由教师统一管理教育,也有利于孩子们不良习惯的改正。另一方面,灾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有待于提升,在映秀小学师资资源单一,经常有身兼数科的教师,还有一部分年轻支教教师,授课不到 2 年就调走,教师流动性大,严重影响灾区学校的教学质量。灾区处于偏远地区,自然不会是优秀教师的首要选择,但是加大对灾区教师福利待遇的投入,或许是一个切实有效的引导之策。
  
  当然,在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政府也不能够忽视其重要性。据统计,映秀镇100%家长认为家庭教育重要,但是 96%家庭都没接受过家庭教育培训课,他们大多都是靠经验教育孩子。教育投入侧重对灾区“类隔代”家庭进行引导与教育,可以加强再生育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知,进而促进再生育儿童快乐成长。村委会作为灾区基层组织,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定期组织再生育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为家长们讲解儿童心理常识、幼儿教育方法以及沟通技巧,在培训中家长们也可以交流互动,分享教养孩子心得体等,进而更新再生育父母们的教育观,以促使其与时俱进。
  
  6.3 促进家校联系,提升家长监护素养
  
  学校是孩子学习阶段接触最久、受影响最深的场所,学校教育也是“类隔代”家庭再生育儿童接受时间最多的正规教育。学校教育究竟该怎样弥补“类隔代”家庭教育的缺失,从当前“类隔代”教育现状出发是关键。
  
  6.3.1 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
  
  在以前,学生成绩单与电话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常见纽带,但是在“类隔代”家庭中,再生育孩子的父母与其他同龄人的家长年龄相差巨大,或许再生育家长更趋于中老年群体。并且再生育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与其他年轻家长相比,他们在与学校联系方面可能没那么便捷,QQ、微信等高科技信息交流对他们而言较为困难。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与教师面面交谈、彼此袒露心声。因此,学校应当照顾这一特殊家长群体,让学生各科老师轮流进行定期的家访,适时交流学生的学习状态。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来学校开家长会,通过与其他家长交流心得来补充自身家教知识与方法。这样家校保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保持密切联系,能够适时调整对再生育孩子的教育方向。
  
  6.3.2 进行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监护素养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孩子成长阶段起着独有的示范作用。由于映秀镇再生育家长文化素质偏低的限制,孩子往往是在溺爱中成长、并且父母为了生活日夜操劳也无暇思考孩子教育问题,所以很多孩子是放任自流的。
  
  学校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再生育家长们来学校学习,也可以邀请家教比较成功的的家长给大家做分享,同样也可以借助村委会的影响号召家长们加强对家教知识的重视与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往品学兼优的方向培养。
  
  6.3.3 开展亲子活动,加强亲情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亲情是任何一种情感都无法取代的,亲情有时候对教育孩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感化作用。尽管如此,但灾区再生育家长却因为生活忙禄而无暇顾及孩子内心世界,也没精力去深入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动态。据统计,映秀镇 96%的再生育父母没有与孩子进行过亲子活动互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父母劳累不会向孩子吐露生活的艰辛,也不会按期与孩子进行内心坦诚的交流,所以情感沟通在家长与孩子之间非常欠缺。
  
  因此,学校可以根据“类隔代”家庭实际情况,每学期适时开展亲子活动,为再生育家长和孩子创造亲密接触、能走入内心的亲子活动。学校还可以设计亲情感恩活动,动员家长与孩子们多多参与,让他们在参加亲子活动的同时,又有机会与孩子深入交流,并且能让孩子在活动设计中真切感受父母的拳拳之心。长期开展就无形中消除再生育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能缓解家长与孩子因年龄差巨而出现的代沟问题。
  
  6.4 加强管理,弥补“类隔”孩子家教空白
  
  由于再生育父母自身素质以及时间限制,“类隔代”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缺失。为了弥补“类隔代”孩子家庭教育空白,灾区学校可以借助政府出面,在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对“类隔代”孩子在品德、性格、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集中管理和专项教育。
  
  6.4.1 加强假期管理
  
  在映秀镇关于“孩子假期计划”的调查中,大部分再生育父母表示孩子在家玩耍或随父母去务工地生活,“类隔代”孩子依旧是放任自流的缺少管束与教育引导,大部分时间都白白荒废掉了。鉴于此,学校可以选派一批爱心与责任心兼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假期成立兴趣帮扶小组,由当地村委会带头组织,将灾区再生育孩子集中起来,开展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棋艺、武术、书法、体育等兴趣活动,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学校还也可以利用农村开阔灵活自然环境,组织孩子去蔬菜种植基地、经济作物区体验劳动生活:一方面,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增进对父母的理解,减少与父母的隔阂。与此同时,定期对再生育孩子开展心理知识普及“阳光”活动也很有必要,这样有助于培养“类隔代”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态度。
  
  6.4.2 健全监督体系
  
  健全的监督体系方能保证执行力的有效性,“类隔代”教育也是如此,仅依靠学校各种爱心活动或计划措施补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校内外监督体制,学校关于“类隔”教育的努力方能持久生效。一方面,在校内可以选取一些责任心强的老师适时留意“类隔代”儿童状态及行为,出现问题时及时联系家长给于教育并作好记录;另一方面,在校外,除了学校老师与家长做好沟通以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干部的威信,让学生干部向老师汇报这些孩子的行为,并定期对犯错误的孩子开展谈话教育,不断总结方法,保障学校监督体制有效进行。
  
  6.4.3 重视心理辅导
  
  爱的教育也是孩子教育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父母及身边的人的爱,并且爱的力量更是无穷大。尤其像“类隔代”孩子这种特殊群体,迫于家庭经济的拮据,父母整日奔波忙碌挣钱,很难兼顾对孩子爱的教育。再生育孩子长期疏于父母的关心,孤独与无助只是压抑在心底,很难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更有一些孩子内向自闭、不善言谈,很容易形成自闭症。
  
  在“5.12”重灾区类似于映秀镇这种状态的“类隔代”家庭还有很多,所以“5.12”灾区的学校应该尝试着关注再生育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也应该分年级阶段相应的摆在学生教育课堂之中。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辅导室,组织专门的老师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也可以在校园开设“悄悄话”信箱,鼓励孩子吐露自己的内心苦楚及真实声音。
  
  6.5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自我提升家教水平
  
  在灾区映秀镇“类隔代”家庭中,大部分再生育父母对孩子都有较高的期望值,92%的再生育家长表示孩子需要上大学,最好是受更高的教育。为此,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他们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对于孩子的疼爱方面,除了用金钱来弥补孩子物质需求外,便无其他。他们整日忙碌,几乎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也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教育任务都放在学校身上,却忽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另外,再生育家长文化主要集中在小学,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源于再生育家长们自身素质有限,教育心理学知识贫乏,他们只看重孩子考试分数,很少关注孩子精神世界,更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在生活上吃饱穿暖,自己无力教育小孩,教育孩子的事情应该都是学校全权负责任。再生育家长们落后的教育观及教育行为容易造成因自身教育失职而严重影响再生育儿童的未来教育,因此,再生育父母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6.5.1 加强与孩子、学校的沟通联系
  
  沟通有利于孩子内心接受父母观点,是父母与孩子融洽相处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再生育父母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行动上消除与孩子长期的心理隔阂。在沟通时间方面,再生育父母要注意时间分配,以保持充足的时间与孩子相处,给孩子讲讲故事或者进行情感交流,坚持至少一周一次或者每月两次的频率,保持与孩子沟通互动的连续性;在沟通内容方面,再生育父母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历程,多与孩子聊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针对他们不实际的的想法给予耐心的引导;在沟通方式方面,父母在交流时要保持与孩子平等的地位,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耐心沟通,而不要颐指气使地以命令的口吻交流,这样孩子不仅不愿接受家长的想法,更会反感这种交流方式而远远避开家长与他的交谈机会。另外,家长也可以适时采取留言或写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学会思考。
  
  当然,再生育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也至关重要。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时间最长的场地,孩子言谈举止的变化都能够被老师们及时洞察。家长与孩子的老师经常保持联系,不仅能够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状态,还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孩子学校教育的不足。学生家长除了参加学校定期家长会外,也可以自主定期去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这样“家校合一”,不仅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类隔代”教育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6.5.2 自主学习家教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调查显示:再生育家长文化主要集中在小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他们自身素质有限,教育各方面知识也相当匮乏。所以为了发挥父母教育职责,再生育父母除了积累经验还应该不断学习,通过阅读或教育讲座、网络课程来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与眼界。再生育家长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及与时俱进,才能够与孩子更多地的共同语言,才能与孩子消除心理代沟。
  
  6.5.3 改良习惯,发挥榜样作用
  
  古代用“上梁不正下梁歪”来强调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力。孩子在幼儿期成长阶段有着特别强的模仿能力,此刻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学习阶段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大。父母身上不良习惯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再生育家长除了留意孩子身上出现的坏习惯,并给予及时纠正外,还要客观看待自己作为成年父母身上存在的缺点,并要坚持自主改掉不良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以健全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总之,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正确行为习惯,并时刻为孩子传递“正能量”,将“类隔代”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