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二孩家庭存在的教育困境与有效策略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盖蓉蓉
发布于:2018-12-03 共5872字

  摘    要: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 越来越多的二胎宝宝出生, 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家庭教育新问题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让大孩接受二孩, 让两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成为社会探讨的新话题。二胎宝宝的出生, 家长们在喜悦和忙碌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大孩的心理特征, 同时, 父母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本研究期望能引起父母的重视, 采用有效的方法让两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二孩家庭; 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二孩家庭存在的教育困境与有效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liberalization of the second-child policy, more and more second-child babies are born, and the new problems of family educ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should also be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society. How to let the first child accept the second child and let two children grow up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s become a new topic of social discussion. When the second child is born, parents should not neglect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while they are happy and busy. At the same time, parent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two children. This study hopes to attract parents' attention and adopt effective methods to make two children grow up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Keyword: Two children families; Educational problems;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父母不仅要养好孩子, 更要育好孩子,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 这是母鸡都会做的, 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所以, 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值得父母终身学习。教育好一个孩子, 对很多家长来说, 都有点困难, 更何况是教育好两个孩子。随着二胎的到来, 网上频频爆出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大孩激烈反对, 母亲无奈流掉二孩”、“5岁姐姐欲拿扫把揍几个月大的弟弟”、“三岁男孩辍学装病, 阻父母要二孩”……或许看到这些新闻, 大家最先谴责的是老大, 但是, 我们可曾想过老大的心理, 他为何会如此做?他会觉得“父母只关心弟弟妹妹”“爸妈不再爱我”……因为害怕、忧虑才做出一系列事情。让孩子接受二孩的到来, 有了二孩后,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两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这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二孩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

  (一) 忽视老大出现的一系列情绪问题

  很多家庭由于老二的到来, 父母精力有限, 对老大的关注明显减少, 甚至有的送给老人照顾, 不能敏感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据调查, 家有二孩的带养方式, 50%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 24.19%是全职妈妈, 19.35%是保姆带, 全职爸爸1.61%, 托儿8.06%, 而上班族爸妈一起教养孩子的, 仅占了6.45%。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应尽量自己带孩子, 特别是不能因为有了二孩便将大孩送到奶奶爷爷家, 长期不闻不问。父母应该让老大感受到爱, 不能让他们觉得有了弟弟妹妹, 父母便不爱自己了。同时父母可以多关注一些育儿周刊, 育儿网络平台, 早期教育类书籍, 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其他二孩家庭出现的一些现象, 当自己孩子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 耐心引导孩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正确对待这一变化。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幸福是“始点”, 是“本原”, 正是为了它, 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1]老大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 感受到幸福, 自然更容易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

  (二) 父母溺爱, 孩子缺乏责任感

  孩子对待弟弟妹妹有敌意, 主要是没有觉得弟弟妹妹是自己的亲人, 没有照顾的意识。现在的独生子女, 大多十指不沾阳春水, 父母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做家务, 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 因为有了弟弟妹妹, 父母对其关爱度减少, 便立刻引起他们的不适, 觉得是新成员的到来夺走了父母的爱。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参与照顾弟弟妹妹的日常生活, 孩子就不会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了。在国外,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据调查, 经常帮忙照顾弟弟妹妹的同胞关系更加融洽。

  (三) 父母关系不和睦

  关系不和睦的家长经常吵架、争执,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对于儿童, 他们的很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 头胎儿童对于自己最亲密的同胞, 大多也会沿用父母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 两个孩子出现矛盾, 最先想到的就是争吵。积极良好的教育方式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 包括对同胞关系的影响。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时候, 父母耐心教育, 效果更加明显。

  (四) 父母不经意间的“不公平”

  可能经常老大会听到这样的话“妹妹小, 你要让着她”, “你都这么大了, 该懂事了”, 两个孩子吵架, 有的父母会觉得老大不懂事, 觉得大孩就应该让着小的, 这无形中让老大受了委屈。之前, 网上很火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让孩子们深恶痛绝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你看XX家孩子又考了第一”“你看XX家孩子脾气多好, 学习还好, 多听话”, 或许你小时候听得不耐烦, 还会顶嘴“让她来给你当闺女吧”。但是, 现在, 这句话你可能再也不能说出口了, “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有的父母经常不经意间比较两个孩子, 无形中贬低了一个孩子,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孩子之间关系。

  (五) 忽视大众媒体的影响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它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方面, 丰富的大众传媒有利于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 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和生动的家庭教育素材通过大众传媒得以传播, 对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 当今的影视节目涉及了许多家庭纷争、兄弟反目、财产纠纷等题材, 这些消极文化和不良信息都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影响。在班杜拉 (1971) 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中,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形成的, 在进行观察学习时, 人们可以不进行与榜样相同的外部反应, 不直接受到外部强化, 只要通过观察学习过程, 人们就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行为, 从而形成个性。[2]影视传媒中充斥的大量夸张、不实的负面信息, 甚至部分影视剧为获取收视率胡编乱造剧情, 大量的虚假信息混淆了孩子们的视听, 它们腐蚀了儿童原本健康的心理, 使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感到无所适从, 误导年幼且不具备辨别能力的儿童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儿童往往会将影视节目里的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在内心产生对“二胎”手足的排斥感。

  二、在二孩家庭中盛开幸福之花

  (一)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数据表明, 父母在二孩出生顾虑问题上, 仅有10%的家庭担心“老大不适应”, 而大部分家庭都选择了“担心经济负担过重”。由此可见, 父母在孩子养育问题中更加重视的是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 而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弟弟妹妹的出生, 父母不得不将头胎子女让老人帮忙照顾或者请保姆或者自己照顾, 从而对头胎子女的关心减少, 这个阶段孩子会故意出现一些无理取闹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据调查, 有的孩子会故意装病, 有的脾气变得格外暴躁。亚里士多德说: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 当其穷困时, 以财富为幸福, 当自觉无知时, 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3]因为家里有了另一个小生命的到来, 因为父母对其关注的减少, 头胎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觉得自己不幸福。父母要增加母爱和父爱的投入, 尤其要更加重视头胎孩子的心情, 消除孩子的被抛弃感,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多用拥抱、亲吻的方式来表达父母的爱, 告诉他, 父母有多么地爱他。不能斥责孩子的不懂事和任性, 一段时间以后, 他发现弟弟妹妹的到来并不是来抢夺父母的爱的, 他的成长就会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二)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独生子女平时缺乏玩伴, 自身享受了太多的爱, 甚至是溺爱, 会导致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认知发展缓慢, 容易表现得脆弱和自私自利, 对家人不满就以跳楼、自杀等幼稚的方式来进行威胁, 进而影响其对同胞手足的接纳度, 不愿意将父母的爱分享给弟弟妹妹。社会上存在的那些“极其任性”的头胎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 最大的责任人是父母。

  外国的家庭大多都是多个孩子, 国外的哥哥姐姐也会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混龄”编班, 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哥哥姐姐的新角色。“责任意识”要求父母在“无条件”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 也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对家庭其他成员所负有的责任, 身为家庭的一员, 有做家务的义务, 需要关心和爱护父母、体谅父母、接受弟弟妹妹。家长应认识到同伴交往的价值。皮亚杰说, 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更能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化的状态中走出来, 青少年时期, 同伴之间影响力往往大于父母的影响力。父母在二孩出生之前, 可以带着老大多跟有二孩的家庭接触, 让孩子感受有弟弟妹妹的生活状态, 使其通过积极向上的团体, 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塑造健康的心理;也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多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耍, 体验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感;家里也可以养一下小猫小狗, 花花草草, 让孩子帮忙照顾。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关系中, 每个人对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比如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让他知道, 身为家庭的一份子, 有责任和父母一起承担家庭事务, 培养责任感, 他们会更容易地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 有利于孩子们和谐相处。

  (三)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形成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Garcia等[4]研究发现同胞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氛围和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同胞关系融洽的时候, 家庭的氛围是愉悦的,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有摩擦。同样的, 在充满爱的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 将促使孩子更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对弟弟妹妹的接纳水平, 同胞关系会更加亲密。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 最难的一关也是沟通, 因此, 在家庭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父母一定要承担起沟通的全部责任。沟通不仅是父母之间有矛盾后的及时沟通, 也包括孩子之间的矛盾, 家长也要充当孩子沟通矛盾的协调者。当然,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沟通的方式也会不同。比如:2-10岁的孩子, 在道德认知体系上大多还处于“唯利是图”阶段, 即“前道德阶段”和“他律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全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 如果出现一个弟弟妹妹抢东西, 那就要抵制和反抗。他们是不讲理的。这时父母说“你都这么大了, 该懂事了”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父母绝不可以将“应该懂事”的责任丢给孩子, 这对老大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小孩子不可能懂那么多道理。这时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 同时“共情”, 体会老大的感受, 生活中一步步引导孩子接受二孩的到来, 让他喜欢自己的弟弟妹妹, 两个孩子和谐相处。

  (四) 民主、公正地对待孩子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对子女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 首先需要家长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 这涉及到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 范围广、内容多。不管家长原先学历水平如何都必须继续努力学习,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育儿能力。家长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听取讲座、参加专业培训机构, 以及请教专家、与他人交流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经常反思, 总结经验, 提高家庭教育成效。

  与孩子建立民主的关系, 和孩子做朋友, 让孩子“有话敢说”。孩子惧怕权威型的父母, 即使心里不高兴, 也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长此以往, 必然引起一定的心理问题。而社会上存在的那些“极其任性”的孩子, 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过于溺爱, 使其无法无天,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 没有树立足够的权威, 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才造成“13岁孩子给母亲下堕胎药”等现象的发生。当孩子与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时, 会乐于对父母说心里的秘密, 比如因为弟弟妹妹, 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觉得心里难受, 这时家长可以对他们进行正确地引导。所以, 民主的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 尽量公平地对待孩子。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长”, 父母的爱不能按斤按两地给,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更何况, A是一个听话、学习好的孩子, B是一个叛逆、不听话的孩子, 父母心里多少总有一个最喜欢,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父母坚决不能在一个孩子面前批评他的缺点, 总是表扬另一个。“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父母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善于表扬孩子, 使他感受到爱, 慢慢引导他往好的方向发展。正如“标签理论”所言, 你每天表扬孩子的优点, 说他是一个好孩子, 他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之前调查的时候, 有个姑娘不赡养老人被告上法庭, 究其原因, 因为其初中的时候读书好, 但是考试没有发挥好, 没考上免费的重点高中, 如果去这个重点高中读书, 需要家里出6000块钱的学费。但是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 还有一个弟弟, 父母便不让她读书, 让她初中毕业便打工赚钱。但是, 当他弟弟考高中的时候, 学习太差, 父母便说, “男孩子怎样也要读书”, 便花钱供他去技校学习一技之长, 又送礼找人给儿子找工作, 还买了车。种种事情, 使她心里感到极大的不公平。结婚后, 也不回娘家, 不出钱赡养老人。究其原因, 若父母不是因为重男轻女, 太偏心, 也不会造成这种后果。

  (五) 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美国着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说过:“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 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5]某些电视剧中缺乏真实的资料, 比如“争夺家产”“家长重男轻女”“喜欢老二”等情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菲利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有幸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促使其犯罪诱因的良好环境中, 他可能活到80岁也不犯罪。”[6]网络时代高速发展, 大众传媒大量报道了一些“大孩殴打二孩”等信息, 正如“波波玩偶实验”中的结论, 孩子看到了媒体报道的暴力行为, 但是媒体没有写会如何惩罚这些暴力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学会了模仿, 并以此来对待他们的弟弟妹妹。

  面对大众媒体中传递的负面信息, 需要政府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文化传媒的监管、审核及筛选, 避免在黄金档播放题材内容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影视作品, 不要夸大报道孩子不和谐相处的情节。同时要求家长经常关注孩子所看电视是否真实、健康, 预防媒体不良信息对儿童的腐蚀, 同时可以让孩子多看和谐家庭相亲相爱的情节。

  参考文献:

  [1]曹辉, 朱春英.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J].教育探索, 2008 (01) .
  [2]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71, 1977.
  [3]苗元江, 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J].教育评论, 2001 (05) .
  [4]Rachel Bachner-Melman.Siblings in the Context of Anorexia Nervosa.Isr J Psychiatry Relat Sci.2005 (42) .
  [5]刘振华.构建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思考[J].行政与法, 2005 (01) .
  [6]吴武典.校园暴力行为的防治与辅导[J].现代教育, 1992 (01) .

原文出处:盖蓉蓉.二孩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1):168-17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