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09 共550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对国际经济关系和各国经济活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各国和地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纷纷开始进行各项改革,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则是成为国际会计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也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其目的是使各国或地区间企业间相互融资、运作资本以及协作共赢。近年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中来,其中参与度较高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积极参与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工作中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且为世界性的会计准则的形成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6 年 2 月 15 日,中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2010 年 4 月 2 日,中国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全面部署了下一阶段中国会计准则建设有关工作的重要举措,明确了中国下一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持续趋同的目标,并将名称中的全面趋同改为持续趋同,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理念的变化。

  1.1.2 研究意义。

  首先,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会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经济后果理论。会计准则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手段,其具有经济后果这一结论已得到世界各国以及地区的普遍认同。简单来说,影响路径为:会计准则影响会计报告的内容和质量,会计信息又是以会计报告为载体,会计报告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计决策会使其他相关方受益或利益受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会产生经济后果,不仅如此,会计外交,等效认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以及策略的选择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

  其次,就金砖五国来说,只有中国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取的是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策略,依然寻求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认证,其他四国中已经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经济体对于国际财务报告的认可度均较高,大多数国际或地区已经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财务报告的编写指南,当然也有态度比较暧昧、即将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与其他经济体的会计趋同路线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路径以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梳理现有的趋同战略系统,也为进一步优化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提供经验。

  1.2 文献综述。

  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是伴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的,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资本市场国际化,才会出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所以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概念,正式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会计领域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差异,减少障碍和矛盾,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

  2001年,IASC成功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改组,其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明确规定要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促进这些准则都得到严格运用。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

  至此,趋同概念也被正式提出,并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2.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

  威廉姆·斯科特(William Scott,1997)相信虽然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多方政治博弈的过程,政治权力意味着控制力,掌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话语权就等同于在国际范围内展示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权威性的机会,所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是各方综合实力的博弈。

  曲晓辉(2001)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应该简单地归类为技术范畴,而应该把其当作是一个政治程序,简单地归类为技术范畴反而会阻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冯淑萍(2002)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是协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利益的过程。曲晓辉、陈瑜(2003)主要从五个方面:人员构成、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宣布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表、美国立场的转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利益博弈、政治较量以及经济后果。从而得出结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政治程序的倾向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意味着放弃本国的会计实务而去遵从发达国家的会计实务,汪祥耀、李连华(2006)认为目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处阶段的实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一次具有革命性质的会计制度变迁。何宪民(2006)相信会计国际趋同实质上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国际会计制定标准之争。葛家澍(2008)相信因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美国化越来越严重,所以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实质上却是与美国现行会计准则趋同。

  王征(2008)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1.2.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

  塞缪尔斯和派伯(Samules and Piper,1995)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提出一个由弱变强的路径模式,即: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这一模式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变路线和发展过程。缪勒和乔伊(Muller and Joey,1999)则指出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标准化和协调化两种不同的思路。

  标准化指的是制定和实施全世界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来取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协调化则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之间不断协调,从而使得财务报告和会计实务的可比性提高。

  葛家澎(1993)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提出了协调、沟通和统一三种思维模式,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尽量扩大共识,减少差异。严先锋(2004)根据协调方数量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单边协调、双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三种模式,单边协调指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基准而采取的协调行为;多边协调是两个以上的协调方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

  1.2.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约因素。

  英国学者乔希(1998)给54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194位会计教育工作者寄发问卷,根据问卷反馈乔希发现制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主要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约条件,国内学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曲晓辉(2003)从理论层面讨论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认为虽然统一的会计准则确实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财务信息的协调,但是鉴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或制度,实际操作起来仍然需要多方协调和博弈。乔元芳(2004)认为会计实务界的态度、会计的税收驱动性、翻译困难等都可能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障碍。

  夏冬林,李晓强(2005)承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需要不同国家或地区共同努力协调,但同时也提出评判会计准则还要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一味地强调协调性而忽略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的影响,反而会形成新的障碍。胡晓明(2008)根据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阻碍源自经济后果、文化冲突和政治寻租。陈瑜(2008)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约原因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的"美化"和"欧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2.4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对比。

  叶建芳、王建新(2003)主要从规范形式、制定机制、指导思想以及具体内容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汪祥耀、骆铭民(2003)详细对比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内容,发现了两者之间有36项重大差异。德勤公司(2006)以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样本,逐一进行对比,得出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现了实质趋同的结论。但刘莉(2009)则认为,虽然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现了实质趋同,但两者仍旧存在着差异,比如侧重对象不同、计量模式不同、结构层次不同、治理目标不同。

  1.2.5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战略、策略。

  冯淑萍(2004)将中国会计实务划分为成四类,认为每一种会计实务应该有自己独有的国际趋同策略。郭永清(2004)从深层次背景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分辨其为实质性差异性还是技术性差异,并针对两种不同差异设计了不同的国际趋同战略。汪祥耀、李连华(2006)认为在对会计制度路径进行调整时,我们应该以突变式的改革策略取代目前执行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葛家澍(2008)认为虽然中国现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趋同,但趋同不等同一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国际趋同,还要顺应国情,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制度和体制。

  并且提出中国现阶段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根据上述文献综述,可以将已有的理论研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研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博弈。第二,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研究认为路径有两种:标准化和协调化。标准化指的是制定和实施全世界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来取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协调化则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之间不断协调,从而提高财务报告和会计实务的可比性。第三,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约因素的讨论,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路并不顺畅是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或制度,要想达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目标仍需多方协调和博弈。第四,侧重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总的来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是针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或者是对于同一问题,因为资料和研究背景的不同导致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其理论指导意义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此理论背景下,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关注趋同的最新动态,梳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路径选择以及效果研究,并且重新思考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故本文将以维护中国利益的角度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及本质,运用博弈论等相关理论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同时明确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对中国如何应对趋同以及如何促进趋同尝试性的提出一些建议。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基于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和效果的研究,文本将结合中国会计准则的执行现状,为中国会计改革提供的相关建议。

  本文总共有 5 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 1 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引出研究的问题,再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和述评,最后提出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 2 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和本质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或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机会日益增多,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商业语言,会计不再仅仅是一国或地区内企业之间沟通的媒介,更是肩负着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任。本章基于新经济制度和博弈论的视角,企图找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

  第 3 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本章首先根据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式和路径不同将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分为四种:会计准则选择渐进式改革路径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选择突变式变革路径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选择平行部分推进式变革路径的主要国家,以及会计准则选择渐进式、突变式变革路径的主要国家;然后梳理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变迁过程,并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模式作出分析。

  第 4 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包含三个层次:会计实务执行效果、准则趋同后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和准则趋同后的经济后果。

  12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而言,本章主要是对 2008 年至 2015年间 31 家 A+H 股上市公司根据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选取了净利润、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三项财务指标以及其差额进行一般性统计和描述性统计,并通过对其进行显着性检验来验证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

  第 5 章,结论与建议。总结全文,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1.3.2 研究方法。

  为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本文拟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博弈论。

  由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很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比普通合作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因此博弈双方存在利益、合作等多方面的博弈,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

  规范研究法。

  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的文献,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原因以及路径研究进行梳理,并回顾中国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

  比较法。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普遍运用比较法。尤其在阐述第 3 章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时,本文多角度地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选择,以求找出共性和规律,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提供借鉴。

  报酬模型。

  当前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主要是直接验证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或报酬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着,一般以价格模型或报酬模型为主要工具。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会计准则的效果,本文选用报酬模型研究 A+H 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以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三项财务数据,验证了本文的两个假设:

  假设 1:两种会计准则下 A+H 股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存在显着差异;假设 2:新会计准则提高了 A+H 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相关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国际会计论文
返回: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