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军事教育论文 >

开展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2-02 共3275字
论文摘要

  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中,就深化军事斗争准备阐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部署,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才准备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保证,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发展走向,科学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发展建设步伐,推动人才准备向基于能力、常态准备、拓展范围转变,努力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笔者感到,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论述指示要求,扎实推进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应正确把握以下五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核心”与“多样”的关系,深入推进人才能力转型

  习主席指出,打仗能力是军队的核心军事能力,也是完成其他任务的基础和支撑;加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贯彻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要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贯彻体系建设思想,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贯彻习主席指示要求,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核心与多样的关系,真正认识到:核心军事能力是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基础和关键,多样化军事能力是核心军事能力的拓展和延伸;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任务特点,既要把有效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作为人才准备的基点,又要把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作为根本着力点,推进人才准备向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聚集。为此,应坚持“全程全面全员”的思路,实施人才素质结构战略改造。一是在院校培训上提高“两个比重”。一方面,加大信息化专门人才占人才培养总量的比重,满足电子对抗、侦察预警等信息化部队对人才的急需;另一方面,加大信息化知识占人才培训的教学比重,加强人才队伍信息化素质基础培训,形成人才培养“起跑领先”优势。二是抓好信息化素质的全员提升。把提高信息化素养作为学习型军营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院校送学、个人自学、部队组学、机关督学“多位一体”培训格局,持续深化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和技能培训,推动官兵信息化素质普遍大幅提升。三是扭住信息化实践演练这个关键。以信息化条件下演习演练为牵引,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技能训练,深化信息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高官兵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兵力对抗的能力。四是用好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这个平台。通过舰艇出访、远洋护航等重大实践,既注重加强国际政治、外事礼仪、国际法等知识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又注重在陌生复杂环境中开展实战背景演习演练,全面提高人才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

  二、正确把握“新型”与“主战”的关系,统筹使用各型各类人才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增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同时又指出,要立足我军实际,正确处理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关系,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推动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习主席的重要指示,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必然带来作战理论、训练模式、装备发展、体制编制等各个领域深刻变革,人才准备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在数量规模、专业结构、资源配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要紧跟新装备发展进程培养锻造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具有需求急、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人才培养应采取应急和常态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应急模式以生产厂家和新装备部队为主,采取理论培训、厂所带训、实装跟训等办法,重点围绕熟悉新装备、掌握新装备、驾驭新装备,超前培养大批新装备指挥和技术骨干。常态培训是院校为主,将院校承训能力与部队装备同步规划,推进新兴学科专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建设,加快形成军队院校自主培训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配置新老装备人才。必须打破人才资源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地域固定的壁垒,通过各类培训转化提高,积极走开新老装备人才在不同部队交流使用路子,以新装备知识学习培训促进传统主战力量人才素质提升,难以适应转型需要的通过安排转业、复员等方式及时分流。

  三、正确把握“自主”与“依托”的关系,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既要培养大批高端领域军事人才,也要求人才整体素质有大的提升,仅靠军队自主培养短时间内难以保障,必须借助军民融合发展这个战略平台,构建军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育人格局,提高人才准备质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军队人才培养已初步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构建了自主与依托优势互补的多元培养格局,但还需要在拓展范围、畅通渠道、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一是提高依托培养质量层次。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调整优化依托培养体系布局,将国防生培养重点放在国际国内知名、学科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全面推行国防生岗前集中培训和岗位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军事素质和第一任职能力。二是合作培养向高端领域人才聚焦。依托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平台,按照“借才 + 引智”的思路,积极申请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协调引进国际政治、军事外交等急需专业人才。三是建立特殊人才培养协调中心。依托大型军工集团、高新科技企业设立若干人才培养基地,积极走开赴国外培养人才路子,加快新兴专业、特殊人才培养步伐。四是拓宽依托培养人才范围。尽快建立士官学历教育依托培养的制度,把大专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志于献身军队建设事业的毕业生作为士官人才的主要来源,逐步构建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士官依托培养体系。

  四、正确把握“盘活”与“稳定”的关系,着力加强人才管理调控

  习主席指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要做到“不经人员装备补充、不经临战训练”就可遂行任务。落实这一指示要求,首要的是保持一线作战部队人才队伍充实稳定,但过于稳定又势必会导致人才队伍“一潭死水”。因此,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在确保人才队伍充实稳定的同时,合理掌控人才的流向流量,保持人才队伍整体活力。笔者感到,应在四个方面使劲用力:一是疏通“进”的渠道。建立人才资源配置模型,加大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人才供需矛盾预测,科学确定各级各类人才数量规模、结构比例、投向投量和节点要求,确保补为所缺、随缺随补。二是创造“留”的环境。发挥激励机制导向作用,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边远艰苦地区人才在个人进步成长、生活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为战斗力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才实施奖励,积极解决官兵实际困难,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三是把住“出”的关口。建立特殊人才数据库,从严控制各类骨干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及高学历干部改行、转业复员和其他情况的流失,对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弱、业务水平低的干部及时予以分流,最大限度地保留应急作战急需人才。四是控制“动”的方向。分类控制干部晋升节奏和非工作性调动,选送素质提升急需、岗位任职急需、提拔任用急需人才入校学习,把优秀骨干人才、高层次人才合理交流到最适合其发挥才干的岗位上去,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确保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充实稳定、有序流动。

  五、正确把握“应急”与“常态”的关系,完善平战一体准备机制

  习主席指出,要把日常战备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坚持平战一体,抓住平战转换这个枢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军事斗争准备既有现实性紧迫性,又有长期性艰巨性,仅靠临时性应景式的应急模式势必导致人才准备的“碎片化”;必须紧跟形势发展变化,统筹做好应急人才准备与常态人才建设,构建平战一体快速转化机制,缩短人才应急准备周期。为此,应在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适当保留应急措施。针对一些任务急需,应继续采取急用先建、急事快办的做法,通过调余补缺、生长补充、专业改训等途径,必要时在院校和部队开展针对性应急培训,满足当前应急任务需要。二是逐步走开常态建设路子。

  制定实施中长期军事斗争人才准备专项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人才准备任务,坚持把自查自评与重点抽查、静态检查与拉动检验、专项检查与综合考评结合起来,完善人才准备检查评估标准和办法,加强对人才准备的过程控制、动态监测。三是建立完善人才准备平战转换机制。贴近不同军事行动任务,进一步充实完善应急作战、应对突发事件、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紧缺人才数据库,健全干部应急补充、技术骨干调整、预备役征召等方案预案,并结合重大演习活动,组织人才准备平战转换演习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时人才工作业务能力。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