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

代际支持失衡的具体表现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06 共317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代际支持失衡的具体表现
  
  3.1 代际支持的倾斜方向
  
  3.1.1 经济支持
  
  学者陈功认为,一般的代际经济支持指的是子女对两方父母在物质上的单向支持。由于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或者丧失,其正处于壮年期的子女承担了赡养老人的重任,因而需要给老年人能够保证生存和生活的物质保障和可支配财产。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老年人收入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覆盖城乡的养老制度,数据显示,目前依靠退休金就能够生活的老人在全部老龄人口中仅占 24%,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要依靠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供养,这样的老年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 40.7%.其中,能够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有 66.6%来自于城市,在农村这样的老年人则很少,只有大概4.7%左右,很多农村老人并没有经济来源,加上健康状况不佳,生活自理通常都会遇到问题,只能依靠子女抚养,因此,可以说,对于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子女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国家,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中国还存在着一种经济上代际反支持。一方面,60 后、70 后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奋斗,各家各户也积累了一定财富。相比过去,60 后、70 后的一代人能够提供给子女更多的物质支持。另一方面,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物价不断升高,尤其出现了房产热。然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以“家”为核心,而所谓家,就必须有居室,也就是必须有房产。传统理念中,每一对新婚的伴侣或者在城市里买房,或者在农村盖房,总需要一所新的房子。因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需求与拥有的失衡,比如人在青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各种各样相关的社会资源,但是所拥有的东西却十分的有限。所以,这种经济上的反支持,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现象。
  
  3.1.2 家事支持
  
  人入高龄,体质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生活照料。421 家庭模式加速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成为新的课题研究方向。《光明日报》报道,2011 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 1.6 亿,并且以每年 800 万的速度递增。如此庞大的人群,形成了巨大的养老压力,然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并不完善,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嫌少有家庭愿意接受机构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的主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过程中,高龄老人在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方面诸如洗衣服、买菜做菜、干家务等往往力不从心,通常要依靠于子女,这就是子女向父母的家事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在全新的信息化社会,子女对老年人生活照顾的力不从心,实际体现了由于生活快节奏与地域广阔性导致的代际关系松散。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社会特别是社区更多的支援。
  
  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国通常由老年人帮助子女照顾孩子,这属于中国独特的隔代教育。由于现代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因而很多年轻夫妇缺乏时间照顾孩子,因而就出现了老人带孩子照顾孩子的现象。更甚者,一些年轻子女本身在家务上还依赖于父母,这也是一种所谓的“家事支持”,即父母对年轻子女的家事支持。
  
  3.1.3 情感支持
  
  青少年方面。当前一些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家庭情感支持较少,感情不能表达和发泄,情感的体验能力缺乏所致。其二是部分家长一味满足独生子女的不合理需求,投入感情不得当,这造成了孩子的抗压能力差,挫折教育少,遇到困难不会应对。因而可以说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是现代社会代际支持的重要方向。
  
  中年人方面。中年一直是承受家庭生活压力、主持家庭生活的中坚力量。许多人认为中年人是强势人群,因而忽略了中年人应得到的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
  
  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中年人来说,尤其是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外来的压力长期积压,心理难以发泄,出现了许多流行的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
  
  老年人方面。老年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和外界,生活缺乏新意,对生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排斥感。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属和生活的港湾。
  
  因而,来自家庭的关爱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治愈单调、共享快乐的法宝。
  
  可以认为,与主观价值观关系最为密切的支持行为并非由外界条件限制的经济支持和家事支持,而是由内心出发的情感支持。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实则比经济支持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3.2 代际支持失衡的差异比较

  
  3.2.1 城乡之间代际支持失衡的差异性
  
  经研究表明,城乡之间在代际支持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农村家庭的代际支持,尤其是经济支持的走向多是从成年子女到父母,而城市的代际支持尤其是经济支持则更多为父母流向成年子女。这种差异实则是多方面客观原因导致的。
  
  首先,虽然农村的在业老年数量较多,但并非代表农村父母的经济支持更多。调查显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在业率开始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农村老年人在业率不断上升,已达到约 40%,而相反城市老年人在业人口数却正在下降,目前已经降至 5%左右。单单如此来看,貌似农村老年人拥有更高的行动力,能够给予子女更多支持,实则不然。一方面,相对农村,城市居民更容易累计财富,城市老年人通常较农村老年人有更多的积蓄。
  
  同时,城市老年人在业率下降的原因多因为城市有退休、离休制度,城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到了指定年龄可以退休,享有社会保险,而这种社会保险制度的普及在农村较为落后,近年来中央才提出了全覆盖的社保制度。因此,城市的老年人更有条件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支持多由子女流向老年人。诚如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杜鹏教授说得那样,农村的问题相比城市更严重,他们依靠家庭成员供养的比例达到 47.7%.
  
  其次,客观压力使得生活在城市的青年比农村青年更需要经济支持。当前城市的生活成本急剧升高,物价增长,房价更是居高不下,给青年人造成很大压力,城市的青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物质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表明,仅 2013 年一年里,中国城市中的房价增长指数近一半。由此可见,当前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中国青年,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因此,城市中的多数青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焦虑的心态,过分地渴望金钱和物质,处于一个需求与获取不对等的尴尬时期,对此,城市的老一代往往提供给青年更多的物质支持。而相较城市,农村婚礼不需要另买公寓,因此结婚压力则小的多。
  
  最后,对于城市的高龄老人和农村的高龄老人来说,对代际支持的需要侧重点并不相同。城市的部分高龄老人,享有足够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主要缺乏的是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怀,即对经济支持的需要较少而对家事支持和情感支持的需求较高。而在农村,许多高龄老人身体硬朗,但存在基本生活的温饱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养老主要以家庭支持为前提,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和大量的空巢老人,都面临着极大的生存风险。
  
  3.2.2 地区之间代际支持失衡的差异性
  
  代际关系是否平衡与代际交换强度具有紧密联系。所谓代际交换强度,是指代际之间,父母对子女抚育责任和子女对父母赡养义务的深度和厚重性。
  
  其类型分为四种:一、父母与子女的双向责任重,这种代际关系之间给予的是厚重而又平衡的代际支持,是最传统的“反馈模式”;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较小,但是子女对赡养父母的义务重,这种代际关系存在不平衡性,天平倾斜与父母一方;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较大,但是子女对赡养父母的义务轻,这种代际关系主要是对父母的不平衡;四、父母与子女的双向责任均轻,这种代际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平衡关系,它倾向于西方社会的“接力模式”.
  
  从地域差距来讲,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代际关系的平衡差异颇大。据学者贺雪峰的研究表明,根据四种代际关系情况,大体可以把中国地区分为三个部分,每个主要地区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北方农村是代际支持失衡程度最高的地区,中部农村的代际间的支持行为正在减少,而在南方农村,代际支持和交换的关系达则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