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促进路径(2)
来源:教学与管理 作者:唐明钊
发布于:2017-03-17 共4427字
教育财政投入是丰富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资源、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创建世界最大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4],必须搭建类型多样的、数量足够的、质量上乘的教育平台,而这个平台的主体就是学校。学校教育资源的丰欠程度与质量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对师资、生源的开发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入园难、上好学校难、大班教学等,都说明学校教育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还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即:“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以上仅仅谈及义务教育,如果加上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个投入会更大,即使是达到了GDP的4%,仍然离办高质量的教育还有一定差距。关于教育财政投入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避免平均主义,要坚持扶贫扶弱,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要提升落后地区学校教育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常规投入,减少突击式项目投入。项目投入对促进学校建设、推进落后地区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但“遍地开花”式的项目则有可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以高等教育为例,在高校,有渠道多元的科研项目、教学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从国家级、省级、地厅级到校级、院级,项目繁多。当然,繁多的项目也带来了更多的经费渠道,对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多的项目也让学校、教师本末倒置,把项目研究放在第一位、教学放在第二位。那么,学生该排在第几位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功能有所不同,而作为以教学为主的学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财政投入也应该以预算内常规投入为主。项目投入只能是一种补充,而且项目投入应关注重点、难点和弱点,解决教育教学改革领域的重难点问题,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短板”.
3.通过人本路径,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发展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为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因此,人本路径关注的是生源、师资,即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本的人本路径
受教育者是教育资源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生源,教育将不成其为教育,其他所有教育资源均通过生源实现其价值,并通过这个过程,把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因此,生源之外的其他教育资源的配置均应围绕生源这个核心资源进行,并且,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最终也是通过人才数量与质量体现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应 该 是 指 这些教育资源在多大程度上用于学生,并形成人力资本,而不是固定资产的多少、项目数量等。
从人本路径来看,教育的公平应该是围绕生源,或者说围绕学生成长需要其他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这种合理性对个体成长的满足程度。
作为受教育者,由于遗传、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生理等因素,他们的兴趣、爱好与需要不尽相同,他们的智能结构也是多元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教育需要根据人的不同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因此,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才是教育公平。
(2)以教师为本的人本路径
办学以教师为本,师资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见诸媒体的择校问题,在本质上不是择校,更不是择学校硬设施、环境,而是择师资。对于被选择的学校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生源,甚至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但也有可能因此造成学校基础设施不足、师资紧张,一些学校的大班教学正是缘于此;而对于被“弃选”的学校,又意味着生源流失,甚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这个现象在农村,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较为普遍。择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以教师为本的人本路径就是继续发展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增加师资供给总量,提升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政策引导和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到牧区、到边远地区、到条件艰苦地区、到办学条件差的地区,充实学校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
近年来远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学校对促进边远地区的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远程教育取决于学生学习与适应能力、学校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师资力量。所以,最终还是要依靠高质量师资的均衡配置来实现教育公平。
另外,近年来国家推出了免费师范教育,但主要集中于大城市的重点院校,而真正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更有可能把教师输入基层、输入农牧区的地方师范院校却没有这样的政策支持,希望试点后,这一政策能够推广到地方师范院校。
在教育经济资源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下,以教师为本的人本路径教育资源配置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最佳选择。而且,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师资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
4.通过非均衡路径,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着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富裕,一些地区(不一定是最富裕的地区) 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推进教育公平必须正视教育不公平的现实,采取非均衡的教育区域发展模式,把教育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地区财政自给能力弱,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即使是达到GDP的4%,从总量上看,仍然不能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非均衡路径,扶弱济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首先是“雪中送炭”,其次才是“锦上添花”.只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起来了,教育的差距才会缩小,教育公平现状才能得以改善,共同富裕的强国梦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2] 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高丽。教育公平概念辨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4]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课题组。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唐明钊. 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及其实现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17,06:31-33.
相关内容推荐
-
基于功利主义伦理观的教育公平问题思考
功利主义伦理观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自然会以谋求利益为目的。因此,也可以说功利主义的教育公平就是唯利是从.也就是说,在结果出现之前对教育公平的计算是不存在的,公平就在于使效用最大化。而在现实教育的分配问题上,功利主义无疑...
-
中西部教育不公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着力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至20世纪90年代,城乡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两基目标基本实...
-
农村小学教育不公平问题与民办学校的作用
1民办学校的地位与作用1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真正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当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所谓教育公平,是指整个社会的公共教育资源在个人、城乡、区域等不同范围内的一种客观公正、均等化的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
-
教育公平的制度困境与制度建设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视角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但鲜有人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审视。本文尝试从制度视角切入,以期为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构筑一个更具洞察力与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推进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教...
-
教育公平中贫困地区高考政策扶持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贫困地区学生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
-
教育公平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认定不一。就教育公平是否意味着平均来说,有人认为教育公平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即人人享有同等份额的教育资源;但也有人认为教育公平不是绝对的平...
-
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困境及相关体制建设
推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是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平等、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关系和谐、防范阶层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人力资本、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手...
-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成因及保障措施
教育公平是最近几年社会上不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类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区域教育文化差异以及促使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指狭义概念上的农民工子女,具体是指6~15...
-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