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形成发展探析
【第一章】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演变研究绪论
【第二章】过程的内涵及生态伦理流派
【第三章】生态伦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渊源
【第四章】近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
【第五章】现代西方生态伦理主要思想
【结语/参考文献】西方生态哲学体系形成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近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
在考察了古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发展之后,知道了古代时期它主要体现为人类中心主义。本章主要对近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进行研究和分析,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来解读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转变。近代时期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太极端,从而激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声音的出现,也出现了从田园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变化。
4.1 文艺复兴启动人类中心走向彰显
西方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更是一个“人”的发现和飞跃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热衷于古典文化的学习,他们抬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作用。若是说古希腊文化、中世纪神学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及成长奠定宇宙论根基的话,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则使“人”的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对促进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征服自然为根本特征的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开始形成。文艺复兴的机械论自然观逐渐成为西方正统的自然观,是由于它更贴合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因而声势浩大也就被人们一度追捧。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对人主体性的高度赞扬、人性的大肆肯定,表现为人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一旦人有万物之主的错觉后,那么任何事物都被认为是可以塑造的,甚至是自然秩序。文艺复兴运动,释放了人们被基督教压抑许久的人性,否定了“神”对人类的统治和主宰,在处理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时,思维的重心由上帝转向人,引导人类心灵追求自由,推动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自然界原先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自然科学的帮助下逐渐露出真面目,人类的主体地位也得到进一步认证。天主教会的欺压与专制统治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两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所以人们首先选择解放思想上的禁锢,启蒙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启蒙运动被掀起。启蒙运动把经验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从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并高举人的理性与自我价值的旗帜。自此人的理性主义权威开始取代上帝理性成为了自然法的基石,经过神学改造的自然法再一次受到理性主义的洗礼。
控制自然的观念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起构成工业文明时代的意识形态,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中心主义的猖狂奠定近代基础。这种控制自然的观念是以机械论与理性主义结合的。机械论自然观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的尤为极端,更是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自然被它定义为是一个无知无觉的冷酷世界,而数学规律是自然运行的基准,上帝和人把自然踢出自己的领域范围内。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把人权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从而恢复了人的地位和尊严,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们开始追求现世的幸福。同时人类借助自身的理性力量对自然实施暴力和控制,而不寄希望于超人的宗教力量。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利器,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心。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于欧洲,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诞生,通过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哈维的血液循环,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和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由于科学革命,才显示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进步。他们认为,物质运动变化不需要借助外力和外因。随着实践的发展,自然还是被人踩在了脚下,自然被看作是除人之外的客观对象,科学革命时期人们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关注眼前真实的自然。自然的发展交给了科学技术,也使得人们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破坏自然,以谋取人类的利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占主流思想,人类把自然界当作客体不加珍惜的随意对待。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动物思想导致人类把动物当成工具来看待并对待,这也成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力证。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把人抬到中心位置,它以人为目的,以人的眼光来衡量人生活的自然界。在这场运动中,笛卡尔主义主张机械主义动物观,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调而得出的。他认为动物没有任何感觉,不能感知到任何痛苦,可以被任意地折磨,所以动物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机器,他在贬低动物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他提出的“主、客二分法”是一种机械论自然观。这种“主、客二分”的哲学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被它分割成两部分:人与物也就是主体与客体,扞卫了人的主体性与主体地位。
4.2 西方工业革命张扬人类中心主义
工业革命是人类中心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依靠科技力量,不断地改造、征服自然,同时也促进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崛起。由于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和自然的地位在认识模式上发生了急剧变化。劳动力被机器所替代,以劳动力为主的工场手工生产被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所替代,机器的发明及运用也就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所以被称为“机器时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实现了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这些飞速的变化更加使人类相信“人类主宰自然”观念的正确性以及“人定胜天”思想 .西方资本主义在理性和科学的旗帜下,变被动为主动,从自然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由于工业革命涌现的技术不断为人类带来利益,环境被当作资源而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污染和破坏逐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之所以说工业革命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由于人类在实践中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界被定义成人类谋取利益的对象,自然界受命于人类并处在完全服从人类的利益的客体地位;道德只能存在于人类之间,而自然毫无道德可言,对于自然环境的退化人类完全没必要背负道德责任;人的价值尺度是指导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准则,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和归宿。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工具价值是自然界的代名词,自然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福利①。因此人类才配拥有主体价值,可以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为所欲为。
牛顿(L.Newton,1643-1727)的经典力学把自然界看作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引起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强烈不满。人们用力学去衡量一切、解释一切,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牛顿力学推崇力的作用,实际上是推崇人力的作用,牛顿力学的广泛应用,也就自然形成了人是自然征服者的观念。西方近代哲学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论基础,简单来看这好像是给予人类自由,确立人的尊严,但实际上,如果人类没有拿捏好对待这种自由与尊严的尺度,那么无论是对于人类本身还是自然界来说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把“降服自然”作为它的理论核心就是为了让人类从自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显然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价值判断,它清楚地预设了人对自然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看待自然上是冲突的。
林奈(C.Linnaeus,1707-1778)也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添加了必要的燃料。林奈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分类学的代表,但是他自觉地将其分类系统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并赋予一定的神学色彩,强调上帝的完美创造。他认为人类身上存在着无形的、内在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所独有的知识和智慧,而这些是动物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完全可以上升到非物质的层面,也就是精神。林奈只允许在自然的经济体系中有一种变化,即保持回到起点的循环模式,它在整个自然中重复着,是一个理性的帝国,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征服一切自然界内存在的东西,在称颂创造者的成果时,还要能够期望去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自然物。林奈学说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这就为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与主体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林奈成为首位在“生态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学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奠定了人类自我中心化的理论根基,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推到了顶峰,激起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呐喊。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在实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同体关系。然而当人的主体性得到确立,为工业文明的成果欢呼雀跃之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向骄傲的人类发出了警告。人类要为自己对待自然的粗暴行为所买单,因此遭受了自然的报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否只有工具价值被人们重新关注与探讨。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率先发生了反思工业文明,创建生态文明的历史声音,也就出现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以怀特为开端的生态思想。
4.3 工业革命激发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成:从田园主义到生态整体
工业革命是资产阶级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流派的产生营造了共生的背景。古老的农业社会开始迈向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等等一系列成果都可以归因于工业革命带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大机器工业。其中 18 世纪到 19 世纪是近代生产力和财富急剧增加的时期,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得更多的利益。事实上工业发展的速度与机器使用的规模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都是成正相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在: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河流污染、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等方面。如果说工业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建立起的大工业,那么同样正是以此为开端,自然环境、自然规律大规模的被人类降服与漠视。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工业革命时期,在面对自然界的报复时也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长远发展的消极影响,因此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对非人类存在物的态度,意识到人类与非人类都是宇宙的物质构成形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否认,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所以用过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人类的实践再也行不通了,在面对生态关系问题时它不仅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还会使环境问题更加严重,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①。
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机械论的自然观的兴起,都触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点。事实上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直企图从中获得一种统一,并据此来解释种种现象。在机械的世界中,秩序被重新定义为有可预见性,力量出自现实存在的直接的干预,秩序与力量一起形成控制。借助新的机器来达到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理性控制。机械论自然观的出现就是人们寻求这种统一的结果。机械论自然观不仅为人们控制自然的思想提供了可能性论证,更在人们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割裂人与自然间的联系,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环境问题日益凸现。正因为这样,人们开始怀念田园生活,憧憬着诗田画意般的美景,于是发现了吉尔伯特·怀特(1720-1793)的《塞尔波恩的自然史》,这是一本描写田园生活的书,怀特也成为近代西方生态思想的奠基人,对后人影响颇深。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发展方式激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成,引发人们对怀特的田园生态自然观的向往。田园主义属于生命、生物中心主义,也属于自然共同体思想,支持了自然整体的生态观念。这种田园主义观点倡导人们过一种简单和谐的生活,目的在于使他们恢复到一种与其他有机体和平共存的状态。怀特的田园生态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成分,就是他在其农村生活中所发现的自然间田园式的和谐。怀特的田园生态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处在变换中的统一的生态整体。怀特对他生活过的小村庄进行了精细地刻画,其中包括村庄里的花鸟鱼虫,但是这种常规的观察和娱乐的层次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大自然被他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生态位上都有对应的动植物,它们各司其职并愉快的生活,如果在任何一个生态位上出现缺口,那么自然状态就会从和谐转向混乱。因此怀特感叹道:自然是这样一位经济师,它使大多数并不和谐一致的动物都可以相互利用。通过阅读怀特的《塞尔波恩的自然史》,你可以领略到他对大自然深厚的赞扬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怀特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恢复到与其他有机体和平共存的状态他还倡导人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的田园式生活。总之怀特的田园生态自然观是一种个人对那种田园梦想的领悟,这种梦想能激起人们对地球及其蓬勃活力的忠诚,对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近代动物权利思想、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的发展以怀特的田园生态思想开启了西方生态思想的大门。人类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动物权利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1789 年边沁的《道德与立法之原理导论》一书中,他将动物纳入人类的道德共同体,赋予动物法律权利。1892 年亨利·萨尔特在《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一书中极力反对人和动物之间存在鸿沟的观念。1975 年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利益平等考量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人与动物平等的理论依据的论断。汤姆·雷根发表了《论证动物权利》、《为动物权利辩护》等着作,首次提出了动物具有“天赋价值”的独特观点。此外在上述动物权利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动物权利思想进行了发展,如弗兰西恩在《动物权利导论》一书从法学的维度来谈动物权利,生物中心论和生态整体主义分别主张将道德权利扩到动物界和生态系统①。
生态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以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生态思想流派,它属于生态整体主义流派,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提供理论支撑。梭罗把大自然和存在物理解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有机界里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和整体相联的。他的思想中整个自然都是活的,凡是活的东西就有要得到情感的权利,使那种以人类为中心对待自然冷漠的态度转为一种对整个现有秩序的热爱。在梭罗的经典着作《瓦尔登湖》中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意识,以整体利益视角去审视自然万物。自然和科学对梭罗的生态思想影响深远,然而他也对自然和科学充满了矛盾。在经济革命时期,他在充满着工业气息的地方寻求天然的遗迹,显然是矛盾的。他对科学有着双重性的认识:一方面他崇尚科学,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他从事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他拒绝科学的客观性和片面性。通过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梭罗的浪漫主义思想日渐成熟,也使生态思想实现了从田园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演进历程。
人类中心主义轰轰烈烈发展出了技术革命,建立了城市、技术体系等,激发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可说是田园主义的产生,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共生关系。正因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太强势,为所欲为地为了自身的利益破坏自然环境,遭受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和不满,非人类中心主义才要产生出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不仅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共生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也是共生关系,不仅动物是生命,植物也是生命,甚至整个生态都是有生命的,孕育动物、植物的大地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转变也有共生。
当代灾疫,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为灾祸。《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一书就是探讨面对频发的灾疫之难,而展开对人类行动的检讨,探索如何通过防治灾疫来重建生境、重建文明的道路。《灾疫伦理学:通向生...
结语出生于台湾,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李安,从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熟稔于心。在留学西方后西方思想中的精华被他吸收并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面融合。他给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法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责任观念应当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这是现在人们...
第3章生态伦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渊源在概括的解读了过程的内涵及西方各生态伦理流派之后,本章就要开始对古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进行过程的解析,主要从古希腊是人类中心主义之源、古罗马产生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中世纪宗教体系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三个...
第5章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的转变过程在古代与近代已经作了相关阐述,发展到了现代由于环境危机,各种生态伦理流派纷纷出现并蓬勃发展,可以说它们是同时并存在现实的世界中。本章运用过程哲学的相关理论解析现代人类中...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是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被称为客家摇篮。作为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的赣南客家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其中独特的生态观深深地影响着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一、赣南客家文化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瞩目的成就基本上是靠高污染、高能耗、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以社会的发展角度,从生态当前利益以及长远利益来考量,生态文明...
上个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就一致认为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大众休闲时代,休闲将代替工作和劳动的地位成为生活的中心。如今,一方面现实似乎正在证实社会学家们的预言:满世界琳琅满目的休闲商品及休闲设施、丰富多彩的休闲项目、规范成...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极大,不仅是霍布斯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的重要前提,而且也奠定了整个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荀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然状态这一概念,但其整个思想也是以人类刚出生且未进入社会之前的状态开始的,亦是其建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环境伦理学说为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照, 可以该理论为视角分析北极资源开发所造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