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物质载体,也是实现人的存在之终极价值的重要依托。作为一个自人类诞生以来便始终存在,并无时不为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着的问题,生命在本质上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于生命问题的历史追问,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回顾与总结的层面,而应该进一步探讨其当代的价值。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以儒释道三大家为代表,都对生命、生死以及养生等生命伦理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反思,并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架构,为我们深入探讨、分析甚至解决当下社会所遇到的种种人生困惑,处理好天-人、群-己与身-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的珍视,能启发我们树立起正确理解和对待生命的价值取向
对于生命之定位及其存在价值的追问,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始终沉思和讨论的话题。在对人类生命的重视问题上,儒家就曾提出过“天地之性,人为贵”和“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的观点。道家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则认为人与天地是可以相提并论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慈悲为怀、敬重生命的佛家则认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并在此基础上将“不杀生”列为“十重禁戒”的首要行为规范。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以儒释道之生命观为基本要义,他们均认为人的生命最为重要和根本的,而敬畏生命,关爱万物则是其首要的立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这是运用最为质朴的语言所表达出的我们的祖先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生命永恒,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包涵着丰富的崇生爱物、生命至上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反思当下生活中的生命危机,重塑生命认同,追求生命的真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提升,全球化经济的触角伸展到了各个角落,人类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然而,科技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物欲的急剧膨胀,使人们的目光越来越聚焦于对身外之物的掠取,偏离了生命的本真意蕴,其结果则是物欲遮蔽人们的生命本性,人们在疲于奔命中沦为身外之物的奴隶,终日为了追逐财富而忧心忡忡、患得患失,最终导致了生命的异化。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中对于生命及其内在价值的审视,将有助于引导人们重新去思索生命的本质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内涵,以此来引导人们挣脱物欲的枷锁,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进而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二、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的乐观人生、超越生死的根本态度能启发我们更好地解读生命、超越生命的局限
生死问题是人类诞生以来所面对的除生命本质以外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关于生命之价值追问的重要议题。儒释道均认为,人的生和死是自然规律,是自身所不能左右的。孔子曾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类既然无法改变肉体生命的存亡,那么就应该努力通过创造社会价值以及精神上的超越来提升生命的价值。道家则认为在珍视肉体生命的同时,要以积极而超越的态度对待死亡,以此来突破生命的有限性,达成“死而不亡”的人生追求。佛家提出了死生皆苦的观点,并指出只有摒弃欲念,正视生死,由“听闻正法”而“发大菩提心”,再致“理行结合自度度他”,最终方能了脱生死轮回,进入“涅盘”的境界。
在中国历史的视野中,以儒释道之生死观念为重要内容的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始终坚持从生死问题本身所蕴含的自然主义属性出发,各自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了对生死问题所应坚持的根本原则。其中,无论是儒家对于“生生不息”之理念的建构,还是道家对于“死而不亡”之理论的阐释,抑或佛家对于“涅盘”成佛之境界的倡导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中华先哲们正视生死、豁达人生的理性态度。而这种善于将人们对于生命与人生之理性认知和对于理想生命境界之热切的追求有机整合起来的致思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则使以此为基本内涵的中国传统生死观获得了足以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但同时,人们也往往容易沉溺于眼前的现实利益,无暇顾及甚至不愿意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陷入更加浅薄和浮躁的境地,茫然无助。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改造自身和自然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克隆、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有些人开始幻想能够突破生命的自然规律,实现肉身不死。面对如此之现状,为了影响和启发人们清醒认识及把握生死问题的本质,及时帮助他们扭转耽于物欲、贪生怕死的思想倾向,从而树立起理性而科学的生死价值观,切实提升生命的质量,挖掘中国传统中的乐观人生、超越生死的生命伦理思想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三、中国传统生命伦理中对修养身心,德性人生的至善追求的思想能启发我们感悟和建设美好的和谐家园
修身养性,求真保全是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环节。儒家强调在“不怨天,不尤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们强调由“尽人之性”而“尽物之性”,由“尽其心”而“知其性”,由“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并最终“与天地参”,实现人类生命与天地自然的融合。道家创始人老子则主张为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努力摒弃物欲诱惑,做到“致虚极,守静笃”,从而达成“深根固祗,长生久视”的目标。佛家主张从身心、群己和天人的维度来设计个体生命之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无忆、无念、莫妄”的心态,超越生死,“见性成佛”;以慈悲之怀普渡众生、感悟佛性,实现超脱。
任何生命形式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才能得以存在的,人类生命当然也不例外,这个环境便是宇宙自然。自然界之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不仅为一切生命的繁衍生息夯实了基础,而且还为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因此,对于人和其他一切生命体来说,大自然既是朋友,更是母亲,需要我们以感恩之心和伦理之情去梳理自身生命与自然之关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宇宙自然中生息化育的生命体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就本质而言,大千世界中任何生命体都既是自身的存在,也是其他生命得以存在的客观需要,这种利己性与利他性的辩证统一就必然使物种之间的共存共荣和相互制约成为必然。与其他生命相比,由于独特的理性认知能力和社会属性的存在,人类拥有更为寥廓和复杂的存在空间,但其与自然万物以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休戚与共之关系也是不容质疑的。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儒释道的养生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的显着特色,他们着眼于个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建构,希望以此为人类塑造理想的德性人生和德性社会。在这些工作中,儒家“亲亲”、“仁民”和“爱物”的思想,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以及佛家“依正一体,依正不二”的教义无不闪烁着真理的光华,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善,随行的则是工具理性的肆意妄为。
人们过分迷信科技的万能、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造成现代社会的过度开发和野蛮增长,最终呈现的是逐渐失衡的生态系统、陆续灭绝的物种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当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不仅自身生命本体出现物化趋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疏远和冷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更使得其生命质量急剧下滑,痛苦感与无力感蔓延。由此,我们期望通过对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中修身养性的理论观点进行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挥,最终建立起人人相亲、各得其乐、天人相契的和谐家园做出有益的探索,以期为人类实现自身的灵魂救赎。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经对人类之生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过形象的说明,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作为人类之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基本载体,生命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理解生命的本质,诠释生命的真谛,树立对于生命问题的正确态度便成为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家的核心话语。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中关于生命、生死以及养生等问题的理论建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倾向的集中体现,也代表了儒、道和佛学思想家们对于生命、道德和人生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在当今我国上下大力贯彻以“以人为本”
之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认真挖掘并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致思模式,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有效增强人们的生命伦理意识,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境界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思鹏。佛教的生死观[J].国学论衡,2007,(4):230-234.
[2]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785.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自商汤的赈恤饥寒发端,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澹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1],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日趋兴盛,善堂善会的数量迅速增加,慈善机构种类繁多,慈善活动内容丰富[2].这一趋势构成了清代中期文宗阮元的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历...
阿昌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地区,是云南特有的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伦理思想是阿昌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的总和,是阿昌族一切文化活动的主轴和基调,对本民族的思想、行为起到约束、规范、教育的作用。本文...
1概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发展结果,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是其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党性修养和法律法规教育,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观,树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价值观,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艰苦奋斗思想;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
结论山水有相逢,生命影响生命。当我们能从王维的人生哲学中得到指引人生的智慧,并经过反思得到建设性意见时,他也在当时环境下受到前人的智慧启发。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王维的人生哲学绝不仅限于之上所述,因为他的人生哲学是依生命而起,承生命所容,...
一、女权运动与女德的范式转移.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女德,发轫于先秦时期,从孔孟的言论始,到西汉刘向《烈女传》、东汉班昭《女诫》、晋代《女史箴》、明代《闺范》、清代《教女遗规》等等,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
一、麦金太尔对道德问题的提出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设想了一种自然科学的情形通过这种自然科学遭受了灾难,人们对付自然科学的方式被设想成一种暴徒式的破坏。人们把自然灾害与社会问题归结为科学。因而科学的实验室被破坏,希望通过这种破坏的方...
结论蔬菜安全问题是一个全世界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也会出现蔬菜安全问题,造成了社会伦理道德危机的产生,由此引发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对蔬菜安全的问题重视,都在积极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蔬菜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
第二章鲁迅生命伦理思想的形成2.1鲁迅生命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般受到所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较大。鲁迅生命伦理思想形成,同样也受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时期下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鲁迅所处在时代正处于传统...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从创教之初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支撑道教体系的核心--信仰系统,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对国人的影响则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一、道教神学伦理脉络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它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并逐渐形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