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

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779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7 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深化,生态保护型景区在旅游产业生态化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其发展旅游产业的宗旨,融合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目标、价值,促进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化在近几年才成为业界的研究内容,但是研究关注尚不足,尤其是交叉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探索旅游景区尤其是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旅游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1 主要结论
  
  本研究在产业生态学理论、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社区参与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望天树景区作为实证研究点进行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同时构建了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框架,阐述了具体的操作内容,最后为生态保护型景区的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通过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对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梳理界定的基础上,认为: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是指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改造生态保护型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景区新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把生态保护型景区的旅游产业打造成资源投入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以及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产业形态。
  
  第二,在相关理论介绍的基础上,设计了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调控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该评价体系和模型的运用,认为望天树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由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产业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
  
  第三,文章通过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现状进行分析、对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从望天树景区生态化旅游景观、生态化旅游线路、生态化旅游产品、生态化旅游设施、生态化旅游交通五个方面构建了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框架,通过这五方面的生态化设计研究,指导望天树景区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第四,针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所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核心层面、支撑层面和辅助层面三个不同的方面,总结了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并且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管理策略等方面来构建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以保证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顺利进行。
  
  7.2 论文创新之处
  
  关于产业生态化,学者们大多从工业生态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过许多重要观点和成果,对旅游领域的产业生态化研究较少,且少见有针对生态保护型景区这一典型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的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
  
  (1)将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新命题、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这一特定区域空间的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较完善的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框架,并系统的提出了从生态化旅游景观、生态化旅游线路、生态化旅游产品、生态化旅游设施、生态化旅游交通五个方面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进行生态化设计的方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将充实和完善旅游产业生态理论及应用研究。
  
  (2)通过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基础理论分析,构建包括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管理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减排水平 3 大评价准则层的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估的方法,是一个方法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旅游产业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和转型期。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探索旅游景区如何走创新之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景区旅游环境质量已是现实的课题。随着产业生态化理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将其引入到旅游领域,融合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本文的这个选题是旅游景区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撰写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和生态化设计方法,但是由于个人精力和学识的局限性,许多问题还需要更加专业的研究和进一步的探讨,另外,文章在案例研究上侧重于生态化设计方法解读,对可量化的指标研究不够深,未进行足够的定量分析,这是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目前,旅游领域的产业生态化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的理论尚未完善,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未来的研究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扩大实证研究的范围及案例点。由于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望天树景区单个案例的代表性还略显不足,因此需要丰富的案例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从实践中来探寻更好地发展方式。
  
  (2)注重旅游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实现的重要手段。对景区发展中,生态化旅游产品、生态化旅游交通、生态化旅游设施设计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创新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3)跨学科研究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与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的结合比较紧密,而同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结合比较少, 从而使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仅以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而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研究旅游产业生态化,还需将政府、社区、公众、工农业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作充分分析和研究。
  
  (4)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本文只是对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还是不能完全消除其中的主观因素,评价模型的构建也有待完善,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改进的。


  参考文献
  
  [1]Saddler, B,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omorrow's heritage : toward policy and research thatmake a difference, tourism-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Agenda for Research (ed.L. J. Rei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 (Canada), Ottawa, 1991.
  
  [2]Frosch R A. and GalloPoulos N E.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J].Scientific Ameriean.1989,189 (3):152; 261(3):144-152.
  
  [3]Audra J,Potts C.Eco-Industrial Parks:all eco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and-useplanningand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2:239-257[4] F. A. Robert, N. E. Gallopoulos.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189 (3): 152-156.
  
  [5]B. R. Allenby, D. J. Richards. The Greening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6]B. R. Allenby. ADsign for Environment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Materials [J]. Journal of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4): 69-84[7]Micah D.Lowenthal,William E.Kastenberg.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ergy Systems:A FirstStep[J].Resources Conversation and Recycling,1998:24.
  
  [8]T.E.GraedeI,B.R.Allenby.产业生态学(第 2 版,旖涵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9]Lowe, Ernest A. 1Vloran, Stephen R,Holmes, Douglas B., Eco-industrial Parks: a Handbookfor Local Development Teams [M]. Emeryville, CA: Indigo Development, 1997: 76-79.
  
  [10]Ernest Lowe, Geng Yong.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Industrial Parks[M]. Beijing: ChemicalIndustry Press, 2003.
  
  [11]Shaleen Singhal et al., 2002, Industrial estat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India integratedapproach 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66, 19-29.
  
  [12]Heriberto Cabezas, Christopher W. Pawlowski, Audrey L. Mayer, N. Theresa Hoagland.Simulated experiments with complex sustainable systems: Ecology and technology [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5, 44:279-291.
  
  [13]Jouni Korhonen, Juha-Pekka Snakin. Analys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conceptsand application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2: 169-186.
  
  [14]Magus Karlsson, Anna Wolf. Us-ing an optimization model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benefitsof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forest industr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 (16):1536-1544.
  
  [15]黄志斌,王晓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分析与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0(3):14.
  
  [16]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前沿论坛,2002(4):34-37.
  
  [17]孔令丞,谢家平。产业生态化:人工产业系统的生态性回归[J].生态经济,2005(4):42-46.
  
  [18]刘军。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适应性城市产业生态转型研究--以兰州是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6.10.
  
  [19]赵林飞,徐芸青。基于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7,(4):494-497.
  
  [20]金国平,朱坦,唐弢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J].环境保护,2008,(4):57.
  
  [21]孟祥林。产业生态化:从基础条件与发展误区论平衡理念下的创新策略[J].学海,2009,4:98-104.
  
  [22]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7):44-48.
  
  [23]肖茂华。循环经济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2010(397):38-40.
  
  [24] 靳敏,邢李志,赵俊娜。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2:4-10.
  
  [25]鲁雁。产业生态化动因机制及其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04:60-62.
  
  [26]李鹏梅,齐宇。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J].未来与发展,2012,06:70-74.
  
  [27]王国印。论产业生态化的两种形式及其耦合[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7-12.
  
  [28]郭景福。“新产业区”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3,10:141-143.
  
  [29] 张 敏 . 我 国 化 工 产 业 生 态 化 发 展 水 平 评 价 研 究 [J]. 中 小 企 业 管 理 与 科 技 ( 中 旬刊),2014,03:159-160.
  
  [30]李泉。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初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112-116.
  
  [31]司武飞,陈莉等。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生态化范式选择[J].特区经济,2006(7):191-193.
  
  [32]司武飞,周浩。论流域经济产业生态化范式选择[J].区域经济,2006(10):13-14.
  
  [33]王崇梅,毛荐其。工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7(8):96-99.
  
  [34]王崇梅,毛荐其。以技术生态化视角看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J].环境科学,2007(3):61-64.
  
  [35]陈晓峰。产业生态化视角下产铜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J].企业经济,2010(4):46-50.
  
  [36]李强。贵州推进产业生态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西部论坛,2010(01):12-15.
  
  [37] 杨 廷 锋 , 赵 继 杰 , 蒋 鹏 , 何 文 圆 . 云 南 省 产 业 生 态 化 发 展 研 究 [J]. 安 徽 农 业 科学,2011,02:1189-1191+1194.
  
  [38]陆根尧,盛龙,唐辰华。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3:147-159.
  
  [39]王中亚。中国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2:54-58.
  
  [40] 仇方道,沈正平,张纯敏。产业生态化导向下江苏省工业环境绩效比较 [J].经济地理,2014,03:162-169.
  
  [41]吕逸新,黄细嘉。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5(3):57.
  
  [42]李春明。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J].大庆社会科学,2006(3):10.
  
  [43]胡芬。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2

        [44]高大帅,明庆忠,李庆雷。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9):848-850.
  
  [45]袁花。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1-66.
  
  [46]苏章全,熊剑锋。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及演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旅游论坛,2011(5):37-42.
  
  [47]杨娟娟。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48]秦立公。城市旅游产业资源的生态化整合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2):69-70.
  
  [49]胡芬,袁俊。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培育策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6(6):66-73.
  
  [50]袁花,明庆忠。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161-163.
  
  [51]王峰,明庆忠。旅游产业生态网络初探[J].旅游论坛,2010(3):310-313.
  
  [52]李庆雷。略论旅游产业的生态化转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31-35.
  
  [53]苏章全,熊剑锋。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及演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旅游论坛,2011(5):37-42.
  
  [54]安应民。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构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5)。
  
  [55 廖娇,明庆忠。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初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74-77.
  
  [56]徐辉,蔡溶。对旅游产业生态过程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2(2):24-26.
  
  [57]明庆忠,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10(5):22-26.
  
  [58]李玉新。乡村旅游生态化程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19-222.
  
  [59]袁书琪,孟铁鑫。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J].福建地理,2005(4)30-32.
  
  [60]侯海涛,李庆雷。云南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6):816-831.
  
  [61] 刘平清,祁慧涛。三峡库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策略 [J].湖北体育科技,2007(6):628-630.
  
  [62]闫红霞。旅游景区的生态化建设研究[J]. 特区经济,2007,04:191-192.
  
  [63]李琼,明庆忠。普者黑旅游区生态型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153-157.
  
  [64] 李如友。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研究--以河南云台山为例 [J].焦作大学学报,2008,03:37-40.
  
  [65]梁莺莺。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66]裴青萍。新疆旅游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及预测[D].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7]高大帅。基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国家公园建设研究--以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8]周波。牡丹江市流域满族萨满文化旅游开发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5):143-144.
  
  [69]戴军,陈斌。城市湖泊型岛屿旅游生态化开发与规划[J].规划设计,2011(8):46-51.
  
  [70]袁花。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1):121-124.
  
  [71]王雅荣,张璞。少数民族“五区三省”旅游产业生态发展[J].前沿,2012(1):4-6.
  
  [72]赵伟,傅燕辉,宋海松等。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化开发问题调查研究--以韶山红色旅游产业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5):630-632.
  
  [73]姜若愚。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3.
  
  [74]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
  
  [75]董观志。景区经营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8.
  
  [76]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2.
  
  [77]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8-160.
  
  [78]邓伟根,王贵明。产业生态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15.
  
  [79]蒋寒迪。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4)。88-89

        [80]明庆忠,李庆雷。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8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8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中文版)[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95

        [83]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4]徐辉,蔡蓉。对旅游产业生态过程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2(2): 73-80.
  
  [85]苏洁。旅游产业生态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营管理者。2012(24):160

        [86]胡芬。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2

        [87]汪明林,陈睿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下的生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峨眉山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91-95.
  
  [88]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等。 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J]. 生态经济,2007,02:102-105.
  
  [89]罗金华。基于生态伦理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83-89

        [90]杨文琪。旅游产品生态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生态经济,2010,09:192-195.
  
  [91]戴宏民,戴佩燕,周均。产品生态设计的关键技术及方法[J].包装学报,2013,02:45-51.
  
  [92]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06:81-84.
  
  [93]吴晨,李东和,汪燕。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08:747-750

        [94]王娟。智能交通系统在九寨沟景区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及运营评价[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5]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8-59.
  
  [96]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7.


  致 谢
  
  在云南师范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三年里,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是他们的陪伴和帮助,让我收获了不寻常的三年时光。借毕业论文篇尾致谢之际,向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以及毕业论文的完成给予莫大帮助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致以感谢之情。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明庆忠教授,三年前的自己非常幸运的分到了明老师的门下,跟着明老师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规划。三年来,恩师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严谨认真的态度使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从选题到写作,以及论文逻辑的建议及修改,甚至到细微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无不倾注着明老师的心血,其细致的行文思路将使我终身受益。跟着明老师一起出去调研的实践中,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谅和鼓励,更让我深深感动!
  
  同时也要感谢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骆华松教授、杨昆教授、王嘉学教授、陈亚颦教授、李玉辉教授、李伟教授、吴映梅教授、潘玉君教授等学院老师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教导,丰富了我对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扩宽了我在专业学习中的思路。
  
  此外,在论文的撰写中,要感谢鲁芬师姐和高大帅师兄的指点,让我尽快理清思路;感谢明老师团队中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同门,感谢鲁芬师姐、娄思元师姐、刘宏芳师姐、毛昕师弟、周晓琴师妹、李长凤师妹、曾尚芸师妹、袁静师妹、段晨师妹以及我的同窗好友李美婷、李凡、曹宁、刘安乐、余晓兰,是这个小小的团队,丰富了我的研究生生活,谢谢你们!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妈妈和姐妹们,从大学本科一路走来,是你们给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是你们给我温暖的港湾,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是你们的无私和关爱,让我的人生更加的精彩!一句感谢,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请你们相信,今后我会用自身的行动和成绩来回报你们对我无私的关爱。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