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04-06 共52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第一章】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绪论 
【第二章】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表征 
【3.1  3.2】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劳动的现实探索 
【3.3  3.4】马克思晚期对剩余价值的现实探索 
【第四章】解放的主题:马克思治愈“病态社会”的良剂 
【结语/参考文献】走向现实社会的马克思哲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哲学表征了一切时代发展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跃进,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具切肤之痛的当属陷入了现实问题的危机。伴随这样境况的产生,一向被哲学遗忘和厌弃的现实问题凸显了。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思考问题的。回顾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不难看出,其哲学的基本理念就是面对现实、分析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之,与传统西方哲学标榜的价值旨归不同,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境遇,即使哲学最终告别了思辨哲学传统又重新回到了现实问题的致思之路。而这一切都归于他实现了一场伟大的哲学变革。这场革命宣告了那种标榜思辨思维方式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拒绝寻求一切终极的价值目标,而是要直面现实问题的视阈。所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了从思辨到现实的转向。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论向来是哲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它是任何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纵观整个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可以说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大体上看,这些研究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性问题理解不够全面,这需要进一步地正本清源工作;其次,学者们大多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框架内阐释马克思的理论,却很少顾及到马克思思想本身的逻辑线索,从而脱离了马克思理论的基本语境。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本文运用的基本方法。

  1.2 选题意义

  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进行一番研究阐释,会加深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大意义,从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主旨、特性及其趋势的领悟;还会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的逻辑线索有清晰的领会,尤其对马克思与康德和黑格尔思想之间的关联会有更深切地把握,进而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本质性的认识;还会为生活世界理论提供宝贵的资源,并且更能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辩证法理论的相关认识等。同时,还能加深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此外,更能开阔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理论空间,推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和进步。

  1.3 课题史梳理

  1.3.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总的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的现有阐释主要依循着这样的一些方式,即遵照费尔巴哈、黑格尔或海德格尔等进路来获得发挥与展开的。

  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做出重要阐释并产生持久影响的两条代表性路径是:第二国际路径;西马路径。前者以费尔巴哈哲学为理论基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内在于费尔巴哈哲学。普列汉诺夫就曾指出,马克思的认识论实际上就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这种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解是在一定历史情境下发生的,它代表了当时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西马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又有两种基本进路:

  首先,以西马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为先导开启了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新方向,即人本主义进路。他们大多注重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关系的阐释。并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具有人道主义的哲学。马尔库塞等人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的,他们坚决反对一切现存社会的异化景象,要求建立和谐共生的社会。马尔库塞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和《单向度的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等作品就是这种价值旨归的典范。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进路。以阿尔都塞为代表。他在《保卫马克思》中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认识论的断裂”,即 1845 年以前为非科学时期,在经过断裂后进入科学时期。他反对一切传统的解读模式,强调应该发挥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手段。他的这种对马克思哲学“断裂性”的解读无疑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非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海德格尔等人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解独到而鲜明。他要求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必须在生存论根基处得到彻底澄明,这种进路后来对我国学者反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产生了一定影响。

  1.3.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学者们依据对马克思文本的实际解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追寻马克思”等研究热潮的兴起,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问题是哲学界关注比较多的。这里,我将以宏观的思路来把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思想展现出来,以期厘清革命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路向说

  “实践论路向说”:此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它是在批判苏联哲学教科书时代的解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前辈哲学家们都对其做出了重要贡献。肖前认为,实践构成了唯物主义的首要前提。高清海则把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定义为实践的思维方式变革。此外,一些当代学者如欧阳康的《在观念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阐释》、王南湜的《追寻哲学的精神--走向实践哲学之路》等都对实践观给予了卓有成效的当代阐释。

  “生存论路向说”:这种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它通过吸收现代西方哲学的现有知识来深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的理解。这种理论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特性在于人的存在及价值。吴晓明在《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并且最终是存在论性质的。”大多学者都致力于从生存论转向上来阐扬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其代表性着作有:吴晓明、王德峰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张曙光的《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邹诗鹏的《生存论研究》;杨学功的《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崔唯航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等等。

  “解放论路向说”:以吉林大学马克思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观点为前沿。此观点认为解放的主题是马克思研究的重大课题。一些学者侧重从批判维度来分析,一些学者重视从不同解放的关系来分析,一些学者希望从西马中寻求资源进行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人的生存角度反思马克思的解放学说及其当代价值。孙正聿的《哲学观研究》和《思想中的时代》,杨耕的论文《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亦有深入的探讨。杨适的《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依据文本解读的方式对马克思哲学主题解放历程重新再现。魏小萍在《追寻马克思》一书中,通过时代境遇的思索来考察马克思哲学关于解放的主题,凸显了时代特征。

  “历史哲学路向说”: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刘福森在《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有详尽论述。

  “文化哲学路向说”:以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团队为代表。他们以文化哲学的解释范式来阐释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哲学走向。衣俊卿认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仅要从主题上和命题上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必须完成自觉的哲学范式的重新选择,即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范式。”1“生活世界路向说”:此种学说发端于二十一世纪以后,学界进一步深化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一般说来,对解放哲学、文化哲学、实践哲学和生存哲学等的研究都可以划归这一领域。不过,对此进行早期涉入和详细阐释的当属吉大教授杨魁森和厦门大学的杨楹等。杨魁森的研究重点在哲学变革与现实关系、马克思哲学与现实关系等问题。杨楹等也一直致力于此问题的理论钻研,并形成了很多学术成果。

  他们的代表性着作有:杨魁森的论文《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生活世界转向与现代哲学革命》;贺来的《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杨楹等的《马克思生活世界引论》等。

  当代中国,要传承和创新马克思哲学,必须正本以清源、返本以开新、阐释以创新。本着这样的思路,我认为对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应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历史的省思。所以,对马克思哲学革命这一基础性的哲学问题,我将会在现实主题的视域下予以重新思考,以彰显马克思哲学独特的价值品质和生存面貌。

  依我之见,深化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论研究一定要做到两个方面的结合:第一,阐释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必须契合在现实问题视阈下的研究;第二,进入现实问题图景中,还必须凸显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的精神。即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论题构成了本文的逻辑线索。也就是,首先,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贡献在于将哲学研究重点由思辨性转向了现实性;其次,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现实问题探讨,马克思提出了解放的主题。(2)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考察)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进路:高清海、孙正聿、孙利天、崔唯航等学者认为思维方式变革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张盾、任平等学者从现代性问题入手来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王德峰以异化、历史科学或“生活决定意识”这样的话语来讨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关系等角度来论述;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性结构问题进行解读;从哲学形态的角度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从文本学角度进行深度解读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做法等。

  1.4 写作思路

  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根本性的哲学革命。本文认为,现实的转向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主旨所在。马克思生活的是一个病态的现实社会,治愈它的良剂便是人类的解放,即通过革命斗争和共产主义来实现。

  本文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表征。这个部分又通过两点来论证。首先,超验思维方式理路。西方传统哲学一直秉承的思维方式就是超验性的,与现实性的思维方式不同,它在传统语境中是美好的“乌托邦”--非时间、非语境、非历史的。这其中,虚假、丑恶、卑劣和痛苦都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美好、崇高和幸福的价值判断。而现实中却充满着虚假、丑恶、卑劣和痛苦。所以,超验性构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路,哲学家们完全把目光聚焦在超验性而似乎忘记了切身的现实性。从一定程度上讲,传统哲学就是一种神学世界观。

  其次,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时代精神。我们说超验的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的终极价值理路,但这一判定却不适用于黑格尔。黑格尔属于传统哲学的阵营,但他的哲学思想又与传统哲学有着诸多重大的不同。其中之一便是黑格尔哲学无时不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表达,这与他以前的哲学家们热衷将超验与现实明显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黑格尔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这一特殊性需要我们小心对待。表征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作为传统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对传统哲学观的一种反叛,同时这一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马克思实现哲学回归现实视阈。

  第二,马克思哲学回到现实问题的辨证觉解。这是本文的主旨部分,主要通过四点来论证。

  首先,从思辨走向现实。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哲学革命。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主旨所在或者说最大成果就在于使哲学关注的重点由思辨转向了现实。对此早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变革就在于它为哲学开显了一个真实的理论视界,即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劳动的现实探索。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其早期文本特别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矛盾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在《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深刻地洞悉人们所处社会的异化状态,并且指出人的异化状态的四种特性,即: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

  再次,马克思告别异化劳动的原因。从异化劳动到剩余价值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马克思哲学整个发展历程和后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创作的现实背景分析,这时的马克思选择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就是历史回答的必然结果。但同时,还要看到马克思此时告别了异化劳动的分析,只是一种手段的转换,并不是其思想上的断裂。

  最后,马克思晚期对剩余价值的现实探索。《资本论》是马克思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巨着。在该巨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所谓“生产关系”指的便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是指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夺无产阶级以取得剩余价值,进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无产阶级成为了商品,取得的工资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第三,解放的主题:马克思治愈“病态社会”的良剂。面对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异化、资产阶级为获得剩余价值而压迫无产阶级的现状,马克思提出通过革命斗争的方式废除一切现存制度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的解放与自由,摆脱压迫状态。《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