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时期我国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建设探究
【第一章】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分析引言
【第二章】生态危机概述
【第三章】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四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五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 中国的生态危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到达了危机的程度。我国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对生态危机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与实现。
3.1 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生态环境薄弱,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生态危机逐渐显现。近 100 年来,全世界面临的生态问题已遍及各方各面而且变得越加严重,总体而言,就是资源、环境、生态三大问题,几近全世界的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和威胁。而就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而言,主要呈现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
3.1.1 资源约束趋紧
从资源总量看,中国属于资源大国,许多重要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可是以人均资源占有量来比较,我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却又难以撑起资源大国。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各项资源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如下:
水资源:我国为东临沿海的大陆国家,内陆淡水资源储量丰富,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我国目前大约拥有 2.83 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总量,人均淡水资源量却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5%,仅有 2200 立方米。众所周知,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安全线为 1700 立方米,而目前我国将近有十四个省、市低于这一安全线,用水极端紧张,并且在这些省市里,还有 10 个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 500 立方米,已为严重缺水地区。
能源资源:众所周知,我国是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但由于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和石油,新能源发展进程持续缓慢,导致我国人均能源储量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炭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20%,人均石油储量仅占 11%,新能源天然气仅占 4.5%.
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有 171 种,已查明的资源储量有 158种、总量居世界第 3 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8%,居世界第53 位。
耕地资源:我国人口多,加上企业占地、住房占地等原因造成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也是可想而知。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 18.51 亿亩,耕地资源总量位列世界第 4;人均耕地仅有 1.43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 0.8 亩,而在我国的两千多个县、市中,将近有六百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这个警戒线之下,耕地资源面临威胁。
3.1.2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粗放式发展的进行,在全球中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同时人均 GDP 达到五千美金,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然而,中国在享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也逐渐开始承受环境压力。如今,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蔚蓝的天空,已然由“理所当然”转为民众的奢望,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我国环境污染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化学污染等,其中以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最为严重。
大气污染:近年来,我国遭受大气污染的肆虐,雾霾、酸雨现象颇为严重。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国范围内形成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现今,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全国有四亿多城市人口呼吸着不干净的空气,其中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属于严重污染。自 2012 年开始,雾霾天气集中爆发,在全国范围内造成重度污染,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心,连带周边地区均出现了严重的雾霾污染。雾霾污染泛滥成灾,治理雾霾问题也已经提上了国家日程。
水污染:如前所述,我国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本就匮乏,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我国水资源状况变得更加堪忧。我国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2/3,据 2006 年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V-V 类水质占比为 32%,劣 V 类水质占比达到 28%,污染形势相当严峻;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评价得知,我国在 84 个湖泊中,就有 48 个常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占比高达 52.4%;根据 2000 年评价的 633 个水库中,38%为富营养水库,62%为中营养水库,只有不到 1%为贫营养水库。
土壤污染:目前超过全国 10%的耕种土地面积被重金属污染,大约有 1.5 亿亩左右,而由此导致我国每年不合格粮食高达 1200 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两百亿元。
另外,因长期用污水灌溉而受到污染的耕地面积约有 3250 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的耕地面积有200万亩左右,并且这些情况大多数分布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
3.1.3 生态系统退化
随着人类生态足迹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最新《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分析显示,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五十年里增长了两倍,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尽管生物承载力在持续加强,但仍满足不了中国超过其两倍的生态需要。在我国公民生态足迹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变得日益严重,其中以森林、草原、海洋、湿地四个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
森林:据国家林业局 2014 年 2 月发布的全国森林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现为 2.08 亿公顷。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是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极大挑战。资料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21.63%,蓄积为 151.37 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为 0.69 亿公顷,蓄积为 24.83 亿立方米。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表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31%,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 25%,人均森林蓄积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 14.2%.
草原:近年来,我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近 2000 万亩的速度扩展,截止到 2008 年为止,我国草原褪化率为 57%左右。其中,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 1000 多万亩的速度蔓延,目前,内蒙古草原退化率已达到 73.5%(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比例)。我国草原的退化主要是由于过度放牧、滥垦、无计划的乱开矿以及盲目地扩展人工草地造成的。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抵御干旱、风沙、鼠害、病虫害等功能减弱,已经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
海洋:由于人们对海洋长期进行的无节制开发,以及民众在沿海地区旅游所造成的近海污染等原因,导致我国赤潮、浒苔等环境灾害等问题多发,海洋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据《2013 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近岸海域有 15%,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约 1.8 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同年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仅有 23%处于健康状态,有 67%处于亚健康状态,10%的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①总体而言,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亚健康”状态目前还没有根本扭转。
湿地:从 2009 年至 2013 年,我国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该调查对全国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详细调差和统计。相关数据显示,最近十年内,我国湿地面积按可比口径标准计算共减少 2.9%,湿地功能连续下降,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也产生了更加严重的生态隐患。
3.2 中国生态危机的特征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生态危机也随之爆发,因其地域与发生时间等特殊性,我国生态危机具有自身新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3.2.1 发生时间晚且集中
中国生态危机与西方生态危机相比,其出现与爆发时间都比较晚。西方国家于 19世纪中叶开始,当时以英国为首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仅在短时期内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埋下了生态问题的隐患。随后 20 世纪 50~70 年代为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黄金发展时期,资本的积累促进不断地扩大生产,垄断产业发展并将资本之手伸向全球。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全球生态危机爆发,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生态社会主义、绿党政治等相继出现,生态思想变得活跃。1962 年美国女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当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
中国在 19 世纪中叶六七十年代时开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洋务运动、发展工业初步萌芽。1949 年建国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巩固新制度,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新国家。“向自然开战”为当时的发展口号。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展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改造运动,造成了当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生态问题开始出现。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当中来,发挥资源优势,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当时经济建设的主流。在各地寻找开发资源优势的过程中,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乱恳滥采、植被破坏等现象颇为严重,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开始出现。
中国生态危机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内集中爆发,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伴随的污染却是发达国家的三十倍。目前,全国有 1500 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 29%的速度递增,环境污染事件有每年有五万起。全国每两到三天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 150 多起。我国生态危机发生的时间晚,给予我们向西方借鉴治理生态问题经验的机会,集中性促使我们提高对生态危机的重视度。
3.2.2 结构性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我国生态问题也表现出很强的结构性。我国产业层次不高、生产技术水平低、产业布局失当、产业结构雷同等结构性矛盾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体系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水平,我国三大产业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尴尬状态,主要以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大的工业为主,农业、手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较小。并且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工业的“结构性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六成以上。此外,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乡镇企业工业化水平和技术起点低,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因此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重。
其次,我国产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合理,低水平生产、重复生产现象严重。我国东、中、西三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非常高。其中,东、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 93.5%,中、西部地区高达 97.9%.由于地区不同,其工业发展优势不同,盲目追求高经济效益,不分地区、不分水平、不顾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大量生产能力的闲置,也造成资源和生产的集中性低,难以形成规模,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总体而言,我国生态危机所呈现的结构性呈现为重工区业、乡镇地区以及中东部地区严重污染。
3.2.3 危害程度重
虽然我国生态问题的出现与爆发时间都比较晚,但因其具有的集中性及结构性致使它的危害程度却比较深。我国现在面临的生态问题已然演化成为生态危机,它比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的程度都要深。首先,生态危机的产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力量不足。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目前主要是依靠资源能源的消耗,而生态危机中包含着资源危机,资源的不足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其次,经济发展受到阻碍,间接地影响到上层建筑的稳固,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群众对共产党执政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再次,生态危机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谐社会即在社会中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生态危机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以实现。最后,生态危机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态危机的产生,使得人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目前,我国民众因环境污染所得的疾病逐年上升,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另外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疾病遗传给下一代,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质量;同时人们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幸福感也就随之下降。生态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深入到方方面面,如果不加强治理,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3.2.4 治理难度大且复杂
我国生态危机危害程度之深且具有多重复杂情况,治理起来难度较大。由于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复杂,平衡把握困难重重。比如,要想经济发展就必然产生资源消耗,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资源浪费与过度消耗的情况;而要想保持资源能源的自然存储量,就必须对资源的利用加以限制,这样一来,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矛盾对立起来,如何平衡这项矛盾,道路选择与政策执行变得困难而又重要。再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污染;而要治理生态环境的污染,就要限制经济的发展速度。2014 年 11 月份 APEC 期间,我国对北京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放假处理,并协调各部门采取降低污染排放措施,使得会议期间形成“APEC 蓝”,但会议过后,“APEC 蓝”却又不复存在。由此可见,生态危机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想对生态危机进行全面治理,并取得长期效果,需要协调各部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这却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虽然我国生态危机的治理难度较大,但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此问题一种保持非常重视的态度,并不断创新地提出解决对策,相信只要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生态危机的全面治理指日可待。
3.3 中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除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生态危机产生的共同原因之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因。具体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
3.3.1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片面
我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主要以“天人合一”为主,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在当时对自然的负面影响较小,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国生态危机是在近代世界生态危机背景下爆发,新旧环境问题集中体现,而人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建国以后,我国生态环境在刚经历战争和灾荒的洗礼之后,已然遭到了严重的创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百废待兴,只能选择先稳定国家政权,发展经济解决人民衣食问题,生态问题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我国在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更多的是将自然视为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当时的“人定胜天”“向自然进军”等人类中心主义异常盛行,根本蔑视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推行“首长工程”、“献礼工程”、“立军令状工程”等做法,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再次,与之相对应的国民引导和教育方式里,总是强调中国“地大物博、地广人多”,这在国民内心中形成了资源大国形象,进而忽视了由于人口众多造成的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低的事实。人们淡化了对资源的节约,造成了资源与环境的无端浪费。
另外,人们对现代化长期误解,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国家在迈进现代化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环境污染成本,环境污染属于现代化的“副产品”,是进入现代化过程必经的一个阶段。人们对环境污染的理所当然,造成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由以往的战争侵略转变为经济入侵,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主要从事一些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中国制造”,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污染转嫁也照单全收。多数政府和企业对污染转嫁缺乏认识,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我国生态污染日趋严重。
3.3.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经济发展也大步向前,伴随着水、土地、矿产资源以及能源等的消耗也不断增加。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仍然占据较大市场。据 2012 年国家能源局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 GDP 约9%,而能源消耗却翻了一番。有些专家认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经济结构性变化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也非常显着。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出现“重快轻缓”的回覆格局。加上近年来受投资拉动的影响,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迅疾,比重不断扩大,而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众所周知,重工业往往是以高能耗为产出基础,其污染指数比其他产业高很多,这也就造成我国资源消耗快、环境污染重的状况存在。
另外,经济结构性变化还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一般城镇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农村人均量的 3.5倍,这样也就伴随着产生资源能源消耗负荷。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由传统的“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级,也加速了我国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
最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使得贫困人口大量向东部城市转移,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另一方面农村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长期“脏、乱、差”.
3.3.3 畸形的政绩观
长期以来,我国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向来只看 GDP,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纵使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效益,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单纯的 GDP 增长,往往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这些在经济指标中并未显现,所谓经济的增长只是数字一时的提高,留下的却是长远的隐患。
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一些地方仍以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等单纯的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生态环境每日况下的今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反而是愈演愈烈。在地方政府上出现高唱跨越式发展、指标层加码现象,政府官员贪功求名、寒不择衣,乃至将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引进去,完全不顾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此外,有些地方官员把圈地卖地、盗卖国家资源作为升官发家的门路,建设政绩工程,房屋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一任走了,新官上任又烧“三把火”.
政绩评价方面的缺失,造成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 GDP 只有发达国家水平的 1/5-1/16.
3.3.4 扭曲的消费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健康的消费观对保护生态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扭曲的消费观却又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目前,在社会上存在许多追求奢华、挥霍浪费的现象存在。在消费公共资源时,像职员离开办公室时仍然开着灯,造成大量的浪费;学生集体宿舍洗衣房里自来水的任意流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在进行个人消费时,像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私家车上班、度假,不仅造成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公款吃喝点上一桌子菜动上几筷子就被倾倒,造成食物的浪费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此外,一些国外商家抓住我国青年攀比、好奇、求新的心理,向国内消费者制造消费主义之风,鼓励人们过度消费。比如,一些人对手机的更新换代超过了一年一部,向这种快速消费快速更新的行为,使得许多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缩短,却使电子垃圾的废弃量大幅增加,造成了土壤的污染。据介绍,我国消耗的一次性筷子数量每年有 450 亿双左右,消耗的木材为 166 万立方米。每生产五千双筷子,就要消耗一颗 30 年的杨树。
据调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 13%,在世界排名为第 121 位,可是我国倒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消耗大国。比较之下,同样使用筷子的日本,一次性筷子几乎都是进口的,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并且,这种低价购进的筷子不是随处就可买到,用过的筷子不能随处丢弃,而是经过回收加工成为聚合板或其他木质品高价销往国外。鸟瞰日本,其国土绿色覆盖面积超过 70%以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崇尚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如果被奢靡浪费所取代,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公民应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战胜生态危机。
我国的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除了上述几大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项因素:一些地方环境法制不到位,处理环境违法行为手段落后,存在违法成本低,治标不治本的现象;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够;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环境保护教育不够,公民缺少环保理念,等等。
第三章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3.1毛泽东时期--开始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组成的,我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的危机与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服务现实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1952年12月,伦敦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虽然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公害事件,但由于伦敦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因此当时并未引起英国政...
将人民性蕴含于国家建设中,从现实问题出发,围绕人民这个核心词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难题并实现有效应对,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耦合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追求。...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的持续增长,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为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和不可磨灭的.在这些贡献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危险之局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
第四章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进展。4.1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后,加快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爱护碧水蓝天、构建美丽中国,变成我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迫切使命及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抽象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共有性质。所谓抽象,就是借助抽象化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联系、总结事物运动的规律,从思维上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的把握...
一、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概述近年来,之所以要倡导生态技术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生态技术创新代表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深的同时人类亦有反思自身的行为,认识到生态技术创新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