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根源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0-19 共271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根源
  
  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哲学基本理论为根源。哲学基本问题涉及到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高屋建瓴式的原理支持和方向指引,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本体论根源
  
  本体论作为探讨整个世界的本源性的知识体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思想和思维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探讨客观世界是否客观存在、人类的主观认识能力能否认客观世界的问题上具有绝对权威和价值。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社会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即在看待事物本质的方面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意识。
  
  相反,唯心主义主张外部世界只是存在于思想的主观投射,在关于事物本质的认知方面,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决定存在,客观存在随着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唯物主义把握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从其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将本体论所涉及到的世界本源作出了物质才是本源的论断。然而过往的唯物主义一直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阶段,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将世界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客观存在,这不仅将唯物主义陷入了僵化不动的理论困境,也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攻击之把柄。对此,直到马克思主义对之前的本体论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之后才使唯物主义真正步入了科学唯物主义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哲学中本体论的有效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态度,有些学者坚持认为社会发展并不具有客观规律,坚信社会发展完全是依靠某个人或者一部分人主观决定,摒弃掉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属性,一味强调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属性,这无异于对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确受到社会生活的个别个体的影响,但也只是加速或者减缓,而不会完全改变,再加之社会现实的变化与发展完全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上的,所以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上也应坚持这一原则和立场,即认清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本体,以便明确自身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生活置于科学合理的基石之上,获得研究目的想要达到的效果和结果。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认识论根源
  
  认识论关于知识或认识理论,具体就是如何认识世界,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我们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在西方哲学历史上基于能否认识的问题分为了两大流派: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坚持可知论的人认为客观世界可以被人的主观意识所认识和掌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正的知识,也就是真理;坚持不可知论的人则认为客观是不可以被人的主观意识所认识和掌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正的只是,也就是人不可能真正的掌握真理。然而不论是何种流派或者哲人,对于认识论中的能否问题都是其哲学理论和哲学体系的先在命题,或者说是主观意识能否认识客观世界是诸多哲学命题的逻辑起点和开始前提。二是以什么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一问题是就着前边的问题进行延展性的讨论,也就是说是在进行了人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的选择之后进一步进行讨论的。无疑,进行到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是坚持人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但是,人具有不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既具有感性认识能力,又具有理性认识能力,哪一个才是人的主观意识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呢?如若其中一种是人类主观意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方式或者主要方式,那另一种方式又与其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在哲学历史中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理所当然地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派别:一是经验派,主张经验是人类获取认知世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主要代表是洛克,他主张人的主观意识只有诉诸于感性经验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识,而一旦通过人的理性能力对客观世界进行思考,所有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只是不过是人的狂妄独断。二是唯理派,主张理性才是人类获取认知世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主要代表是休谟,他主张人的主观意识只有诉诸于理性推理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识,如果将感性知识也纳入到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识体系之中,势必会被客观世界在人类感官世界呈现的主观印象所迷惑,追根究底没有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知识,只是一味地依靠不可靠的感官获得的外在表象是永远不可能发现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由于采取立场不同也会将认识论进行其他标准下的划分,即强调经验的地位、作用,要求人们坚持现实优先于观察的核心观念。
  
  第二种是主观立场,即强调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根本能力源于人的自身理性力量,人类自身的理性力量能够将客观世界在自我思维结构中进行自我建构和形象设定,对于这些观念中的形象人类理性具有绝对的决定力。可见,客观主义立场与主观主义立场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两种根本的方法,而由此引发的争论构成了哲学发展历史的诸多学术成果。
  
  本体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交互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将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和本质本体,而认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社会的原则对其有所要求,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从根本上本体论决定认识论,也就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会决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方式和程度。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论根源
  
  社会科学方法论存在的目的是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本质上将这二者有机结合的内在规定正是实践。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外化的有意识活动,天然就具有双重属性:第一,物质性。任何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中所凭借的外在工具和媒介无不是实践所必须和依仗的必然要素。实践的物质性尤其体现在直接现实性这一显着表征,也就是说实践无外乎是实践主体将主观意志以外化行为从而改变客观物质的现实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不可能脱离物质客观条件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质就没有实践。第二,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等其他生物消极对待客观自然的茫然认识和改变世界,而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加诸己身,使得人的实践活动与过去没有主观意志参与的外在活动有了本质区别。过去“属物”的世界因为人的自由意志变成了现在“属人”的世界。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没有强调社会研究的物质性或者能动性,要么是一味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只需要物质性而没有能动性,缺乏将人的本质与自然本质相区别的这一前提;要么是单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只需要能动性而没有物质性,没有将社会科学划归一般科学的先在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正是将二者通过实践这一人的存在方式的基本形式结合起来,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化,促使社会科学方法论得以降落到地面的同时还能为人所掌握。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