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在新时期加强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如何有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何认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前景等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精辟的论述,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反腐倡廉治理的方略,阐明邓小平反腐倡廉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消除和遏制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新时期,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凸显,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出现腐败高发频发的态势。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薄弱,特权思想、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个别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
腐败问题集中表现为大案要案频发,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严峻,消极腐败问题亟待解决。
十八大以来,以***为首的党中央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猛药去疴、除恶务尽,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严厉打击腐败分子,时刻保持"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使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遏制。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的行动指南,它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以及怎样进行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提炼可供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建立健全中国惩治与预防腐败的战略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2 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腐败现象在各个领域滋生蔓延,为了克服腐败易发高发多发的趋势,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反腐倡廉措施。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及其价值也就愈发重要,因此,本文研究意义在于:
(一)理论意义。
1、不断丰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领域。
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探索其价值,有利于不断丰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领域,是适应反腐倡廉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之义。
2、为新时期反腐倡廉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制度反腐"的理论,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反腐倡廉理论,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科学内涵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优良传统。
本文把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以及改革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着重研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其目的是要以史为鉴,吸取有益的经验,在继承和发扬党风廉政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今后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减少反腐败斗争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反腐倡廉实践工作。
2、有助于扎实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对于加强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化对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科学性及实践性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党中央在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机制方面意义重大,这正是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3、有利于积极推进新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价值的宣传教育澄清一些人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旨在证明其思想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素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且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研究不断深化、细化。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的主要观点有:
1、关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来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其思想的形成来源、实践基础、时代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就其形成的来源和实践基础而言,学术界针对此问题的研究基本趋于一致,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腐倡廉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文化是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基础。对此论述较为全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孙宏典、李义凡所著《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书中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反腐倡廉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它根植于中国传统反腐倡廉实践的土壤,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体系,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党内实行民主选举和监督罢免制度,列宁在致力于把苏维埃政权建设成为廉洁高效的政权,防止和制止官僚化倾向方面采取的有益措施,毛泽东进行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政权,主要通过思想教育、发动群众运动、发扬人民民主等措施,邓小平批判性地继承这些思想和措施,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反腐倡廉思想体系。
而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学者孙宏典、李义凡在《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把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时期党的廉政建设实践邓小平都参与其中,所以是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其次,就其形成的时代背景而言,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学术界主要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各有侧重。
学者邓建国在《邓小平廉政思想研究》一文中从世界时代特征的重大变化、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成就、世界的多极格局变化以及廉政建设的紧迫形势四个方面论述。
学者王春晓在《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认为,中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外交等方面发生变化是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提出背景。
学者王金歌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腐败现象滋生,表现在少数干部搞特殊化,官僚主义盛行,而这一时期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加上教育、法制、监督方面的不健全,导致腐败呈现出易发高发状态。
最后,就其发展历程而言,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划分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孙宏典、李义凡在《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中划分为产生阶段(1937-1949),形成阶段(1949-1966),成熟阶段(1975-1992);第二种:邵景均在《中国反腐倡廉之路》中划分为准备阶段(1924-1978),形成阶段(1978-1982), 发展阶段(1982-1989),完善阶段(1989-1992);第三种:王德瑛在《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综合研究》中划分为形成阶段(1978-1982),发展阶段(1982-1989),成熟阶段(1989-1992);第四种:朱兰芝在《毛泽东邓小平反腐败理论与实践》中划分为初步提出阶段(1937-1952),发展阶段(1952-1966),完善阶段(1975-1992)。
2、关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内容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针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整理《邓小平文选》第 1、2、3 卷中邓小平有关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些论述进行系统总结,其中邵景均在《中国反腐倡廉之路》一书中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主要有十个要点,内容详实,观点明确,对其他学者在研究此问题时有一定借鉴意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这些论述分类为邓小平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定位、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原则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一一对应。
3、关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特点研究。国内学者对其思想的特点研究较为一致,论述方式上略有差异。有的论述较为具体,例如学者王慧在《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论析》中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主要有三点特色:指导思想上,强调廉政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群众策略上,提出反腐败不搞群众运动,但要紧紧依靠群众;手段上,坚持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
有的论述较为笼统,例如学者李艳在其文章《新时期邓小平廉政思想及现实启迪》中总结概括出邓小平反腐倡廉建设思想的三个特征:求实性,创造性和时代性。
2总的来说,综合国内大多学者的分析来看,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具有现实的针对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等特点。
4、关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价值的研究。由于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路不同,研究视角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是从当代意义、现实启示、指导意义等方面来研究。学者邓建国在其文章《邓小平廉政思想研究》中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价值分析,认为其廉政思想在加强教育,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法制建设,推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学者李青在《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一文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伟大意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收集到的关于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和举办学术会议时,都对其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丰富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宝库。
2、研究的不足之处。一些研究成果笼统阐述较多,具体分析不足,其中不少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把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开来,这样才能客观研究其理论产生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必然性。一些研究成果重复研究较多,独特性的研究角度和观点不多,有创新角度和层面的文章较少,在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方面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所以研究思路还有待拓展,研究的内容还有待创新。
二是就研究的成果来说,学术论文多一些,而学术专著少一些,形式有待丰富。
80 年代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内出现了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热潮,大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但是,国内学术界目前在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研究上还比较薄弱。所以,本文尝试在整体上探讨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深刻来源、丰富内容、显著特色,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结合,进而研究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希望能够为继续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以及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邓小平及其理论思想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检索发现,国外学者对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分析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只能参考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所著《中国政治》以及弗朗兹·米切尔等所著《中国与马列主义危机》,而其他的相关论述则相对分散,可以参考对邓小平思想及近现代中国的学术研究论文和专著。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邓小平理论及其个人生平实践活动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隶属于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他们对邓小平理论的分析与评论大多集中在邓小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外开放思想、外交思想、军事思想、"一国两制"思想等方面。思想家生平活动与思想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生平实践活动研究也很重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日本学者和田武司、田中信一的《不屈的革命家邓小平传》(1977 年,德间出版社)、德国学者乌利·弗兰茨的《邓小平传》(1987 年德文版)、美国学者戴维·W·张的《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 (1988 英文版)等等,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对于国内学者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不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邓小平加强党的制度化和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
首先,国外学者主要立足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论述,美国学者石池雨在《中国对外政策的精髓》一书中,认为邓小平一直致力于"使由于裙带关系、懒散、低效而腐败的官僚机构制度化,"并考虑了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制度因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认为,"邓政权试图以加强程序的规范化和恢复党委内部的民主生活来消除派系纷争".美国学者弗朗兹·米切尔认为"在邓小平看来,党本身要在经济、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秩序的转变中发挥主要作用".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和克劳蒂亚·德瑞茨认为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一套反腐的新方法,即通过制度改革从根本上遏制腐败",他在研究中强调了邓小平注重制度在反腐中的作用。其次,邓小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小平如何提高干部素质和干部制度改革的问题上。美国学者默尔·戈德曼、戴维·W·张及等学者普遍认为,邓小平是一位务实的马克主义者,他领导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双重意义:不仅确保了政策路线的连续性;而且防止党的体制僵化,这是一场中国共产党内部革命。
但是,有些学者对中共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的研究却有失偏颇,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虽然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但无力克服和消除腐败问题,这种论述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围绕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最多,但对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论述很少。
国外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善于挖掘新的分析模式,主要有:现代化理论研究法、实地考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马克思主义概念研究法等来研究邓小平理论,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邓小平及其思想的研究较为客观,各有特点,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资料的局限,不少分析不够准确,甚至有一定的偏差性。我们应该肯定国外学者在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借鉴其优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精髓。继续分析和研究国外学者关于邓小平理论及其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深入探索和挖掘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当前反腐倡廉建设。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1 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四方面:
1、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形成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邓小平反腐思想的形成进行纵向地、历史地分析,阐述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2、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基础、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孕育萌芽阶段、形成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三方面论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其反腐倡廉思想的丰富内容进行阐述。
3、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背景下,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客观分析邓小平反腐倡廉工作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本文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
4、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只有在完整梳理其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总结其特点和历史局限性之后,才能发觉其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之所在,坚持有腐必惩,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着力在惩戒上、制度上、思想上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建设长效机制。
1.3.2 重点和难点。
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分析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特点及工作的历史局限性。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内涵丰富,在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工作的历史局限性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邓小平及其反腐倡廉思想,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二是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研究。邓小平在卓有成效地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当前新形势下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研究的难点主要有两点:
第一,由于目前学术界对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发展阶段划分不一,本文力求在梳理整理《邓小平文选》中相关论述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对邓小平反腐倡廉工作的历史局限性分析是否客观准确,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也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1.3.3 可能的创新点。
(1)从研究视角上,现有的研究鲜有提及邓小平反腐倡廉工作的历史局限性,而本文将其作为研究重点之一,相对补充其他学者在这一内容上的研究,无疑也是本文的创新点。
(2)从研究内容上,本文在横向、纵向分析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有重点、有针对地分析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对我国着力健全反腐倡廉建设惩戒机制、防范机制和自律机制方面的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在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当前党和国家制定的反腐倡廉大政方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在对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来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特点进行历史地、系统地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
1.4.2 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主要有:
1、文献查阅法。
通过查阅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邓小平文选》以及有关论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学术著作和期刊论文,通读中共中央颁发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思想的学习资料等,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
2、历史分析法。
把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脉络放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整体实践中来考察,分析研究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与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其形成基础和发展历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腐败形势的实际,把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结合起来,探寻其反腐倡廉思想的价值。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廉价政府理论。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在《法兰西内战》中明确提出廉价政府理论。
马克思认为,廉价政府必须是消除官僚特权的政府、是减轻人民负担的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的口号,因为它取消了两项最大的开支,即常备军和官吏。"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赋予了"廉价政府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厉行廉洁政治"正是对其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也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政府中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互相推诿等弊端。十六大也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反腐倡廉建设要以马克思廉价政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切实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反对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骄奢淫逸,坚决避免铺张浪费,还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监督,把政府的不必要的开支从各种渠道降到最低。
1.5.2 社会公仆理论。
社会公仆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中提出的科学论断,马克思除了指出"社会公仆"是指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关,也较多的强调"勤务员"的概念,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要求公职人员时刻树立宗旨意识,才能使公职人员永葆社会公仆的本质。社会公仆理论认为,人民把权力委托给国家公职人员,代替人民行使权力来治理国家,作为人民和社会的公仆的公职人员决不能做出损害人民利益、背离人民意愿的事情,而腐败恰恰是公职人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取私利,所以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社会公仆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社会公仆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新形势下提出"领导就是服务"这一科学论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把党员干部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要求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的贯彻和发展,并且将这一理论通过民主政权的形式加以巩固。
1.5.3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用于研究腐败问题的理论,寻租理论认为,寻租是一种以腐蚀政治权力和浪费社会资源为代价的腐败行为。寻租活动对社会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而腐败行为同样也满足这一特点。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寻租就是"非生产性寻利活动",这种活动会带来财富的转移,并且还会额外消耗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分析,更能揭示出腐败的本质。寻租理论中的租金特指由政府公共权力的不当干预或管制创造出来的,例如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双轨制"型租金。
寻租理论针对如何治理腐败的问题,提出要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而对市场形成的垄断要进行必要的管制,对于利益集团寻租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寻租理论在我国最早是由吴敬琏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上引入介绍的。
寻租理论对于中国转型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于实行"双轨制"而出现的"倒买倒卖"、"官倒"、政策公关等腐败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
绪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他并不按照严格的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运思和写作,而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致力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特质,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富有综合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反资本主义的...
我们以往的哲学对辩证法概念的解读极为混乱,以至于人们对辩证法的评价也有好有坏.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所有的哲学术语中,恐怕再没有比辩证法这一概念所交替经受的光荣与屈辱更多的了.[1]88以往的大多情况是,一提到辩证法很多人会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急剧发展的全球气候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得人类将批判的眼光转向了现代文明的根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在这场争论中处在一个焦点位置,戴维佩珀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一个颇有特色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主张带有浓...
第四章创客文化的塑造策略对创客文化价值观念的塑造需要从制度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也需要对创客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引导。我国的创客规模较小,需要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支持与鼓励。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第三章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3.1毛泽东时期--开始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组成的,我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的危机与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服务现实的目的。...
前言: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但如果对事物的各方面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单的套用,那么会走入形而上的轨道。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