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学术背景对于自由贸易问题,马克思并没有一套系统全面的学说,关于自由贸易的论述散见在他的《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之中。1948 年 1 月 9 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公众大会上发表了《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这是有关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的核心著作。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认为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的速度愈快,也就会愈快、愈充分地实现其不可避免的后果: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一边是世袭的富有,另一边是世袭的贫困;供过于求,市场无法容纳日益增加的工业品产量;不断重复出现周期--工商业繁荣、生产过剩、危机、恐慌、经常的小条、逐渐复苏,而复苏并不是长期好转的先兆,而是新的生产过剩和新的危机的先兆,一句话,生产力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以致生产力所依赖的社会制度变成了生产力不能忍受的桎梏;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实行社会革命,把社会生产力从过时的社会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而因为自由贸易是这种历史演进的自然的、正常的环境,是最迅速地使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所必需的条件得以成就的经济基础,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才表示赞成自由贸易。
1.1.1.2 现实背景上海自由贸易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于 2013 年 9 月 29 日上午 10 时在上海浦东新区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集保税仓储,进出口贸易,离岸贸易,转口,混合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总面积 28.78 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 1/226."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家战略,是实现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特区",被赋予了"经济升级"和"推动改革"两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是通过开放实现区内经济的大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使中国经济整体的转型升级;其次是推进有效的经济改革试验,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从而推动我国实现全面的改革。
1.1.2 研究意义。
初步研读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有关贸易特别避自出贸易问题的著述可知,除了为加速革命的目的而"归根结蒂并在原则上"赞成自由贸易外,马克思在总体上对自由贸易持强烈的抨击态度,认为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加速剥削工人阶级、扩大贫富分化鸿沟的一股力量。
从马克思对自由贸易的辩证看法中,可以看到,总体而言,虽然马克思在经济学上继承了亚当·斯密等自由派经济学家的思想,但马克思并没有像自由派经济学家那样推崇自由贸易。马克思并没有将自由贸易视为促进世界共同富裕的一个手段,这一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对我们重新观察世界经济史以及深入观察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借助马克思主义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由贸易既不是发达国家取得率先发展的政策工具,更不是世界实现普遍繁荣的必由之路。相反,历史事实表明,当生产力水平明显较高的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时,往往给生产力水平明显较低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冲击,乃至最后很可能使后者陷于依附状态并面临贫困加剧的现实风险。
如果经过马克思主义启发而得出的上述历史结论是站得住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历史结论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是否同样有效。初步分析表明,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固然与马克思时代已有很大变化,我们也不必机械套用马克思的有关经济政治论断,但是,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仍具有很大的适用性,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中的落后国来说,仍具有很大的针对性。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的人们在重新反思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括也在重新评估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提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仍然有效地提供着研究和处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理论工具。而从自由贸易问题着手重读马克思显然有助于我们直接地锻造这样的独特视角和理论工具,将有助于中国这样深深介入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趋利避害、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实践中,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适应本国改革发展的需要与当代国际形势新的发展,创造性的建立了以往只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由贸易思想的指导下,做出的新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开创了无产阶级自由思想新的发展方向。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课题的现状。
1.2.1.1 国外研究现状以及翻译著作Douglas A. Irwin,在《Against the tid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free trade》一书中集中关注那些围绕自由贸易的经济利益而掀起的最重要、最富争议性的辩论。书中上半部综述了自由贸易论逐渐确立的过程,涉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贸易思想、英国重商主义文献、重农学派与道德学派、亚当·斯密及古典经济学派等历史内容;下半部则展示了对自由贸易论的主要挑战,包括贸易条件论、幼稚产业论、收益递增论、国内扭曲论、战略贸易论等贸易保护学说。作者在查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自由贸易思想史这个源远流长而又头绪繁多的题目作了相当严谨和紧凑的论述。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历史、理论、学派和国民经济政治学。该书的基本思想就是农产品和原材料的自由进口,同时给予同外国竞争的本国制造工业有效的而不是过度的保护(通过关税手段)。根据他的观点,对本国农业生产和原料生产给予行之有效的支持,是维护收到保护的制造工业在本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前提条件。因此,他所提倡的制度,一方面既有别于英国单方实行自由贸易中的无条件进口制度,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对食品、原材料以及制成品进口征收保护性关税的制度。作者认为两个同样文明的国家,要在自由竞争下双方都获得利益,只有当两国的工业发展处于答题同等水平时,才能实现。
1.2.1.2 国内对马克思自由贸易思想的研究状况国内单纯研究马克思或者单纯研究自由贸易的学者比比皆是,有关著作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专门研究马克思自由贸易观的学者却寥寥无几。国内对马克思的自由贸易观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其成果以文章为主,尚未有专著出版。
杨圣明在《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新探》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内容、地位与作用以及政策题和在贸易中产生的影响。是国内第一份关于马克思国际贸易思想的著述,填补了一个空白。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时期(1840-1900 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地位与作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等基本理论问题。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时期(1900-1978 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列宁面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果断地提出了国家垄断制的外贸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理论,斯大林面对两大阵营的存在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毛泽东根据新中国成立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制对外贸易的政策主张,并坚持了 30 年。邓小平时期(1978 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对内、对外开放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由垄断制向市场制的过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过渡。
梅俊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年第 6 期)上发表了《从马克思的论断看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文章由马克思的论断去探寻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文章探讨了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是否来自于理论启蒙以及自由贸易最终带来何种结果这样的历史问题,由此揭示了自由贸易作为"强者武器"的真面目。作者提示了马克思自由贸易思想的基本框架: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是一个"能更快地把资本主义社会带进那个死胡同的办法","由于这个原因,而且只是这个原因,马克思才宣布赞成自由贸易。"除此之外,马克思对自由贸易持有一贯批判的态度,认为"这是资本榨取工人最后脂膏的自由",并且认为自由贸易信徒们的说教是"伪善的",等等。这些论述具有较大的启发性,惟一的缺憾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是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而非马克思的自由贸易论本身,这也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空间。
此外,梅俊杰的《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依靠真凭实据,揭露出不论是英国工业革命还是美国成功赶超的实质都是由贸易保护政策引发而来这个真相。作者通过挖掘历史事实证明,英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靠的是早慧的经济学觉醒,尤其是凭借贸易保护、财富聚敛、工业扶植、国家干预、强权打造于一体的重商主义,靠的是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持续的扶持和千预;再有,作者指出英国到 19 世纪上半叶才转向自由贸易,而且为的是打并主导他国市场,建立一个以自身垄断优势和垄断利益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另外,作者揭示,英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不仅未能创造普遍繁荣,相反酿成了欧洲经济的大萧条,弱势的欧洲各国随即改行贸易保护政策才摆脱危机并缩小了与英国的差距。这一系统历史考察对于马克思有关自由贸易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注释,值得参考,但这本书本身也不是专论马克思自由贸易思想的著作。
黄瑾在《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 年第 3 期)上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李斯特--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问题》。该文探讨了马克思早期关注的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问题,其次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李斯特的理论分歧点,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本质、作用和未来三方面比较。
关于马克思自由贸易观的现成文献在国内外都寥寥无几,国内学者更少研究。现有少量几篇文章的不足是,它们并没有正面地以马克思的贸易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的启发性固然也可以获得,但马克思的贸易思想并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和总结。另外,无论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还是认为自由贸易加剧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马克思都主要从政治经济角度看问题,但同样重要的是也应进行哲学视角上的分析,这点至今还没有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研究重点。
1.3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3.1 创新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在自由方面,尤其是贸易自由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自由思想带来了新情况、新发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贸易思想的系统梳理,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及影响做了全新的探索,以其中的新问题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尽可能多地收集、翻阅国内外有关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的书籍、文章等文献资料,将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力争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掌握。
2.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自由思想进行与之相结合的考察,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把握其内在本质,帮助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自由思想在自贸区中的发展的思考。
3.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就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叙述,在研究中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效的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上海自由贸易区相结合,更好地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结果。
绪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他并不按照严格的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运思和写作,而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致力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特质,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富有综合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反资本主义的...
我们以往的哲学对辩证法概念的解读极为混乱,以至于人们对辩证法的评价也有好有坏.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所有的哲学术语中,恐怕再没有比辩证法这一概念所交替经受的光荣与屈辱更多的了.[1]88以往的大多情况是,一提到辩证法很多人会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急剧发展的全球气候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得人类将批判的眼光转向了现代文明的根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在这场争论中处在一个焦点位置,戴维佩珀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一个颇有特色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主张带有浓...
第四章创客文化的塑造策略对创客文化价值观念的塑造需要从制度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也需要对创客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引导。我国的创客规模较小,需要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支持与鼓励。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第三章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3.1毛泽东时期--开始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组成的,我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的危机与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服务现实的目的。...
前言: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但如果对事物的各方面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单的套用,那么会走入形而上的轨道。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