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施蒂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4-17 共339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我主义”观的批判
引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起点研究引言
第一章 近代德国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施蒂纳的“唯我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结语/参考文献 施蒂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语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施蒂纳用他独特的方式--“唯一者”来对思辨哲学强烈地抵触,企图用独一无二的“唯一者”来打破一切对人有约束的东西,进而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毋庸置疑,施蒂纳的探索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哲学界对施蒂纳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但是有一点谁也不能够否认,施蒂纳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哲学家。为了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做斗争,为了探索出人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施蒂纳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唯一者”之路,这条道理重新唤醒了自由,极大的解放了人们,同时,这也对我们从多角度理解自由有了借鉴的资料。
  
  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施蒂纳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暇不掩疵,施蒂纳只不过是为他的“唯一者”穿上了思辨哲学的新衣,所以,他的思想就只能在唯心主义这个范畴里了。“唯一者”就是他的万能公式,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现实上,只要是施蒂纳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都会通过“唯一者"来解答,既方便又能解决问题。可是,这也仅仅是施蒂纳的幻想而已,用幻想出来的东西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用意识去决定物质,这条路是永远都走不通的。
  
  马克思没有被施蒂纳的“唯一者”所误导,而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看透了施蒂纳所处的阶级是小资产阶级,揭露了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本质,并且通过对“唯一者”的分析和批判,得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是从事社会劳动、实实在在的人。而施蒂纳的“唯一者”不是具体的人,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人,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他的“唯一者”欺骗不了马克思,也欺骗不了人们,只是自欺欺人。为了超越传统的思辨哲学,马克思与施蒂纳采取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马克思走的是唯物主义道路,施蒂纳走的是唯心主义道路,这是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后两种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以后我们看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当然,从唯心主义角度看待问题明显是不科学的,思路对角度不对,只有从正确的角度-唯物主义看待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一、 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 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4](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温纯如:《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学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7]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8]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9](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0](苏)科恩:《自我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1]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2]邓晓芒:《邓晓芒讲黑格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4]高全喜:《自我意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15]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1年
  
  [16]维之:《人类的自我意识-西方哲学家自我思想解读》[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17]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年
  
  [18]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年
  
  [20]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二、期刊类
  
  [1]杨廷久:《“自我意识”思想探微》[J],湖北大学学报,1990 年第 6 期
  
  [2]焦文:《黑格尔关于欲望的自我意识的转化》[J],扬州大学学报,2008 年第 6 期
  
  [3]焦文峰:《欲望的自我意识的根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 年第 5 期
  
  [4]冯晓峰:《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意义》[J],学术探究,2004 年第 6
  
  [5]吕爱兰:《论人类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J],鄂州市委党校,第 21 卷第 1 期
  
  [6]李福岩:《理性的自山主义一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J],学习论坛,2009 年第 12 期
  
  [7]吴晓明:《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的革命》[J],南京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
  
  [8]刘森林:《“现实的人”与“唯一者”: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主体论之别》[J],浙江工业大学 学报,2008 年第 3 期
  
  [9]毕芙蓉:《德里达眼中的马克思与施蒂纳》[J],哲学动态,2006 年第 10 期
  
  [10]朱亦一:《现实的人:人类解放的现实性生成》[J],中州学刊,2004 年第 2 期
  
  [11]聂锦芳:《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到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枇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8 年第 4 期
  
  [12]聂锦芳:“独自性”能否超越“自山《施蒂纳与马克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 4 期
  
  [13]薛俊强:《”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马克思与施蒂纳》[J],哲学动态,2008 年第 12期
  
  [14]欧瑞,孟小非:《施蒂纳之”我“的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第 35 卷第 4 期
  
  [15]张一兵:《”类哲学“人本逻辑的彻底颠覆^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J],开放时代,1998
  
  [16]程欣:《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以利己主义问题为中心》[J],保定学院学报,2011 年 11;
  
  [17]吴晓明:《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07年第 3 期
  
  [18]赵亮:《探究”唯一者“的思想来源及内涵》[J],理论月刊,2012 年第 8 期
  
  [19]林钊:《施蒂纳的”唯一者“:哲学与历史的终结》[J],山东社会科学,2013 年第 5 期
  
  [20]张剑抒林钊:《麦克斯^施蒂纳:最后的青年黑格尔派》[J],学术研究,2013 年 7 期
  
  [21]保罗,托马斯刘贵祥:《马克思和施蒂纳》[J],《现代哲学》[J],2010 年 1 期
  
  [22]王利军:《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意义: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 年 1 期
  
  [23]袁芳:《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批判的重要意义》[J],衡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 4 期
  
  [24]卢军:《利己主义或是集体主义《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论战》[J],江汉大学学报,2012 年 1 期
  
  [25]常媛:《现实的个人:马克思的扬弃与建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期
  
  [26]杨淑静:《诸精神的游荡:从”唯一者“到”幽灵“--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入手》[J],社会科学辑刊,2010 年 4 期
  
  [27]张涛姚顺良:《历史视域中的施蒂纳》[J],南京政治学学报,2009 年 1 期
  
  [28]邓泽球:《现代个人主义的一面镜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施蒂纳个人主义理论的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 年 2 期
  
  [29]薛俊强:《”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马克思与施蒂纳一一兼论”每个人的自山发展足…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J],哲学动态,2008 年 12 期
  
  [30]廖阔:《施蒂纳的利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3 期
  
  外文文献:
  
  [1]Max Stirner, ne Ego and Its Own, Edited by David Leopold,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5.
  
  [2]Georg Wilhelm I<riedrich Hegel, Jenaer Kritische Schriften, im Gesammelte Werke, Band 4,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1968. j
  
  [3] Karl Mai x, Economic and Phi 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129 Dirk J. Stmik, Translated by Martin Milligan,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New Yrork, 1964.
  
  [4]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Selected Words In One Volum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New York, 1968.
  
  [5]Douglas Moggach, The New Hegelians,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in the Hegelian Scho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David Leopold, The Young Karl Marx, German philosophy, modem politics, and human flouris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7]Georg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1.
  
  [8]Michel Foucault, Remarks on Marx, conversations with Duccio Trombadori,Translated by R. James Goldstein and James Cascaito, Semiotext(e) , 1991.
  
  [9]John M. Maguire, Marx' S Theory of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 Herbert Marcuse, Heideggerian Marxism, Edited by Richard wolin and JohnAbromeit,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