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毕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就业导向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713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一、 管理体制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起步晚,面临国内多方面的挑战,其自身管理体制还尚未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观性很强的“人治”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甚至没有有效可行的监控机制,出现“家族化管理”的问题,这就严重降低了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率,从而不利于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的形成,这样就极其容易因缺乏有效监督而使权力滥用,不利于广大管理职工人员和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会阻碍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第二,报酬偏低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又一个阻碍,因为低报酬对高层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难以招揽优质教育人才也就注定难以吸引高素质学生,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第三,民办高职院校的以董事会为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名义上是校长负责制,但董事长也常会借机干涉学校内部要务和参与教学管理,故“校长”在学校事务中也没有实权,同样的,财政审批权和人事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往往只是一个形式化的过程。

  二、 办学体制

  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其主要办学经费来源是非财政渠道,所以学校在经济的效益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难以做出有效权衡。在长期一段时间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这个“惯性”总在无形间影响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办学者以盈利为目的,导致教学师资投入明显不足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少数民办高职院校甚至在招生、收费和文凭发放等重要环节中也存在疏忽的问题等等,不仅有失教育的公益性,还对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形象等方面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者的个人素质、经历、水平和办学思想等对该院校的发展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够明确,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试图追求院校综合化、多专业化和大而全的所谓高校“通才型”、“精英型”和“学术型”教育;还有部分民办高职一味追求专升本,试图以此来“升格”学校身价,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既失去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又因在众多本科院校中起步晚、起点低和师资力量匮乏,无论是软件还硬件都处于滞后状态,从而无法在众多院校中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最终面临入不敷出,落得倒闭“关门”的下场。

  三、 教学体制

  通常来说,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该校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职的实际情况却远不能达到这一指标,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组成基本上是以离、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而以青年专职教师为辅的模式。过多的兼职教师会给学校的教学带来极很多问题,因为兼职教师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来代课,在校停留时间有限,课堂外对学生进行辅导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和教学的连续性也难以保持;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聘请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从而授课的质量更加得不到有效保证。而对于返聘公立高校离、退休的教师,大多数年龄偏大精力不够,而且他们的知识普遍趋于老化和固定化,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失去了活力和创新力。更有甚者,为了降低师资成本,给任课教师过多的安排课时,每周达到 20-30 个学时,使得任课教师疲于上课,无法有效保证正常的学习、休息和备课时间,更别说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就业体制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要切实贯彻以社会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因此,包括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在内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学生的最终就业出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机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导致各方面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也没有形成社会参与和关注的良好学生就业氛围,在市场化就业形势下,只依靠就业管理部门人员调动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工作的需求,就业管理制度滞后性得不到解决,从而缺乏活力。此外,就业服务质量和就业管理效率偏低。而市场化就业则要求信息准确化、快速化,就业服务全天候和全程化,对服务质量和就业服务效率要求很高。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传统的信息发布和传送出现严重的滞后性,及时的就业信息得不到发布,组织工作高效率底下。并且,就业管理部门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理念,无法满足市场化的就业需要,导致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市场化中就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 人才培养规模快速扩张

  我国自 1980 年初建立职业大学以来到现在已经有 30 多年。在这 30 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办学实现了规模化,生源数量迅猛增长,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0 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总数 383 所,到 2013 年就已经增到 1321 所,占到高等教育总数的 45.5%,而在校就读生数达 973.6 万人,占高等教育的 39.5%.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工作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优质人才。普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体制,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逐渐趋向于多元化。比如“订单式”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成本”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相结合的模式、终身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结合的模式等等。在这些多样的模式下,高职院校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进一步弥补了高职教育在传统模式下结构单一缺陷。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始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合理自身定位,找准自身的社会市场,从而有条不紊的培养目标,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重点是对拥有工程背景的务实型人才、高等工程的技术型人才以及适应高级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根据社会市场调查和院校毕业生的反馈,适时做出适应就业需求的专业调整,对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坚持以传授知识、提升素质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形成切实可行、特色鲜明和人才可持续的发展培养模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