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市场空间及融资难题
2.1 节能环保产业及融资租赁行业总体情况
2.1.1 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政策及行业总体情况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对节能环保产业做了界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 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 号)”等文件中,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给予政策鼓励,“二零一二年六月十六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 号;2013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 号”,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地位。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分析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 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 2 万亿元,从业人数 2800 万人。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逐步日益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显着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规划》指出,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变频调速、高炉煤气发电、纯低温余热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等一大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普及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突破较大,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 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高达 830 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广泛应用。在环保领域,已经具备了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型火电厂烟气以及垃圾焚烧发电厂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以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等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 BOT 等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分析认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尚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比较低,龙头或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节能环保设备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水平比较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不高,国际品牌产品比较少。”三是政策机制不太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等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仍然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到位。四是市场不规范。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管理水平差,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还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然在使用。五是服务体系还需健全。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有待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未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从国内看,面对日趋加强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明显显现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国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所有企业都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
从国际上看,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绿色新政作为经济增长和实现转型的重要推手。
部分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压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或把发展中国家经济置于产业链资源能源输出的末端。
中国近 20 年来的发展已使得全球排放格局和背景产生了变化。比如:中国 1990年的人均排放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4,2000 年为 1/2,2010 年人均排放超过 5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 4.5 吨的世界平均水平。据国际能源组织的统计,中国 2010年排放总量超过 70 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 24%,比第二排放大国美国还多 30%左右;从 1990 年至 2008 年,世界近 50%的新增排放来自于中国,2010 年,中国的新增排放占全球的近 70%。如果中国仍按现在的趋势发展,至 2020 年之前,中国的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加欧盟的总和;中国的经济水平与日本接近,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出中国 4 倍;中国与美国的排放水平接近,美国的 GDP 是中国的 2.5 倍。从美国、欧盟27 国和中国的碳排放量看,2007 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 60 亿吨/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称,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2017 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有可能超过美国,高达 16.9 吨。【图1】
据目前的排放趋势预测,中国碳排放总量将在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按德班会议的结果,2020 年之后我们也必须开始承担有法律约束的减排任务。显然,在接下来的 10 年里,中国亟需完成从高碳发展到低碳发展的艰难转型。
为使我国经济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发展高技术水平、具备前瞻性的节能环保产业。
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测:“到 2015 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 4 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 3000 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 8000 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 5000 亿元。”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还提出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要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值年均增长达到 15%以上,到 2015 年,总产值达到 4.5 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2%左右,培育一批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二是逐步扩大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到 2015 年,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高效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 10%左右提高到 30%以上。三是技术装备水平要实现大幅提升。到 2015 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性能、质量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节能环保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销售额增速保持年均 30%,到 2015 年,形成 20 个和 50 个左右年产值在 10 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城镇垃圾、污水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市场化、专业化。”
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当前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的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围绕重点领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提高技术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二是发挥政府带动作用,引领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工程建设。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色建筑、交通行动。三是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四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
为落实《“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环保部等国务院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和落实行动,如工信部配套出台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等领域规划,并在具体工作中深入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如在工信部发布的《2014 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 2014 年工信部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任务,将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的政策和机制,发挥示范工程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展一批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继续组织编制发布节能、环保、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目录,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培育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促进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等。
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落实《“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有不少省市编制了省级规划,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大趋势,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加快培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2.1.2 目前融资租赁业政策、法规情况及总体发展情况
融资租赁,亦称“金融租赁”。不同的国家对融资租赁定义、性质有不同的提法和规定。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标准 17 中对融资租赁定义是:“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在实质上将属于资产所有权上的一切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我国 1999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四章专门对融资租赁合同做了规定,其中第 237 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2006年出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21 号--租赁》中在第二章第五条做了规定:“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资产所有权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所有权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物代替融资、融物与融资密切相联的信用形式。它以融通资金为直接目的,以技术设备等动产为租赁对象,以经济法人--企业为承租人,具有非常浓厚的金融色彩。
现代融资租赁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工业化生产出现过剩,生产厂商为了推销自己生产的设备,开始为用户提供新形式的金融服务,即:以分期付款、寄售、赊销等方式销售设备。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资金回收的风险比较大。于是有人开始借用传统的租赁做法,将销售的物件所有权保留在销售方,购买人只享有使用权,直到出租人融通的资金全部以租金的方式收回后,才将所有权以象征性的价格转移给购买人。1952 年美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美国租赁公司(现更名为美国国际租赁公司)。目前,融资租赁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2007 年全球交易规模超过 7000 亿美元,美国有 3000多家融资租赁公司,日本有 1000 多家融资租赁公司。
①1981 年 4 月第一家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成立,同年 7 月,中国租赁公司成立。这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融资租赁业的真正诞生。2007 年后,国内融资租赁业进入了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截至 2013 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不含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共约 1026 家,比年初的 560 家增加 466 家,增长 83.2%。其中,金融租赁23 家,增加 3 家;内资租赁 123 家,增加 43 家;外商租赁增加较多,达到约 880 家,增加约 420 家。
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整个行业注册资金达到 3060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底的 1890亿元增加 1170 亿元,增幅为 61.9%。其中:金融租赁。1 月 28 日,交银金融租赁完成 20 亿元的增资,注册资本达到 60 亿人民币;2 月 20 日,兴业金融租赁完成了 15 亿元的增资计划,注册资金达到 50 亿人民币;10 月 30 日,工银金融租赁完成 30 亿元增资计划,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 80亿元增加到 110 亿元,再加上华夏金融租赁、中国金融租赁、邦银金融租赁的相继组建,金融租赁板块的注册资金达到 769 亿元,比上年底增加 147 亿元。
内资租赁。1 月 31 日和 9 月 11 日,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两次下发关于内资租赁试点企业的通知,共批准 44 家企业作为内资融资租赁业务试点企业,同时,万向租赁、山工租赁、佳永租赁等企业完成了不同程度的增资,使内资租赁板块的注册资金达到 551 亿人民币,比上年底增加 187 亿元。外资租赁。进入 2013 年以来,由于外资租赁企业持续增多,加之东联租赁、平安国际租赁、远东国际租赁等一些企业也在不同程度地增资,使外资租赁板块的注册资金达到 1740 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 836 亿元。
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 21000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底15500 亿元增加约 5500 亿元,增长幅度为 35.5%。其中:金融租赁。合同余额约 8600 亿元,比上年底的 6600 亿元,增加 2000 亿元,增长30.3%,业务总量约占全行业的 40.9%;内资租赁。合同余额约 6900 亿元,比上年底的 5400 亿元,增加 1500 亿元,增长27.8%,业务总量约占全行业的 32.9%;外资租赁。合同余额约 5500 亿元,比上年底的 3500 亿元,增加 2000 亿元,增长57.1%,业务总量约占全行业的 26.2%。
据中国租赁联盟统计,在 2006-2010 年的“十一五”期间,中国融资租赁业一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业务总量由 2006 年约 80 亿元增至 2010 年约 7000 亿元,增长了86 倍,每年都是几何级数式增长。
2011 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加上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租赁企业的业务发展采取规模控制的政策,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到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 9300 亿元人民币,比年初 7000 亿元增加约 2300 亿元,增长幅度降为 32.9%,中国融资租赁业开始进入“盘整期”。
2012 年,由于许多租赁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国家一些监管部门对推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也重新进行研究和审定,这些都不同程度上收得了效果。进入 2012 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增长速度比上年明显加快,到年底,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达到 155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6.7%。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2013 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企业数量突破 1000 家,达到 1026 家;注册资金突破了 3000 亿人民币,达到了 3060 亿元;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突破了 2 万亿元,达到 21000 亿元。但是,这些突破是在行业政策出现很多的波动情况下实现的。
在我国,融资租赁还是新兴的业务,随着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租赁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融资租赁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日益体现。同时也不可否认,市场不成熟、社会认知度低、配套的税收、法律、会计、监管政策等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依然制约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2013 年 12 月 27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天津工银金融租赁公司时表示,融资租赁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高地,业务发展历史不长、经验还不丰富、人才不充足,配套政策不完善。他鼓励金融机构往前闯,并强调,金融租赁的改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进行的一种成功的金融创新。金融租赁要给实体企业,高级大型中国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2 节能环保产业的主要细分行业及发展情况和市场空间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2.2.1 节能产业
其中,节能产业重点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节能产品、节能服务。结合“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的《“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程涉及的工业、建筑、交通、日常生活等领域,节能产业形成了巨大的产值和市场空间。【表1.1】
2.1.1.1 锅炉窑炉节能
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我国是当今世界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
据了解,2009年底, 全国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为1555家(由质检总局批准的C 级以上(含C 级)锅炉制造许可证企业共1205家,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山东和江苏。2012年,我国累计生产电站锅炉53.82万蒸发量吨,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四川、上海和山东。2012年,我国累计生产工业锅炉43.93万蒸发量吨,同比增长6.29%。
《2013-2018年中国锅炉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随着环保产业与工业生产体系建立的关系愈发紧密,能源需求呈刚性生长态势,使节能减排面临着严峻的局势,锅炉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由于小容量燃煤锅炉环保性能不达标,节能环保锅炉其市场领域已逐步让位于燃气锅炉、电加热锅炉和大容量燃煤锅炉。目前工业锅炉产业正在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节能环保锅炉,研发高技术含量产品成为发展方向。我国是煤炭的消耗大户,每年约有70%的煤炭用于锅炉,而燃煤工业锅炉的平均热效率只在68%左右,远差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节能降耗就成为锅炉行业发展的主题,绿色技术的研发就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砝码。节能环保锅炉是我国锅炉行业发展的主题。目前大中城市的小容量燃煤锅炉的比重显着下降,节能环保锅炉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燃气锅炉已有长足的进步,燃用生活垃圾和生物质的锅炉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蓄热式电热锅炉系统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其市场正在进一步拓宽。采用清洁燃料和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将是工业锅炉产品发展的趋势,并向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市场发展。目前全国有千余家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可以生产各种不同等级的节能环保锅炉。随着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量延续涨势,锅炉的装备水平、运营管理能力和自动化程度要求逐步得到提升。
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我国是当今世界节能环保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
锅炉窑炉节能技术也日趋成熟。《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广的锅炉节能技术包括:“加快开发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燃气工业锅炉、推进燃油、窑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推广富氧/全氧燃烧、等离子点火等高效煤粉燃烧装备和技术,推广大型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大力推广粉煤加压气化、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推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研究表明,“目前, 我国每年有 20 多万蒸吨、4 万多台新锅炉投入市场, 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在用锅炉的结构组成, 发挥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效益。但就整体的在用工业锅炉而言, 还普遍存在能耗大、实际运行效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如果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淘汰, 按燃油燃气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 85% 、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为 67% ~ 72% 计算, 每年可节煤约标准煤 4 500 万吨。”
②随着节能环保压力加大,各地淘汰燃煤锅炉、淘汰能效较低的小锅炉、实施锅炉技术改造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增长。
2.2.1.2 电机及拖动设备系统节能
“电机是风机、泵、压缩机、机床、传输带等各种设备的驱动装置,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化工、煤炭、建材、公用设施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是用电量最大的耗电机械。据统计测算,2011 年,我国电机保有量约 17 亿千瓦,总耗电量约 3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 64%,其中工业领域电机总用电量为 2.6 万亿千瓦时,约占工业用电的 75%。”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电机能效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能效水平仍然较低。《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2013-2015》数据显示:“从电机自身看,我国电机效率平均水平比国外低 3-5 个百分点,目前在用的高效电机仅占 3%左右;从电机系统看,因匹配不合理、调节方式落后等原因,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 10-20个百分点。低效电机的大量使用造成巨大的用电浪费。工业领域电机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年节约用电 260 亿千瓦时左右。通过推广高效电机、淘汰在用低效电机、对低效电机进行高效再制造,以及对电机系统根据其负载特性和运行工况进行匹配节能改造,可从整体上提升电机系统效率 5-8 个百分点,年可实现节电 1300~2300 亿千瓦时,相当于 2-3 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到 2015 年,实现电机产品升级换代,50%的低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产品、40%的高压电动机产品达到高效电机能效标准规范;按照工信部和质检总局发布的《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2013-2015》:“未来三年内,将累计推广高效电机 1.7 亿千瓦,其中 2013年推广 2700 万千瓦,2014 年推广 5400 万千瓦,2015 年推广 8900 万千瓦;淘汰在用低效电机 1.6 亿千瓦,实施电机系统节能技改 1 亿千瓦,实施淘汰电机高效再制造2000 万千瓦。预计 2015 年当年实现节电 800 亿千瓦时,相当于节能 26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00万吨”。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小型电机分会2012 年 8 月 20 日《电机行业快讯》总第 146 期发布数据:“2012 年上半年度全国仅中小型电机就实现工业总产值 288.3 亿元”;业内普遍估算,随着能效提升计划的推进,高效电机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逐年递增,高效电机及相关设备总需求接近千亿元。从具体产业上说,高效电机相关企业将直接受益,而高效电机上游关键配套材料供应商如绝缘材料、硅钢片、晶体管等也将受益,也将拉动风机、变频器、空气压缩机、水泵等电机拖动系统相关产业同步增长。
2.2.1.3 余热余压利用
余热余压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多余的副产热能、压差能,这些副产热能、压差能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主要来自高温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能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从生产工艺上来改进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改进工艺结构和增加节能装置以最大幅度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势能和余热。
利用余热余压是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截至 2010 年,我国钢铁、水泥、玻璃等七个主要行业的余热发电装机已达 1200万千瓦。到‘十二五’末,我国余热发电装机规模将达 2600 万千瓦,装机容量将超越三峡,是现在已建核电站装机规模的 2.4 倍”。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钢铁行业推广干熄焦、干式炉顶压差发电、高炉和转炉煤气回收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有色金属行业推广冶金炉窑余热回收等等,到 2015 年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000 万千瓦,“十二五”时期形成 5700 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完善推广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等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干法熄焦等设备。”“预计到 2015 年,国内水泥行业仍需加装余热电站的生产线约有 770 条。则预计到 2015 年,国内玻璃行业仍需加装余热电站的生产线约有 210条。”
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程之一的“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及相关技术应用正逐步推广。但是目前,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纺织、冶金等行业的余热余压以及其他余能仍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余热余压的装置一次性投资过高和投资回报率较低。随着能源价格的节节升高,余热余压利用的投资回报逐渐被人们认可,余热余压利用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也日趋重要。
2.2.1.4 节能产品
广义的节能环保产业中,也包括节能产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新型节能建材四大类节能产品,也将形成巨大的投资空间。
高效照明产品行业要加快研发半导体照明(LED、OLED),重点是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 源)、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大尺寸衬底及外延、LED 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关键设备、大功率芯片与器件、核心材料及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通用半导体照明产品,加快推广高效低汞型照明产品。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行业要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重点攻克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二氧化碳热泵技术;推广使用能效等级为一级、二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
节能汽车行业要加快研发和示范自主知识产权的涡轮增压、汽油直喷等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DCT)等多档化自动高效变速器等节能减排技术,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动力系统、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大力推广节能型牵引车和挂车;推广采用各类节能技术实现的节能汽车。
新型节能建材行业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高效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复合保温砌块、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节能建筑门窗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这四大产业,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千亿甚至万亿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节能产品应用更加普遍,这些产业将逐步释放资金需求。
2.2.1.5 节能服务产业
节能服务产业是为企业和项目在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产业。节能服务公司又称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EMC 公司)”国外简称能源服务公司 ESCO(EnergyService Companies)。为了推动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市场化机制以及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国家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节能服务行业的支持性政策。2010 年 4 月 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 年 6 月 2 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暂行办法》;2010 年 12 月 30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截至 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 4175 家,从业人员突破 40 万人,达到 43.5万人。2012 年中国节能服务业产业总产值达 1653 多亿元,比 2011 年增长 32.24%,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实现节能量达到 1828.36 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4570.9万吨。
③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于 2013 年 7 月发布的《2013 年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中进一步分析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状况。入围的百强企业 2012 年度共实现节能量 653.14 万吨标准煤。百强企业的服务行业面向主要是工业企业,尤其是以钢铁、电力、化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2012 年百强企业服务于钢铁企业的节能量达到 315 万吨标煤,占总节能量的 48.35%;服务于电力企业的节能量达到 78 万吨标准煤,占总节能量的 12%;服务于化工企业的节能量达到 71.5 万吨标准煤,占总节能量的 11%。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 “要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
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服务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
2.2.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落实党的“十八大”要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推动和指导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提高资源产出率 15%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2013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对一个时期内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表2】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确立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共同持续推进,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增长将呈刚性,将不断增加废弃物产生量,资源环境之间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将更加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计划》要求各部门、各地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地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原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王吉位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位置,其中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据预测,到 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 4.5 万亿元以上,约占当年 GDP 的 8%,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将快速增长,产值将达到 1.5 万亿元。
“十一五”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循环利用资源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不断提高,这些成果初步扭转了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带来的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势头,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改变“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及消费模式探索出可行路径。
据权威部门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从 2005年 7.7 亿吨增加到 2010 年的 15.2 亿吨,综合利用率由 55.8%提升至 69%。截至 2010年,中国煤矸石、粉煤灰、钢铁渣、尾矿、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量分别达到 4亿吨、3 亿吨、1.8 亿吨、1.7 亿吨和 0.5 亿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量达到 1.4 亿吨。【表2.1.2】
尽管中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未来前景看好,但必须清醒看到未来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气和废水、典型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仍面临挑战。如中国尾矿累积堆存量已达百亿吨以上,每年仍以10亿吨的排放量增加,而年综合利用率只有14%。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面临资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严重,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潮流等形势,在新一轮经济科技的竞争中,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个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要“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石油石化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产业园区等领域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工农业复合共同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在通信服务业、旅游业、零售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住宿业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计划》还指明了各个行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方法和重点,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要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再制造、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行绿色消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大循环战略;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行动,即实施循环经济十项示范工程、创建一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培育一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包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化工废渣、磷石膏、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广大掺量工业固废生产建材产品,完善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研发推广废旧沥青混合料、建筑废物混杂料等再生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建筑废物分类设备、人行道透水材料、生产道路结构层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技术。”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开发生物冶金、加压浸出、矿浆电解技术,提高从复杂难处理金属共生矿、从有色金属尾矿中提取铜、镍等国家紧缺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中低品位锡铁矿、铁矿、高磷铁矿、硼镁铁矿等复杂共伴生黑色矿产资源的高效采选和开发利用;推进煤系油母页岩等资源、页岩气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平,发展油砂综合利用、油母页岩及高岭土、铝矾土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再生资源利用。开发易拉罐分离及去除表面涂层装备与技术,推广废杂铜直接制杆、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失效钴镍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提升从易拉罐、电线电缆、废旧机电等产品中回收重金属、稀有金属水平,促进废金属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
“重点推进机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研发高效环保清洗设备,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推广等离子熔覆、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关键技术和装备。”【表2.1.2.2】
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分选技术与装备,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和电路板自动拆解、破碎设备,推广电视电脑锥屏机械分离、封闭式箱体机械破碎等技术。研发废电子电器稀有金属提纯还原技术。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完善报废汽车车身机械自动化粉碎分选技术及钢铁、塑料、橡胶等组分的分类富集回收技术,研发报废汽车主要零部件精细化无损拆解处理平台技术,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专业化收集运输、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体系;研发废油高效回收利用和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技术装备;鼓励餐厨废油生产化工制品、生物柴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高效有机肥、生产沼气。
废塑料、废橡胶资源再生利用。研发各种废塑料混杂物分类技术、直接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低硫高附加值再生橡胶、常温粉碎成套设备;推广应用再生造粒、深层清洗、改性技术。
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推进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海水循环利用装备与技术。扩大再生水应用。示范推广耦合法、膜法、热法海水淡化技术,推广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模式。
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代木、还田、制作生物培养基、秸秆固化成型、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蔗渣、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等综合利用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加快高效有机肥、发酵制饲料、沼气等技术集成应用。
《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要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要服从以下基本原则。
强化理念,减量优先。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产业园区、企业和项目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按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品生产制造产业即动脉产业的特点,统筹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即静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高效利用,安全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提高再生利用产品附加值,避免资源低水平利用和“只循环不经济”。强化监管,防止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2.3 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按照《“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划分,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涉及行业有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境监测等。
“十一五”期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指引下,环保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在环保投资方面,2009-2012 年环保投资合计约为 2.3 万亿元,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 0.78 万亿元。
④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 3.1 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 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 6200 亿元左右。
2.2.3.1 污水处理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重点攻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膜处理、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移动应急水处理设备、新型生物脱氮、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
具体到污水处理的各个领域,城镇污水处理,“十二五”期间需建设 5000 万吨/日处理规模,按 1500 万元/万吨建设投资计算,污水处理厂建设约为投资 750 亿元,新增运行费用约 102 亿元。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率需增加配套管网 2.5 万公里,原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约需增加 6 万公里(“十一五”建设任务约为 16 万公里,预计“十一五”末实际完成约10万公里左右),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需配套管网约7.5万公里,合计约需要新增管网 16 万公里。按 200 万元/公里建设管网投资计算,管网投资约3200 亿元。
大量污水处理厂需要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流域市、县污水处理厂要求达一级 B 标准,重点流域省会城市、重点地市的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一级 A 标准,排入封闭式水域或者对近岸海域水质有直接影响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估算在“十二五”期间,需要投资升级改造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要达到 2000 万吨/日,按 500 元/吨投资计算,污水处理厂升级和改造的投资约为 100 亿元。
加强污泥安全处置。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和新建污水处理厂要统筹考虑配套,建设污泥处置处理设施。预计到 2015 年,全国 10 万吨/日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均需进行处理和处置。按照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以 10%计,需处置的干污泥量约达到 1.2 万吨/日,按 1 吨/日的干污泥处理能力建设的投资约 150 万元计算,卫生填埋法综合处置污泥投资约约 180 亿元,运行费用 20 亿元。预计到 2015 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将达到 1.5 亿吨/日,预计负荷率约 80%,预计产生污泥量约 12 万吨/日,如果采用焚烧法处理污泥,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按照 10%计,需处理干污泥量为 1.2 万吨/日,按照 85%含水量的污泥约 8 万吨/日,按 1 吨/日处理能力的处置设施建设投资 50 万元计算,污泥焚烧设施投资约为 400 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污泥处置运行费用约 290 亿元。
缺水地区重点推行污水再生利用。要求“十二五”末,污水处理总规模 20%实现深度处理后后回用,增加再生水 1360 万吨/日。按 800 元/吨投资计算,污水再生利用投资约需要 110 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运行费用约 75 亿元。
建设大量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000 人以上的集镇鼓励按照一级 B 标准要求,建设约 5000 座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约占全国乡镇 10%。按每座污水处理设施投资 400 万元计,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投资约需要 200 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约 150 亿元。
⑤工业水污染防治。通过提高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及结构调整,通过提高监管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削减 COD 排放量 150 万吨以上,削减氨氮排放量 2 万吨以上。按污染物削减需求计,削减工业 COD 约需投资 300 亿元,削减工业氨氮约需投资 60 亿元。
非点源水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方面需投资约 350 亿元,其中农村综合整治需要投资约 200 亿元,畜禽养殖污和染治理约需要投资约 100 亿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约需要投资约 50 亿元。
2.2.3.2 垃圾处理
从历史数据上看,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2007 年达到为 460 座,日处理能力总量 27 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 74.8%。 “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要达到 35 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能低于 80%,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 85%以上;要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运行的经费保障力度,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际运行率达到 100%;实现全国 90%以上的县城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任务,对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争解决二次污染;增加人口密集城市的垃圾焚烧份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的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 50%,中西部地区实现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 25%,同时要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治理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各省省会辐射地区,全部农村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系统处理,消除农村生活垃圾自行倾倒、不做处理现象。“十二五”期间,还要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技术,研发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的技术装备。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 2,636 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投资 1,730 亿元(含“十一五”续建投资 345 亿元),占 65.6%;收运转运体系建设投资 351 亿元,占 13.3%;存量整治工程投资 211 亿元,占 8.0%;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 109 亿元,占 4.1%;垃圾分类示范工程投资 210 亿元,占 8.0%;监管体系建设投资 25 亿元,占 1.0%。”【图3】
2.2.3.3 大气污染控制
“十二五”期间,将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其中,“十二五”期间乃至 2020 年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按照“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5%”的目标来看,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污染防治仍然是我国环境保护目标中的重中之重。根据中电联预测,因“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优化煤电布局、煤电开发将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重点布局开发山西、陕北、宁东、准格尔、鄂尔多斯、锡盟等大型煤电基地,全国规划煤电开工规模 3 亿千瓦,将在未来形成输煤输电并举的局面,“十二五”末煤电装机将达到 9.3 亿千瓦,2020 年达到11.6 亿千瓦。煤电行业中长期仍将超前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由此带来新增燃煤机组脱硫需求以及“十五”、“十一五”期间现役机组、现役老脱硫设施的脱硫改造翻新等需求,将使得烟气脱硫行业中长期发展势头向好。
若燃煤机组装机 2015 年容量达到 9 亿千瓦,新建的 1.8 亿~2.3 亿千瓦发电机组(含淘汰小火电替代部分)全部安装运行脱硫装置,原有电厂安装燃煤脱硫机组比例达到 70%,新建脱硫机组脱硫效率均按 80%测算,“十二五”期间新、老机组新建脱硫设施共需要投资约 500 亿~600 亿元,新增项目运行成本预计 80 亿~100 亿元/年。【图4】
“十二五”期间,计划全国 7000 万千瓦机组实施低氮燃烧改造,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约 6000 万千瓦(占 40% 火电机组)都在推进安装烟气脱硝设施,截至 2012 年底,已经安装的脱硝装机容量为 2.3 亿千瓦,保守估计到 2015 年,新装发电机组 5000 万千瓦都安装脱硝设备(强制要求),存量发电机组 80%改造(参照脱硫改造指标)。同时,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排放氮氧化物指标逐步纳入监管范围,并在“十二五”期间展开监管,将新增市场容量可能达到 600 亿元以上。综合以上两部分市场,脱硝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市场投资总量保守估计将超过 1500 亿元,运行成本 200 亿~300 亿元/年。工业锅炉开展脱硝示范工程,水泥行业开展 SNCR 示范工程,投资约 30 亿元。“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新建烧结烟气脱硫装置约 100 套,形成减排二氧化硫能力 35 万吨/年,投资需约 100 亿元,新增项目“十二五”期间每年运行成本约10 亿元。对于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锅炉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进行控制,投资约需100 亿元,“十二五”期间需要新增运行费用 10 亿元。
电力行业开展除尘技术改造,由静电除尘向袋式除尘、电袋复合除尘转变,“十二五”期间,其排放控制在 30mg/Nm3 以下(煤矸石为主要燃料电厂除外)。在新建发电机组推广使用高效复合除尘器,约需投资 200 亿元;按老机组如果有 2 亿千瓦进行除尘改造,约需投资 100 亿元。合计总投资约 300 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项目运行成本 10 亿元/年。钢铁、有色等行业布袋除尘需求也较大。
2.2.3.4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
经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医疗废物处置和危险废物设施建设领域约需投资 102 亿元,新增项目运行费用约 140 亿元。
“十二五”期间,土壤污染修复主要包括热点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敏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重点针对高风险、高污染乡镇企业搬迁,关停遗留无主工业场地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土壤(场地)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地区、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土壤污染防治,癌症高发区、环境污染纠纷频发区、地方病流行区等热点地区为重点土壤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治理污染土壤与修复项目投资需求约为 150 亿元,重点治理土壤污染项目投资需求约为 3000 亿元。
2.2.3.5 监测设备
“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在线连续监测技术、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据估算,“十二五”期间环境监管能力运行经费约 300 亿元、建设投资需求约为 700 亿元。
2.3 以节能服务产业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融资难问题
随着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文件发布,可以说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驶入快车道的条件,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难以跨越的重要障碍就是融资难。我们也看到,很多节能服务公司尝试了多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融资,可因为企业“先天不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又是别人算不明白的生意,几乎一切金融机构都是敬而远之,观而望之,甚至带有一丝说不清楚的含义在里面。节能服务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时,大部分国内银行本着以企业业绩为基础,资产负债比例为轴心,信用担保和设备抵押为依托,在借贷资金之前会严格审查借款主体,并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但是一般的节能服务企业因为创业初始不容易见到效益,所以很难达到银行的评估标准。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质上是一种投资类项目,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项目资金缺乏流动性,效益回收时间长,让不少节能服务企业烦恼不堪,特别是遇到不按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的业主时,节能服务公司可谓苦不堪言。资金流动不起来,就无法开展其他的节能项目,小型节能服务公司更是由此而不敢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具体表现为:合同能源前期均是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启动资金大量短缺;项目地域分布广,维护成本高;资金回收慢,建设项目完成后 3-5 年内才能完成回收资金。同时,客户如何对节能量进行确认以支付节能公司的效益款已经成为节能服务公司经营过程的一大障碍。这就导致了国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少有品牌企业,在技术专业性方面相比国外同行大为逊色,90%以上都是设备供应商。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领域一种最为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在国内长期步履艰难的状况,也反映出了中国节能领域市场化体系建设的薄弱。节能环保产业要发展,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但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一些领域仍然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以某节能服务公司为例,该的客户主要为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客户账款一般在年底结算,并且石油石化专用设备订单,单项合同金额较大,对流动资金占用量大。因公司尚未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已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再以某承接很多市政公建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为例,该类项目节能效益分享期长,这就意味着投资回收期长,也就存在资金回笼不确定性等风险。而且,在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中,对节能量的测算与计量的专业机构尚不健全,节能量不确定性,对后期资金回笼额存在争议的隐患。
另外,节能服务公司普遍资产规模小、属于轻资产型公司,也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以 2013 节能服务公司百强企业统计为例,资产规模在 1 亿元以上的公司仅有 37 家,在全国 4000 多家节能服务公司中仅占不足 10%,且排名第一的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 1 亿元。且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提供服务,资产较难界定,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来自于“合同”,投资的节能设施在合同期满后要归业主方,只是从节能收益中获取收入。因此,按照传统银行信贷方式,节能服务公司无抵押物、规模小,银行为其提供贷款难度较高。合同能源管理前期投资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所以投资密集。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贷款难和资金需求大形成巨大矛盾。【表2.2】
另外,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除银行贷款外,有部分相关企业已经上市,如双良节能、荣信股份、海陆重工;合康变频、荣信股份、九州电气;达实智能、泰豪科技、延华智能、动力源等,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节能产品生产企业,而纯粹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上市的只有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他节能环保产业也因社会认知不足、投资回收期长、民营企业较多等原因,或多或少遇到融资难的问题。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模式的先进性、适应性是企业集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具有一...
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目标和企业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关系的处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指引着公司财务工作的基本方向。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给股东带来尽可能多的财富回报,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
摘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预计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但融资难问题困扰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国内获得快速发展,2012年已经达到1.55万亿元的规模。具有渠道丰富...
3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3.1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1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亟需提高影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管理经验、组织机构设置和内部控制的认识等方面的因素。国内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
1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管理体系应该是信贷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的收入是信贷业务所提供的,主要也是由信贷业务引导产生的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
1绪论1.1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除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己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
第五章Y公司的融资策略建议从上述对Y公司融资需求和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Y公司的融资结构已经不适宜再采用债务方式融资。而且从监管要求看,Y公司也不可能通过银行贷款或债务性房地产信托取得资金。Y公司的未来融资,不仅要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本文主要通过对匹匹扣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及保障措施,进而对基于匹匹扣公司案例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尝试了探索研究。...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一、研究结论在当前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个人住房金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长期战略方向,因此,研究防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釆取得力措施有效...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我们当前正在经历国际化阶段,并寄希望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证券市场的力量,培育本土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证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