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

女性公务员职业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3 共55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女性公务员职业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2.1界定核心概念。

  2.1.1女性公务员。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公职、有行政编制、以及财政供养。女性公务员是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担任公职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有行政编制由财政全额供养的女性就业群体。她们是国家参政议政的重要群体,对社会其他领域就业的女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与男性公务员相比,女性公务员因性别差异、社会角色不同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质:

  1、生理特质不同。

  男女两性生理的差异表现为女性公务员的体力不如同龄段的男性,年龄越大体力差别越明显。女性公务员在25-35岁期间是职业的起步与发展阶段,面临结婚、怀孕、生产和哺乳等人生重大关口,尤其是抚育幼儿会占去很多时间与精力,相当辛苦和劳累,加上要比男性负担更多家务,承担着家庭事业的双重角色,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挑战。

  2、心理特质不同。

  女性公务员在情绪方面更加敏感,体贴他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性大于理性,内心存在恐惧、自卑、依赖和内疾;男性公务员比较有魄力,敢作敢为,有较大的格局,理性大于感性。女性的性格天性使女性公务员具有更好的包容性、灵活性、执行力和柔性管理禀赋,表现为更加善于沟通协作,平衡利益和化解冲突。

  3、领导特质不同。

  女性公务员与男性公务员的领导风格不同。根据管理学家罗宾斯的研究得知:

  女性在领导决策时倾向于民主风格,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与建议,鼓励信息的交流与分享,风格刚柔并济;而男性在领导过程中的风格较为强硬,喜欢釆取独裁的领导方式,效率高但缺乏民主。

  2.1.2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以开发组织成员的各项潜力为基础,以客观的整个职业生命周期相关的工作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评价历程,是职业发展各个阶段的总和。职业生涯的历程反映出组织成员敬业度与忠诚度,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可以运用职业生涯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

  2.1.3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将一个人对自我认知与对具体职业的认知相结合,所制定的有明确职业目标的职业发展战略和具体职业策略,是一个动态的随时调整的过程。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追求个人与职业岗位的最佳匹配,从而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2.1.4职业管理。

  职业管理是一种有具体管理内容的管理,主要是指组织对组织成员就职业规划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主要有职业相关有效信息的提供、资源的支持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职业管理是在职业规划之后进行的多步骤管理,对不同人员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支持与帮助,它包括职业探索、职业目标定位和职业战略实施等环节。

  2.1.5职业成功。

  职业成功是职业衡量的问题,涉及主观衡量和客观衡量两个方面。主观的职业成功是一种主观感受,指对个人制定的职业目标、预期结果和已实现的职业成就的评估,涉及到个人职业发展与兼顾家庭等人生其他事项的和谐匹配,是无法定量计算的隐形内部评价,是工作经历带来的和工作相关的积极心理感受。客观的职业成功表现在显而易见的职位晋升和薪资水平的提高,是可以核算的外部评价,但并不能真正代表职业成功,因为职位提升不一定会让人的内心感到快乐。

  因此,职业满意度是衡量职业成功的主要方法。

  2.2性别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2.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gender)不同于生理性别(sex)。在《英汉妇女法律词汇释义》中,美国历史学家琼“w ?斯科特的定义是:”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该原文为:”aconstitutive elem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based on perceived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and a primary way of signifyingrelationships of power. “)她在《社会性别:一种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1985)进一步解释道:”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我国学者鲍静在《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06)中总结到:”从总体上讲,社会性别理论要求:

  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性别。人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2、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男性的软弱心理;在处理与男性的关系上,应当与男性结成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不能成为一种工具。

  3、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考察女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中,不仅包括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同时也包括对男女两性发展的不同限制。

  4、注重不同政策或琐目中对男女两性影响的分析。社会性别理论注重分析哪些政策和项目能真正使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有所改善,哪些反而强化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加剧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而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2.2.2职业性别隔离理论。

  王俊在《浅析职业性别隔离》(2004)认为:”所谓职业性别隔离主要是指某一性别的人口在某一些职业上的髙度密集,形成与另一些人口职业的隔离状态。

  正是由于这部分职业高度密集一个性别的人口,所以才会有隔离情况。我们在做职业隔离调查的时候发现,女性大多在声望低、工资少的职业高度密集,而技能要求高、收入较高的职业将女性排除在外。“简单的说,就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

  职业性别隔离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横向隔离,是指女性集中分布于个别部门,在其他部门的分布比例明显低于男性。

  2、纵向隔离,是指在所有行业中,女性很少处于工资高、地位高和技能高的职位,相比于男性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3、工资差异,男女两性同工不同酬。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