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意趣在漆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融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5 共3718字
论文摘要

  漆画作为一个画种现已成为当今中国美术界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门类,但相比其它画种而言,漆画还显得很年轻。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被列入正式画种,到2009年十一届全国美展作为独立的展区,仅仅用25年的时间,漆画就从装饰抒情的年轻小画种发展成与国画、油画、版画相并列的大画种门类,显示出小画种“大画法”的潜力。特别是近些年漆画在画面表现形式、群体作者构成、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大胆的突破,而且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一点是其他画种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回顾漆画光辉历程的同时,对漆画的创作观念进行了剖析,发现漆画创作的软肋就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探讨,围绕着小品与绘画、绘画与漆艺、天然漆与化学漆、主流与边缘之争上,缺乏对漆画本体语言的深入研究,特别在创作审美表现与体验上显得迷茫。只有通过对漆画中艺术语言规律做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打破传统漆艺中对工艺及创作思维中固有的模式,把漆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研究,展现出东方艺术含蓄的意味。

  一、“漆”作为艺术媒介的溯源

  众所周知,髹漆艺术是古老华夏文明的代表之一。

  “漆”这个传承东方文明的概念对中国人来说再为熟悉不过了,它和青铜文明、陶瓷文化一样悠久和灿烂。漆文化艺术从七千年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朱漆木碗延续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漆作为艺术媒介在我国古代是一直伴随着漆器而行的。漆画是在漆器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漆画的发展与漆器的发展一脉相承且密不可分,这一点可以从战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漆艺作品中看到,漆器上的漆绘在表现上非常细致,一丝不苟描绘的过程中伴有大胆取舍、变形夸张的意象创造,显得意趣盎然又充满情趣和意味,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中和”“温润”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纵观传统漆艺悠久而灿烂的辉煌历史,以此追源溯流,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画种有如此之多的材料表现语言传统漆艺中数百种工艺制作方法,如做底、涂漆、打磨、推光以及髹涂、镶嵌、描金、雕添等特殊的髹漆方式,这种优势给予现代漆画在表现手段上提供了传世法宝,这是漆画的优势,但是传统的漆艺语言并不等于漆画语言,如果“带着铰链跳舞”,把漆画制于传统漆工艺繁琐和程式化的工艺流程必定使年轻的漆画背上无比沉重的包袱,我们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漆艺语言在漆画语言创作观念的转型与启发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漆画既然以画相称,就必须以绘画的审美内涵要求自己,我们要以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它,要尝试着真正从文化内在来发展漆画。重要的不是对“漆”工艺技巧的承认,而是真正用“漆”的独特魅力来表现漆画的精神内涵,我们不能因为用了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手段而人为设置阻碍和“画”这一类别区别开。

  深入研究漆画创作中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成为现代漆画发展的当务之急,这种“急”就不能仅仅在材料上形成一种利用关系。因此,如何对待漆艺材料语言的丰富性,漆画艺术本体“特性”给当代漆画提出了警示。我们只有从立足当代、感悟传统、发展未来的角度出发,在传统中传承,在传承中创造,传承传统漆文化艺术所含有的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美学价值,这些才是现代漆画的根基所在。

  二、漆画中的“漆性”理解

  中国现代漆画由“漆而入画”、由传统髹漆工艺转为当代一门独立的绘画门类,这决定了漆画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漆画在当代的特定文化价值。所以对于专业从事漆画创作的作者来说,则必须坚持漆本身的特性。首先,来源于漆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这种精神归结于“中和”与“温厚”的美学品格而不是一种物资材料的黏合剂,继承的是传统漆工艺中“凿”(向下磨)的语言特征,它于传统的纸本水墨“叠”(向上加)构成了中国画“中和”的文化精神。“师法古人,画师造化”这是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其次,利用“漆性”作为漆画向现代推进的手段,它包含对漆画的媒介现代性的认识与把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关键是看如何应用这种优势,这些独特技法和工艺是其它画种费很大周折也无法达到的,这使得漆画的创作空间有着巨大的潜力。“漆”这个材料不同于油画、国画材料,著名理论家程征说过“不是用漆画画就是漆画”。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艺术作品中用“漆”做出“漆味儿”是不是将它材料的特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漆画创作要学会用这种材质去思考并将作为漆画本体语言系统中。只有从骨子里去认识漆画,这个骨子里不是指用了漆的材料、漆的传统技法,而是一种心、眼、手的高度统一,将物质材料纳入漆画艺术形式系统中,成为创作思维的重要表现元素。以熟练的漆工艺技巧、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很多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漆”特有的表现方式。只有熟练掌握“漆性”才能充分展现出漆画的语言特征,这样才能对漆画中的“漆性”作到谙熟了解,游刃有余。

  三、意趣在漆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绘画有着自己灿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思想,其中“意”与“趣”是中国古代美学中重要的范畴,晚唐的张彦远曾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明朝的屠隆《画笺》说道:“画品全法气韵生动,不求物趣,以得天趣为高”。意与趣成为绘画艺术的评品标准之一,但是“意趣”却是现代合成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不断发展、衍化之后的结合物,它也是源于艺术本体精神这一重要媒介,把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加以夸张、提炼、熔铸而成的意旨,将形式感、材料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来表现出以增天趣。但是当今漆画存在重技轻艺的创作风格,过分追求材料、画面肌理和工艺效果,而忽视了对精神内涵及人性的深层本质思考。所以在既定的审美条件下,漆画工作者就应该把握好意趣的精神导向,在追求艺术创作所表现的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同时把握漆趣与画意,使得这种独特的美学特点在东方艺术中呈现出来。这个过程看似复杂,但给予了漆画艺术家更多的思考及方向。纵观中国历代绘画作品,所阐发的意趣都是由主观情意见于物,物奇则生趣,趣观意。那么意趣不仅要影响到漆画未来的创作方向,也必将成为现代艺术活动中审美与鉴赏的终极目标。

  四、漆画创作中意趣的体验

  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说:“艺术比哲学、宗教更贴近真实的人性与理想的生活,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至跳舞,来同物化作斗争。唯有艺术有可能在增长人类幸福潜能的原则下,重建人类社会和艺术界。艺术是以一种超脱的姿态介入生活,把人的智慧融入到生活当中,感悟与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很多时候,一些漆画家常常把小趣味、低级的技巧手法当成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麻木地记录一些漆工艺技巧或是机械地拷贝一些漆画元素,毫无艺术趣味和感情色彩,有拿稀释剂冲的粗糙效果、也有滥用高档材料的投机取巧的效果,这些常常能在大型展览上所见,充其量只能是漆工艺品,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所以漆画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就要从艺术的高标准出发,自由地表达出人生经验的提炼和心灵的情绪,将意趣融入漆画工艺载体和绘画载体之间。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程向君先生在创作中将漆料直接涂绘于麻布和纸面上,将画面载体进行转变,改变了漆画通常呈现的“静态”感和漫长的制作时间感,强调了绘画中的意趣,使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每一个情感释放的瞬间,这是一种非凡的创造。如何在漆画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漆画的“漆趣”和“画意”成为当下漆画家的责任与义务。这就要求漆画家吸收传统漆文化的同时摆脱程式化的髹漆工艺,从传统材料、工艺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克服漫长的制作时间造成的艺术激情的磨灭,充分吸收传统漆文化中的养分与精髓,更多去诉诸自己内心的情感。在作品《山城》中,我体会到创作不仅仅是描绘自然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还应该灌注艺术家的感情。制作过程中利用“漆性”起皱的特点,发挥出漆画本身的材料特性,用漆如墨,使房子的层次非常厚重,铝箔在腰果漆的层叠罩染下,熠熠生辉,含蓄典雅,与房子的肌理质地不谋而合。作品洒脱而不失严谨,酣畅痛快,关爱古城文化的隐喻,少了匠气和工艺局限,多了漆的意味,体现出了质朴的情感。我们在创作中应将传统缺点转换成现代漆画的优点,如起皱是传统漆工艺中的缺点,它表明这件漆工艺品将成为废品,但在现代漆画创作中却可以转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一种优美的肌理效果。

  由此可见,漆画创作画面经营是一个综合创造的过程,是新的语言样式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一个从事漆画创作的工作者,要对一个画种的发展怀有深深的责任感,在保护漆的意趣特性前提下,遵从传统的技巧,加上时尚的理念,广泛吸收传统漆艺语言中优秀的成果,找到传统审美与现代思维两者之间的契合点,突破并创新。

  五、结论

  中国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纯艺术画种建立的时间并不太长,中国漆画要走进当代艺术语境,要想在艺术领域立足,就必须拓展与坚持,拉开与其他画种的距离,这就要求漆画艺术家必须从狭隘的“技术”中解脱出来,由对材料和技术的关注转向对人精神的关注,从“漆性”思考的角度出发,借助传统漆工艺的优势,创造性地表现其精神内涵,充分表达自身心境,把握住绘画性与工艺性,并在两者之间进行转换与渗透,即:既要继承传统,取其精华,熟练驾驭工艺技法,又要注重和加强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意趣表达。

  参考文献:
  [1]寇焱.《中国现代漆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才福.《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作品集》.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
  [3]陈恩深.《漆画之思》.重庆出版社,2007.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术论文